闽南的民风民俗

2024-05-07 08:33:23 (43分钟前 更新) 528 7085

最新回答

闽南传统风俗习惯 诏安史料 2008-02-21 10:45:18 阅读4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生活民俗:闽南漳州的生活风俗也多循中原古例,虽经千百年岁月的潜移默化,仍然保留其最初的习惯和礼制痕迹,随着历代闽南漳州人民的移徙迁播,形成豫闽台两岸三地的同风共俗。
在闽南传统的饮食上,粥,俗称“糜”,有“芋糜”、“菜瓜糜”、“鱼糜”、“绿豆糜”、“八宝糜”等。腌酱蔬菜为“物配”,用于佐饭。吃肉多用猪、羊、鸡、鸭、鹅或野禽野兽,少用牛肉,羊肉则用之进补。制作清甜可口的瓜子,爽脆鲜美的肉丸,象征合家团聚的糯米汤丸,还有纪念屈原的箬叶粽等。酒以老酒(糯米酿制)为主,老酒红者用于嫁娶;白米酒、高粱酒亦有。造酒用酒酵子,大节口;喝酒时的酒令形式和要求两地均为一致。制茶工艺亦相同,茶艺讲“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市井兴泡“老伙茶”(今称闽南“功夫茶”)。闽南漳州的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无不延续着中原河洛人的传统。
传统衣着装饰方面:多穿汉服唐装,衣料为棉、葛、纱、绸、羽等。男装穿“大陶衫”(纽扣排右,俗称“大衭头”),女子以大陶衫、盖脚裤为常服,外出则系长裙。每逢喜庆老少皆着红裙,然嫠妇、侧室例外。农渔夫多缠乌头巾。小孩则戴“虎头帽”、“兔仔帽”、“猫仔帽”等。女子缠足,求其纤美。俗云:“小脚是娘,大脚是女简 (婢女)”。下层男子一般常年赤脚、有事方着草鞋、柴屐或者平底布鞋。女性喜采摘鲜花做花簪;或用红布、绣线织制、或用金银打制笄簪头饰。小孩头发梳“角鬃仔”,留“头鬃尾仔”等。女孩梳“面线鬃”,笈笄后梳“绞剪眉”。中年妇女习惯梳“龟仔头”、“大头鬃”,50岁以上者梳“采总眉”,少数梳“燕尾髻”。而“龙凤髻”、“观音髻”、“龙船鬃”等,为显达人家夫人所梳用。
岁时节俗:正月:初一早,家家贴春联放**迎新,谓“开正”,敬奉“天公”并祀祖先;亲友登门拜年贺正,请尝糖果蜜饯,喝甜茶;以红包(压岁钱)赠孩童。十五日元宵节,家家挂花灯,吃元宵丸;迎神巡境游春,迎神毕聚而“食供”;沿街高结灯彩,丝竹管弦做“闹厅”。或举行“灯猜”谜事;或有妇女“听香”以卜年运。三月:初三日清明节,家家做糯米粉果,并制薄饼;家中祭祖,上山“尝墓”,烧“银钱”,挂坟纸。五月:五日端午节,俗称五月节,家家吃糯米粽子,以纪念屈原;以瓜果祀神;门插蒲艾,饮雄黄酒,以蒲艾煎汤洗身祛疾;水边竞龙舟,寺庙、船舶击鸣“龙船鼓”。六月:初一(或十六日),家家制“半年圆”,祀神祭祖。初六日天贶节,各家曝衣晒物,曰“晒霉”。七月:做“普渡”,旧称“盂兰会”;初一日为“开鬼门”,三十日为“关供护垛咎艹侥讹鞋番猫鬼门”;建醮放水灯照孤魂,醮棚堆供,施食“抢孤”。初七日为七夕,妇女奉瓜果、脂粉、针线于庭,祝牛郎织女星,拜“七星娘”曰“乞巧”。十五日中元节,又称“鬼节”,家家盛供祭祀祖宗家神。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人们会饮赏月,家家吃月饼和蜜柚,寄团圆甜蜜之意。九月:九日重阳节,家家以麻粢祀祖;士女登高游山,儿童放风筝。十一月:冬至日过“冬节”,家家搓米丸祭祀祖先,门扉器物皆粘一丸,曰“饷耗”;祀毕,合家团圆而食,谓“添岁”。十二月末日除夕,俗称“廿九瞑”,家家祀祖,并祭门神、灶神。在灶台上供“春饭”(白米饭上插红春花)。当夜,燃红烛,放**,谓之“辞年”;合家“围炉”饮“守岁酒”,吃“年暝饭”。
