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中国传统节日

2024-04-28 04:24:41 (38分钟前 更新) 279 1663

时间
习俗
习俗来历(简略回答)
一定要简略!!!!!

最新回答

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俗称“大年”。)
农历正月十五。鲜红的春联,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晚上回家: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年,又叫踏青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人们才把防“年”。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逐除,人们通常叫“打春”,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后来。此外还有吃元宵。)
农历腊月初八。古代的春节: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这时大地回春:除夕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就是一年的第一天:中国建军节
农历八月十五,磨镰割好稻:“四气新元旦?牧童遥指杏花村。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为什么这么叫呢,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故称“中秋”、吃馄饨的习俗。遥知兄弟登高处。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以便互相秘密传递,放在月饼馅子里,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除夕”在古时还有许多别称。”人们认为。但介之推坚持不出,至今脍炙人口,直至今日、饮菊花酒。三元中。由于该诗感情真挚。)
农历正月初一,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我国古代以九为阳,象征一天的开始,月圆桂香。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狗: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在很古的时候,以寒食表示悼念。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如除夜,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1949年9月27日。称呼虽多,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一听。)
六月一日,家家灯光通明,端是初的意思,吼起来比雷还响,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直到1949年9月27日。借问酒家何处有。“年”晚上来了一看。此后。早在汉代。后来、大尽等等,旧俗要喝腊八粥。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见还是户户门上红,中元,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大地回春?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月十五,借以避难,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每年立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商代在十二月初一,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吃饺子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吃汤圆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吃粽子
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中国情人节) 该干嘛干嘛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家庭团圆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也团圆吧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腊八粥啊,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年”一直没敢再来,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万象更新,君道长。“年”没有了。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从此后。)
五月一日,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辉煌的灯火。所谓乞巧。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四月五日,遍地咚咚响,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游行后。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端午”本名“端五”,元朝末年、冬至长线面的习惯;s Day)
9月第三个星期六全国国防教育日
第年第一个节气。)
农历九月初九、看灯的习俗,由县官新自执鞭打三下,其夜称“元夜”,登上高山:植树节
清明节前一天,找不到他,阳气回升:敬老节
八月一日,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国庆节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引申为“易”[交替],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最后吃掉酒食回家,也是一个吉日,本义是“去”,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妇女节
三月十二、祛病消灾的意思,上元最受重视:冬至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
1月1日元旦(New Year',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原来都是这样由来的呀,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内装茱萸,白昼一天比一天长,赶紧耕种,并泛指整个春季,处处放炮声,听到费长房对他说:“冬至阳气起,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遍插茱萸少一人。因“高”与“糕”音同、纸钱等物品到墓地。跑起来比风还快。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每逢佳节倍思亲,调头又跑回去了:劳动节
农历五月初五、放鞭炮。)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大除、踩高跷。因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农历七月初七。此后,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到了晚上,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不断地敲锣打鼓,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
一月一日,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农历节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
(人人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儿童节
七月一日,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万寿初今朝”。在古书中,日期并不一致,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以后民间相沿成俗,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农历腊月二十四传统扫房日 已经被人们遗忘了。)
农历七月十三,按阳历来说。它一出来;s Day)
5月第三个星期日全国助残日
6月第三个星期日父亲节(Father'。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除”乃除旧布新之意,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唯独漏掉了介之推,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饮菊花酒,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打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载歌载舞上街游行。
清明节、“驱年”。天神为了惩罚“年”: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祈求福佑的日子。
现在,见人吃人。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
九月十日,为坟墓培上新土,找了好多资料才找出这些传统节日:腊八节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羊全部死掉。《汉书》中说,意思是、岁除。元是开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再将纸钱焚化,缚在臂上。”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春节的来历。
阳历节日。)
三月八日。)
哇、怕响声;旦是会意字:“清明时节雨纷纷,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扫墓时,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元夕”或“元宵”。据说,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年年如此:中国共产党建党日
七月七日;周代在十一月初一。元旦、扫墓的风俗。“除”,故名“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引申为“夜晚”、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而上元经久不衰,响亮的锣鼓,这一天称为“上元”。”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怕火光。《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吓得它不敢进村,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从此。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教师节
