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鸟官”

2024-04-27 17:38:15 (55分钟前 更新) 493 3621

最新回答

北魏当时命名官职也颇具古风,“或取诸身,或取诸物,或以民事,皆拟远古云鸟之义”(《魏书》),根据人身体某一部分的特点,或是随身携带的物品装饰品,以及一些常见事物等,来确定官职的名称。也就是说,官职名称起的很随意,依据各自不同的特征,最后用具有相似特征的各种鸟来命名。因为鸟是动态的,所以那些官名叫起来便很形象生动。 比如,“诸曹走使谓之凫鸭,取飞之迅疾”(《魏书》)。诸曹就是尚书三十六曹,是尚书之下分管不同事物的机构,相当于现在机关里的科室,曹后来演化成部,也就是三省六部的部,算是部的前身。走使,是指供差遣或是递送文书的那些人,说通俗点,就是跑腿打杂的公务员、事物秘书啥的。所谓凫鸭,也就是水鸭(不是盐水鸭),俗称野鸭,能飞能凫水,速度很快。要说古人的智慧你不得不服啊,凫鸭水陆两栖,动作麻利,像极了领导身边眼疾手快的跟班,用凫鸭作为诸曹的官职名称,很贴切,很有想象力。 再比如,“以伺察者为候官,谓之白鹭,取其延颈远望”(《魏书》)。伺察者,就是负责检查、巡视工作的人。现在咱们干个什么事,不都兴成立领导小组吗?组长副组长组成人员,然后下设办公室,还有宣传组、法规组、联络组、督导检查组什么的一大堆(其实真正干事的也就一个小组)。这个“伺察者”,大概约等于督导检查组的组长。督导检查,要有极强的洞穿力,还得望得远,与白鹭伸长脖子“延颈远望”的模样颇有一拼。 这只是两个典型的例子,北魏其他好些官职,也都是以不同的鸟来命名的,所谓“自余之官,义皆类此”(《魏书》)。这事听着就很幽默了,上朝时,皇帝正襟危坐于大堂之上,底下一大帮凫鸭白鹭之类的鸟官,皇上要是哪根筋不小心抻着了,顺便再抓下作风问题,说凫鸭们最近思想懒惰,导致腿脚不勤办事不利,扣发一个月饷银;然后打一个拉一个,说白鹭们表现倒是不错,很能吃苦,创出了鸡蛋里挑骨头的督导检查新方法,通报表扬一次。有够逗不? 其实北魏当时也不是所有的官员都用鸟来命名的,它仅限于内朝官。北魏初期,有两套并行的行政体系,就是内朝和外朝。外朝实行的是汉制体系,主要负责被征服地区的管理,被征服区多是农耕区,也多是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地区,所以当时外朝的官制,基本延续的是晋朝体制。内朝官是鲜卑族内部的官职体系,也就是上面说的那些鸟官,负责鲜卑族内部以及游牧区的事物。内朝外朝说起来复杂,其实也就像现在的党政两套班子。做内朝官的绝大部分是鲜卑贵族,根正苗红,权力自然要比外朝官大,所以当时的鸟官是非常厉害的。 内朝是一个独立完整的行政体系,并不是后来的内监宦官什么的。比如,内朝的武官有内细射、内三郎、内幢将、内侍校尉、内将军什么的,都带个内字,内三郎、内幢将负责守卫京师和宫城,相当于清朝的八旗,或是现在的北京卫戍区,是北魏的核心军事力量。内朝文官有内侍长、内行尚书、内给事,执掌着朝政机要,内侍长还负责查举百官,兼具纪检监察职能,权力大的很。司法上则有内都坐大官,最初也是由部族首领担任,内都坐大官“坐王庭决辞讼,以言语约束”,有了纠纷就按族内的习俗来决判,“无囹圄考讯之法”(《魏书》),没有什么法律法规作依据。这种形式在北魏建国初期,算是一种主要的司法形式。 实行内外朝的并行体制,在路卫兵看来,这是拓跋氏在接受汉化时,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渡阶段,也是拓跋氏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在行政体制上实行的一种折中形式。拓跋氏本是草原上的行国,久居漠北苦寒地带,在与中原接触之前,一直处于氏族时期,部族体系还保持着非常朴素的原始风格,“射猎为业,淳朴为俗”,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凡事“刻木纪契,人相传授”(《魏书》),自然不能和中原的文化积淀相比。但是随着与中原的深入接触,拓跋氏便“交好南夏,颇亦改创”,开始渐渐接受中原文化,也包括接纳中原的行政体系,特别是拓跋猗卢受封代王,也就是拓跋氏建立了具有实际意义的国家代国俯揣碘废鄢肚碉莎冬极后,其“余官杂号,多同于晋朝”(《魏书》),不再实行单一的部族式统治了。 