此外,婚嫁、祝寿、生育、迁居落成、以及治丧等仪俗,两岸三地也大同小异。
随着闽南漳州人民向外移民开发拓殖,其开漳以后形成的文化习俗进而传入台湾和东南亚地区。《福建通志??台湾府》“风俗”条称:“台阳僻在海外,旷野平原,明末,闽人视之为瓯脱。自郑氏携内地数万人以来,闽之漳、泉、粤之潮、惠,相携负耜,率参错寄居,故风尚略同内郡。”《东瀛识略》载:“台民皆徙自闽之漳州、泉州、粤之潮州、嘉应州,其起居服食,祀祭婚丧,悉本土风,与内地无甚差异。”《续修台湾县志??风俗》也指出:“居台湾者,皆内地人,其风俗与内地无异。”
林国平、邱季端主编的《福建移民史》指出:“福建文化对台湾的影响至深至广,通常所说的‘台湾文化’的移植和发展,台湾的方言、民俗、宗教、信仰、戏剧、教育等无不从福建传去。” 这里所谓的福建文化主要即是闽南文化,它随着闽南移民携带入台便形成闽台同源共流的文化景观。
台湾80-90%人口祖籍为闽南及粤东,自然,最早源自中原河洛的闽南(包括粤东)民俗文化便成为台湾除高山族之外的民俗文化的母体。闽南漳州与台湾的文化习俗缘承一脉,一本同根,皆承袭于中原河洛地区,并在以后形成自己的特点。尽管数百年来沧桑离合,台湾文化的血管里流注的仍是经由闽南输入的中原河洛文化的血液,凝聚着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印证了中原河洛与闽台的血缘关系
闽南传统风俗习惯 诏安史料 2008-02-21 10:45:18 阅读4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生活民俗:闽南漳州的生活风俗也多循中原古例,虽经千百年岁月的潜移默化,仍然保留其最初的习惯和礼制痕迹,随着历代闽南漳州人民的移徙迁播,形成豫闽台两岸三地的同风共俗。
在闽南传统的饮食上,粥,俗称“糜”,有“芋糜”、“菜瓜糜”、“鱼糜”、“绿豆糜”、“八宝糜”等。腌酱蔬菜为“物配”,用于佐饭。吃肉多用猪、羊、鸡、鸭、鹅或野禽野兽,少用牛肉,羊肉则用之进补。制作清甜可口的瓜子,爽脆鲜美的肉丸,象征合家团聚的糯米汤丸,还有纪念屈原的箬叶粽等。酒以老酒(糯米酿制)为主,老酒红者用于嫁娶;白米酒、高粱酒亦有。造酒用酒酵子,大节口;喝酒时的酒令形式和要求两地均为一致。制茶工艺亦相同,茶艺讲“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市井兴泡“老伙茶”(今称闽南“功夫茶”)。闽南漳州的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无不延续着中原河洛人的传统。
传统衣着装饰方面:多穿汉服唐装,衣料为棉、葛、纱、绸、羽等。男装穿“大陶衫”(纽扣排右,俗称“大衭头”),女子以大陶衫、盖脚裤为常服,外出则系长裙。每逢喜庆老少皆着红裙,然嫠妇、侧室例外。农渔夫多缠乌头巾。小孩则戴“虎头帽”、“兔仔帽”、“猫仔帽”等。女子缠足,求其纤美。俗云:“小脚是娘,大脚是女简 (婢女)”。下层男子一般常年赤脚、有事方着草鞋、柴屐或者平底布鞋。女性喜采摘鲜花做花簪;或用红布、绣线织制、或用金银打制笄簪头饰。小孩头发梳“角鬃仔”,留“头鬃尾仔”等。女孩梳“面线鬃”,笈笄后梳“绞剪眉”。中年妇女习惯梳“龟仔头”、“大头鬃”,50岁以上者梳“采总眉”,少数梳“燕尾髻”。而“龙凤髻”、“观音髻”、“龙船鬃”等,为显达人家夫人所梳用。
岁时节俗:正月:初一早,家家贴春联放**迎新,谓“开正”,敬奉“天公”并祀祖先;亲友登门拜年贺正,请尝糖果蜜饯,喝甜茶;以红包(压岁钱)赠孩童。十五日元宵节,家家挂花灯,吃元宵丸;迎神巡境游春,迎神毕聚而“食供”;沿街高结灯彩,丝竹管弦做“闹厅”。或举行“灯猜”谜事;或有妇女“听香”以卜年运。三月:初三日清明节,家家做糯米粉果,并制薄饼;家中祭祖,上山“尝墓”,烧“银钱”,挂坟纸。五月:五日端午节,俗称五月节,家家吃糯米粽子,以纪念屈原;以瓜果祀神;门插蒲艾,饮雄黄酒,以蒲艾煎汤洗身祛疾;水边竞龙舟,寺庙、船舶击鸣“龙船鼓”。六月:初一(或十六日),家家制“半年圆”,祀神祭祖。初六日天贶节,各家曝衣晒物,曰“晒霉”。七月:做“普渡”,旧称“盂兰会”;初一日为“开鬼门”,三十日为“关供护垛咎艹侥讹鞋番猫鬼门”;建醮放水灯照孤魂,醮棚堆供,施食“抢孤”。初七日为七夕,妇女奉瓜果、脂粉、针线于庭,祝牛郎织女星,拜“七星娘”曰“乞巧”。十五日中元节,又称“鬼节”,家家盛供祭祀祖宗家神。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人们会饮赏月,家家吃月饼和蜜柚,寄团圆甜蜜之意。九月:九日重阳节,家家以麻粢祀祖;士女登高游山,儿童放风筝。十一月:冬至日过“冬节”,家家搓米丸祭祀祖先,门扉器物皆粘一丸,曰“饷耗”;祀毕,合家团圆而食,谓“添岁”。十二月末日除夕,俗称“廿九瞑”,家家祀祖,并祭门神、灶神。在灶台上供“春饭”(白米饭上插红春花)。当夜,燃红烛,放**,谓之“辞年”;合家“围炉”饮“守岁酒”,吃“年暝饭”。
此外,婚嫁、祝寿、生育、迁居落成、以及治丧等仪俗,两岸三地也大同小异。
随着闽南漳州人民向外移民开发拓殖,其开漳以后形成的文化习俗进而传入台湾和东南亚地区。《福建通志??台湾府》“风俗”条称:“台阳僻在海外,旷野平原,明末,闽人视之为瓯脱。自郑氏携内地数万人以来,闽之漳、泉、粤之潮、惠,相携负耜,率参错寄居,故风尚略同内郡。”《东瀛识略》载:“台民皆徙自闽之漳州、泉州、粤之潮州、嘉应州,其起居服食,祀祭婚丧,悉本土风,与内地无甚差异。”《续修台湾县志??风俗》也指出:“居台湾者,皆内地人,其风俗与内地无异。”
林国平、邱季端主编的《福建移民史》指出:“福建文化对台湾的影响至深至广,通常所说的‘台湾文化’的移植和发展,台湾的方言、民俗、宗教、信仰、戏剧、教育等无不从福建传去。” 这里所谓的福建文化主要即是闽南文化,它随着闽南移民携带入台便形成闽台同源共流的文化景观。
台湾80-90%人口祖籍为闽南及粤东,自然,最早源自中原河洛的闽南(包括粤东)民俗文化便成为台湾除高山族之外的民俗文化的母体。闽南漳州与台湾的文化习俗缘承一脉,一本同根,皆承袭于中原河洛地区,并在以后形成自己的特点。尽管数百年来沧桑离合,台湾文化的血管里流注的仍是经由闽南输入的中原河洛文化的血液,凝聚着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印证了中原河洛与闽台的血缘关系
小七的妈妈 2024-05-07
请火(进香) 送王船
请火(进香) 送王船
洋洋捌月 2024-05-01
闽南传统风俗习惯 诏安史料 2008-02-21 10:45:18 阅读4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生活民俗:闽南漳州的生活风俗也多循中原古例,虽经千百年岁月的潜移默化,仍然保留其最初的习惯和礼制痕迹,随着历代闽南漳州人民的移徙迁播,形成豫闽台两岸三地的同风共俗。