其实这也是形势的需要,拓跋氏从游牧部落转化成封建性质的王国,势必要引进先进的行政体制,况且,随着拓跋氏的扩张,其统治区域内已不仅仅是单一的鲜卑族,这就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为了有效管制不断扩大的新统治区,也为了尽快消除民族间的隔阂,保持政权的稳定,就要采用汉制体系,以适应新的形势。但这种改变是需要过程的,并非一下子就能完成,拓跋部固有的习俗,也不是一下就能改变。综合考虑,于是就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 这也不是北魏的独创,在五胡十六国时期,这种方式是很典型的。北魏之前的好多政权也都采取过此类措施。如匈奴建前赵、羯胡建后赵,他们自己既称皇帝,也称大单于,采取胡汉分治。但他们这种体制的划分较为简单,之间的界限不太明显,不像北魏这样形成了两套完整系统的班底。究其原因,在路卫兵看来,这大概是因为拓跋氏与中原的接触,要较其他几个民族晚的缘故,所以这个过程就显得漫长些。 也正因如此,北魏的内朝还保留着不少部落的性质,拓跋珪“法古纯质”(《魏书》),并用鸟做为官职的称谓,也充分说明北魏当时尚处于古朴的落后时期。内外朝制度,在胡汉文化冲突之时,兼顾了双方的感受,并发挥了各自的长处,起过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这也是北魏能够扫六和而定中原的原因之一。这种制度存在的时间也很长,从拓跋珪建立帝国,一直到孝文帝汉化改革,内外朝才融为一体,这种类似于双轨制的行政体系,才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当然,那些鸟官也就随之不复存在了。
北魏当时命名官职也颇具古风,“或取诸身,或取诸物,或以民事,皆拟远古云鸟之义”(《魏书》),根据人身体某一部分的特点,或是随身携带的物品装饰品,以及一些常见事物等,来确定官职的名称。也就是说,官职名称起的很随意,依据各自不同的特征,最后用具有相似特征的各种鸟来命名。因为鸟是动态的,所以那些官名叫起来便很形象生动。 比如,“诸曹走使谓之凫鸭,取飞之迅疾”(《魏书》)。诸曹就是尚书三十六曹,是尚书之下分管不同事物的机构,相当于现在机关里的科室,曹后来演化成部,也就是三省六部的部,算是部的前身。走使,是指供差遣或是递送文书的那些人,说通俗点,就是跑腿打杂的公务员、事物秘书啥的。所谓凫鸭,也就是水鸭(不是盐水鸭),俗称野鸭,能飞能凫水,速度很快。要说古人的智慧你不得不服啊,凫鸭水陆两栖,动作麻利,像极了领导身边眼疾手快的跟班,用凫鸭作为诸曹的官职名称,很贴切,很有想象力。 再比如,“以伺察者为候官,谓之白鹭,取其延颈远望”(《魏书》)。伺察者,就是负责检查、巡视工作的人。现在咱们干个什么事,不都兴成立领导小组吗?组长副组长组成人员,然后下设办公室,还有宣传组、法规组、联络组、督导检查组什么的一大堆(其实真正干事的也就一个小组)。这个“伺察者”,大概约等于督导检查组的组长。督导检查,要有极强的洞穿力,还得望得远,与白鹭伸长脖子“延颈远望”的模样颇有一拼。 这只是两个典型的例子,北魏其他好些官职,也都是以不同的鸟来命名的,所谓“自余之官,义皆类此”(《魏书》)。这事听着就很幽默了,上朝时,皇帝正襟危坐于大堂之上,底下一大帮凫鸭白鹭之类的鸟官,皇上要是哪根筋不小心抻着了,顺便再抓下作风问题,说凫鸭们最近思想懒惰,导致腿脚不勤办事不利,扣发一个月饷银;然后打一个拉一个,说白鹭们表现倒是不错,很能吃苦,创出了鸡蛋里挑骨头的督导检查新方法,通报表扬一次。有够逗不? 其实北魏当时也不是所有的官员都用鸟来命名的,它仅限于内朝官。北魏初期,有两套并行的行政体系,就是内朝和外朝。外朝实行的是汉制体系,主要负责被征服地区的管理,被征服区多是农耕区,也多是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地区,所以当时外朝的官制,基本延续的是晋朝体制。内朝官是鲜卑族内部的官职体系,也就是上面说的那些鸟官,负责鲜卑族内部以及游牧区的事物。内朝外朝说起来复杂,其实也就像现在的党政两套班子。做内朝官的绝大部分是鲜卑贵族,根正苗红,权力自然要比外朝官大,所以当时的鸟官是非常厉害的。 内朝是一个独立完整的行政体系,并不是后来的内监宦官什么的。比如,内朝的武官有内细射、内三郎、内幢将、内侍校尉、内将军什么的,都带个内字,内三郎、内幢将负责守卫京师和宫城,相当于清朝的八旗,或是现在的北京卫戍区,是北魏的核心军事力量。内朝文官有内侍长、内行尚书、内给事,执掌着朝政机要,内侍长还负责查举百官,兼具纪检监察职能,权力大的很。