在闽南传统的饮食上,粥,俗称“糜”,有“芋糜”、“菜瓜糜”、“鱼糜”、“绿豆糜”、“八宝糜”等。腌酱蔬菜为“物配”,用于佐饭。吃肉多用猪、羊、鸡、鸭、鹅或野禽野兽,少用牛肉,羊肉则用之进补。制作清甜可口的瓜子,爽脆鲜美的肉丸,象征合家团聚的糯米汤丸,还有纪念屈原的箬叶粽等。酒以老酒(糯米酿制)为主,老酒红者用于嫁娶;白米酒、高粱酒亦有。造酒用酒酵子,大节口;喝酒时的酒令形式和要求两地均为一致。制茶工艺亦相同,茶艺讲“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市井兴泡“老伙茶”(今称闽南“功夫茶”)。闽南漳州的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无不延续着中原河洛人的传统。
传统衣着装饰方面:多穿汉服唐装,衣料为棉、葛、纱、绸、羽等。男装穿“大陶衫”(纽扣排右,俗称“大衭头”),女子以大陶衫、盖脚裤为常服,外出则系长裙。每逢喜庆老少皆着红裙,然嫠妇、侧室例外。农渔夫多缠乌头巾。小孩则戴“虎头帽”、“兔仔帽”、“猫仔帽”等。女子缠足,求其纤美。俗云:“小脚是娘,大脚是女简 (婢女)”。下层男子一般常年赤脚、有事方着草鞋、柴屐或者平底布鞋。女性喜采摘鲜花做花簪;或用红布、绣线织制、或用金银打制笄簪头饰。小孩头发梳“角鬃仔”,留“头鬃尾仔”等。女孩梳“面线鬃”,笈笄后梳“绞剪眉”。中年妇女习惯梳“龟仔头”、“大头鬃”,50岁以上者梳“采总眉”,少数梳“燕尾髻”。而“龙凤髻”、“观音髻”、“龙船鬃”等,为显达人家夫人所梳用。
岁时节俗:正月:初一早,家家贴春联放**迎新,谓“开正”,敬奉“天公”并祀祖先;亲友登门拜年贺正,请尝糖果蜜饯,喝甜茶;以红包(压岁钱)赠孩童。十五日元宵节,家家挂花灯,吃元宵丸;迎神巡境游春,迎神毕聚而“食供”;沿街高结灯彩,丝竹管弦做“闹厅”。或举行“灯猜”谜事;或有妇女“听香”以卜年运。三月:初三日清明节,家家做糯米粉果,并制薄饼;家中祭祖,上山“尝墓”,烧“银钱”,挂坟纸。五月:五日端午节,俗称五月节,家家吃糯米粽子,以纪念屈原;以瓜果祀神;门插蒲艾,饮雄黄酒,以蒲艾煎汤洗身祛疾;水边竞龙舟,寺庙、船舶击鸣“龙船鼓”。六月:初一(或十六日),家家制“半年圆”,祀神祭祖。初六日天贶节,各家曝衣晒物,曰“晒霉”。七月:做“普渡”,旧称“盂兰会”;初一日为“开鬼门”,三十日为“关供护垛咎艹侥讹鞋番猫鬼门”;建醮放水灯照孤魂,醮棚堆供,施食“抢孤”。初七日为七夕,妇女奉瓜果、脂粉、针线于庭,祝牛郎织女星,拜“七星娘”曰“乞巧”。十五日中元节,又称“鬼节”,家家盛供祭祀祖宗家神。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人们会饮赏月,家家吃月饼和蜜柚,寄团圆甜蜜之意。九月:九日重阳节,家家以麻粢祀祖;士女登高游山,儿童放风筝。十一月:冬至日过“冬节”,家家搓米丸祭祀祖先,门扉器物皆粘一丸,曰“饷耗”;祀毕,合家团圆而食,谓“添岁”。十二月末日除夕,俗称“廿九瞑”,家家祀祖,并祭门神、灶神。在灶台上供“春饭”(白米饭上插红春花)。当夜,燃红烛,放**,谓之“辞年”;合家“围炉”饮“守岁酒”,吃“年暝饭”。
此外,婚嫁、祝寿、生育、迁居落成、以及治丧等仪俗,两岸三地也大同小异。
随着闽南漳州人民向外移民开发拓殖,其开漳以后形成的文化习俗进而传入台湾和东南亚地区。《福建通志??台湾府》“风俗”条称:“台阳僻在海外,旷野平原,明末,闽人视之为瓯脱。自郑氏携内地数万人以来,闽之漳、泉、粤之潮、惠,相携负耜,率参错寄居,故风尚略同内郡。”《东瀛识略》载:“台民皆徙自闽之漳州、泉州、粤之潮州、嘉应州,其起居服食,祀祭婚丧,悉本土风,与内地无甚差异。”《续修台湾县志??风俗》也指出:“居台湾者,皆内地人,其风俗与内地无异。”
林国平、邱季端主编的《福建移民史》指出:“福建文化对台湾的影响至深至广,通常所说的‘台湾文化’的移植和发展,台湾的方言、民俗、宗教、信仰、戏剧、教育等无不从福建传去。” 这里所谓的福建文化主要即是闽南文化,它随着闽南移民携带入台便形成闽台同源共流的文化景观。
台湾80-90%人口祖籍为闽南及粤东,自然,最早源自中原河洛的闽南(包括粤东)民俗文化便成为台湾除高山族之外的民俗文化的母体。闽南漳州与台湾的文化习俗缘承一脉,一本同根,皆承袭于中原河洛地区,并在以后形成自己的特点。尽管数百年来沧桑离合,台湾文化的血管里流注的仍是经由闽南输入的中原河洛文化的血液,凝聚着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印证了中原河洛与闽台的血缘关系
闽南传统风俗习惯 诏安史料 2008-02-21 10:45:18 阅读4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生活民俗:闽南漳州的生活风俗也多循中原古例,虽经千百年岁月的潜移默化,仍然保留其最初的习惯和礼制痕迹,随着历代闽南漳州人民的移徙迁播,形成豫闽台两岸三地的同风共俗。
在闽南传统的饮食上,粥,俗称“糜”,有“芋糜”、“菜瓜糜”、“鱼糜”、“绿豆糜”、“八宝糜”等。腌酱蔬菜为“物配”,用于佐饭。吃肉多用猪、羊、鸡、鸭、鹅或野禽野兽,少用牛肉,羊肉则用之进补。制作清甜可口的瓜子,爽脆鲜美的肉丸,象征合家团聚的糯米汤丸,还有纪念屈原的箬叶粽等。酒以老酒(糯米酿制)为主,老酒红者用于嫁娶;白米酒、高粱酒亦有。造酒用酒酵子,大节口;喝酒时的酒令形式和要求两地均为一致。制茶工艺亦相同,茶艺讲“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市井兴泡“老伙茶”(今称闽南“功夫茶”)。闽南漳州的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无不延续着中原河洛人的传统。
传统衣着装饰方面:多穿汉服唐装,衣料为棉、葛、纱、绸、羽等。男装穿“大陶衫”(纽扣排右,俗称“大衭头”),女子以大陶衫、盖脚裤为常服,外出则系长裙。每逢喜庆老少皆着红裙,然嫠妇、侧室例外。农渔夫多缠乌头巾。小孩则戴“虎头帽”、“兔仔帽”、“猫仔帽”等。女子缠足,求其纤美。俗云:“小脚是娘,大脚是女简 (婢女)”。下层男子一般常年赤脚、有事方着草鞋、柴屐或者平底布鞋。女性喜采摘鲜花做花簪;或用红布、绣线织制、或用金银打制笄簪头饰。小孩头发梳“角鬃仔”,留“头鬃尾仔”等。女孩梳“面线鬃”,笈笄后梳“绞剪眉”。中年妇女习惯梳“龟仔头”、“大头鬃”,50岁以上者梳“采总眉”,少数梳“燕尾髻”。而“龙凤髻”、“观音髻”、“龙船鬃”等,为显达人家夫人所梳用。