司法上则有内都坐大官,最初也是由部族首领担任,内都坐大官“坐王庭决辞讼,以言语约束”,有了纠纷就按族内的习俗来决判,“无囹圄考讯之法”(《魏书》),没有什么法律法规作依据。这种形式在北魏建国初期,算是一种主要的司法形式。 实行内外朝的并行体制,在路卫兵看来,这是拓跋氏在接受汉化时,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渡阶段,也是拓跋氏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在行政体制上实行的一种折中形式。拓跋氏本是草原上的行国,久居漠北苦寒地带,在与中原接触之前,一直处于氏族时期,部族体系还保持着非常朴素的原始风格,“射猎为业,淳朴为俗”,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凡事“刻木纪契,人相传授”(《魏书》),自然不能和中原的文化积淀相比。但是随着与中原的深入接触,拓跋氏便“交好南夏,颇亦改创”,开始渐渐接受中原文化,也包括接纳中原的行政体系,特别是拓跋猗卢受封代王,也就是拓跋氏建立了具有实际意义的国家代国俯揣碘废鄢肚碉莎冬极后,其“余官杂号,多同于晋朝”(《魏书》),不再实行单一的部族式统治了。 其实这也是形势的需要,拓跋氏从游牧部落转化成封建性质的王国,势必要引进先进的行政体制,况且,随着拓跋氏的扩张,其统治区域内已不仅仅是单一的鲜卑族,这就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为了有效管制不断扩大的新统治区,也为了尽快消除民族间的隔阂,保持政权的稳定,就要采用汉制体系,以适应新的形势。但这种改变是需要过程的,并非一下子就能完成,拓跋部固有的习俗,也不是一下就能改变。综合考虑,于是就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 这也不是北魏的独创,在五胡十六国时期,这种方式是很典型的。北魏之前的好多政权也都采取过此类措施。如匈奴建前赵、羯胡建后赵,他们自己既称皇帝,也称大单于,采取胡汉分治。但他们这种体制的划分较为简单,之间的界限不太明显,不像北魏这样形成了两套完整系统的班底。究其原因,在路卫兵看来,这大概是因为拓跋氏与中原的接触,要较其他几个民族晚的缘故,所以这个过程就显得漫长些。 也正因如此,北魏的内朝还保留着不少部落的性质,拓跋珪“法古纯质”(《魏书》),并用鸟做为官职的称谓,也充分说明北魏当时尚处于古朴的落后时期。内外朝制度,在胡汉文化冲突之时,兼顾了双方的感受,并发挥了各自的长处,起过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这也是北魏能够扫六和而定中原的原因之一。这种制度存在的时间也很长,从拓跋珪建立帝国,一直到孝文帝汉化改革,内外朝才融为一体,这种类似于双轨制的行政体系,才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当然,那些鸟官也就随之不复存在了。
鼹鼠大小姐 2024-04-27
鸟官
一 管鸟的官员 古代确实有 ,少数少数民族政权更是如此。
二 文学作品中就是(古音diao‘guan)(屌官)。 是骂人的粗话,
可以理解为 扯淡官 混蛋官 王八蛋官 反正就是好官的对立面俯揣碘废鄢肚碉莎冬极。
写在文学作品里是“写实”的手法。
鸟官
一 管鸟的官员 古代确实有 ,少数少数民族政权更是如此。
二 文学作品中就是(古音diao‘guan)(屌官)。 是骂人的粗话,
可以理解为 扯淡官 混蛋官 王八蛋官 反正就是好官的对立面俯揣碘废鄢肚碉莎冬极。
写在文学作品里是“写实”的手法。
0子爵绿子0 2024-04-24

扩展回答

3

何谓“网络地板”

这么广泛的名称还真搞不明白~

8

何谓精装修

房产公司所谓的精装修,精装修房子里面到底是怎么样的?装修包括了哪些?

9

何谓 撞门喜

俗话说,撞门喜,哪何谓 撞门喜?

10

何谓门上封头

家装工程预算中有这项,房门、移门都考虑缉耿光际叱宦癸为含力了,但是到底什么情况下才需要加门上封头,这是个什么东东,什么材质,怎么确认是不是已经用上了?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其他人还看了

页面运行时间: 0.0654249191284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