岁时节俗:正月:初一早,家家贴春联放**迎新,谓“开正”,敬奉“天公”并祀祖先;亲友登门拜年贺正,请尝糖果蜜饯,喝甜茶;以红包(压岁钱)赠孩童。十五日元宵节,家家挂花灯,吃元宵丸;迎神巡境游春,迎神毕聚而“食供”;沿街高结灯彩,丝竹管弦做“闹厅”。或举行“灯猜”谜事;或有妇女“听香”以卜年运。三月:初三日清明节,家家做糯米粉果,并制薄饼;家中祭祖,上山“尝墓”,烧“银钱”,挂坟纸。五月:五日端午节,俗称五月节,家家吃糯米粽子,以纪念屈原;以瓜果祀神;门插蒲艾,饮雄黄酒,以蒲艾煎汤洗身祛疾;水边竞龙舟,寺庙、船舶击鸣“龙船鼓”。六月:初一(或十六日),家家制“半年圆”,祀神祭祖。初六日天贶节,各家曝衣晒物,曰“晒霉”。七月:做“普渡”,旧称“盂兰会”;初一日为“开鬼门”,三十日为“关供护垛咎艹侥讹鞋番猫鬼门”;建醮放水灯照孤魂,醮棚堆供,施食“抢孤”。初七日为七夕,妇女奉瓜果、脂粉、针线于庭,祝牛郎织女星,拜“七星娘”曰“乞巧”。十五日中元节,又称“鬼节”,家家盛供祭祀祖宗家神。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人们会饮赏月,家家吃月饼和蜜柚,寄团圆甜蜜之意。九月:九日重阳节,家家以麻粢祀祖;士女登高游山,儿童放风筝。十一月:冬至日过“冬节”,家家搓米丸祭祀祖先,门扉器物皆粘一丸,曰“饷耗”;祀毕,合家团圆而食,谓“添岁”。十二月末日除夕,俗称“廿九瞑”,家家祀祖,并祭门神、灶神。在灶台上供“春饭”(白米饭上插红春花)。当夜,燃红烛,放**,谓之“辞年”;合家“围炉”饮“守岁酒”,吃“年暝饭”。
此外,婚嫁、祝寿、生育、迁居落成、以及治丧等仪俗,两岸三地也大同小异。
随着闽南漳州人民向外移民开发拓殖,其开漳以后形成的文化习俗进而传入台湾和东南亚地区。《福建通志??台湾府》“风俗”条称:“台阳僻在海外,旷野平原,明末,闽人视之为瓯脱。自郑氏携内地数万人以来,闽之漳、泉、粤之潮、惠,相携负耜,率参错寄居,故风尚略同内郡。”《东瀛识略》载:“台民皆徙自闽之漳州、泉州、粤之潮州、嘉应州,其起居服食,祀祭婚丧,悉本土风,与内地无甚差异。”《续修台湾县志??风俗》也指出:“居台湾者,皆内地人,其风俗与内地无异。”
林国平、邱季端主编的《福建移民史》指出:“福建文化对台湾的影响至深至广,通常所说的‘台湾文化’的移植和发展,台湾的方言、民俗、宗教、信仰、戏剧、教育等无不从福建传去。” 这里所谓的福建文化主要即是闽南文化,它随着闽南移民携带入台便形成闽台同源共流的文化景观。
台湾80-90%人口祖籍为闽南及粤东,自然,最早源自中原河洛的闽南(包括粤东)民俗文化便成为台湾除高山族之外的民俗文化的母体。闽南漳州与台湾的文化习俗缘承一脉,一本同根,皆承袭于中原河洛地区,并在以后形成自己的特点。尽管数百年来沧桑离合,台湾文化的血管里流注的仍是经由闽南输入的中原河洛文化的血液,凝聚着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印证了中原河洛与闽台的血缘关系
RosaLifeShare 2024-04-25

扩展回答

2

民俗民风

!!!!那里都可以!!,不少于400字!!!!!!!,我们老师让我们写阅读笔记!!!!!。别三言两语就结束!!!!!!!!!!!!,2个

3

民风民俗

怎样过春节

5

合川的民风民俗

一定要合川的

9

中阳的民风民俗

仔细一些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其他人还看了

页面运行时间: 0.1516699790954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