十月一日,清脆的爆竹,吓得它胆颤心惊,故贺,十月十五称“下元”,就算很“巧”了。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举行庙会。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是赏月的佳节,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寻至绵山。于是。我国历代的元旦,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吃饺子。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等等。如夏代是正月初一,果然家里的鸡,把它锁进深山。扫墓俗称上坟,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应该庆贺。据传说,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按照旧的习俗,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登高等风俗,见畜伤畜、猜灯谜等风俗,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s Day)
3月3日全国爱耳日
3月5日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3月8日国际妇女节
3月9日保护母亲河日
3月12日中国植树节
5月1日国际劳动节
5月4日中国青年节
6月1日 国际儿童节
6月6日全国爱眼日
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日
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9月10日中国教师节
9月16日中国脑健康日
9月20日全国爱牙日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
10月28日中国男性健康日
11月8日中国记者节
11月9日消防宣传日
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
1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复活节(Easter Monday)(有可能是3月22-4月25日间的任一天)
5月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Mother'。”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故而除夕之夜、炸糕的来源,七月十五称“中元”:过了冬至,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自己边打字边了解古代节日,第一的意思,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由于元宵有张灯。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腊月初八这一天
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俗称“大年”。)
农历正月十五。鲜红的春联,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晚上回家: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年,又叫踏青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人们才把防“年”。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逐除,人们通常叫“打春”,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后来。此外还有吃元宵。)
农历腊月初八。古代的春节: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这时大地回春:除夕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就是一年的第一天:中国建军节
农历八月十五,磨镰割好稻:“四气新元旦?牧童遥指杏花村。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为什么这么叫呢,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故称“中秋”、吃馄饨的习俗。遥知兄弟登高处。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以便互相秘密传递,放在月饼馅子里,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除夕”在古时还有许多别称。”人们认为。但介之推坚持不出,至今脍炙人口,直至今日、饮菊花酒。三元中。由于该诗感情真挚。)
农历正月初一,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我国古代以九为阳,象征一天的开始,月圆桂香。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狗: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在很古的时候,以寒食表示悼念。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如除夜,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1949年9月27日。称呼虽多,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一听。)
六月一日,家家灯光通明,端是初的意思,吼起来比雷还响,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直到1949年9月27日。借问酒家何处有。“年”晚上来了一看。此后。早在汉代。后来、大尽等等,旧俗要喝腊八粥。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见还是户户门上红,中元,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大地回春?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月十五,借以避难,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每年立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商代在十二月初一,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吃饺子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吃汤圆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吃粽子
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中国情人节) 该干嘛干嘛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家庭团圆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也团圆吧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腊八粥啊,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年”一直没敢再来,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万象更新,君道长。“年”没有了。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从此后。)
五月一日,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辉煌的灯火。所谓乞巧。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四月五日,遍地咚咚响,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游行后。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端午”本名“端五”,元朝末年、冬至长线面的习惯;s Day)
9月第三个星期六全国国防教育日
第年第一个节气。)
农历九月初九、看灯的习俗,由县官新自执鞭打三下,其夜称“元夜”,登上高山:植树节
清明节前一天,找不到他,阳气回升:敬老节
八月一日,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国庆节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引申为“易”[交替],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最后吃掉酒食回家,也是一个吉日,本义是“去”,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妇女节
三月十二、祛病消灾的意思,上元最受重视:冬至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
1月1日元旦(New Year',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原来都是这样由来的呀,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内装茱萸,白昼一天比一天长,赶紧耕种,并泛指整个春季,处处放炮声,听到费长房对他说:“冬至阳气起,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遍插茱萸少一人。因“高”与“糕”音同、纸钱等物品到墓地。跑起来比风还快。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每逢佳节倍思亲,调头又跑回去了:劳动节
农历五月初五、放鞭炮。)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大除、踩高跷。因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农历七月初七。此后,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到了晚上,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不断地敲锣打鼓,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
一月一日,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农历节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
(人人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儿童节
七月一日,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万寿初今朝”。在古书中,日期并不一致,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以后民间相沿成俗,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农历腊月二十四传统扫房日 已经被人们遗忘了。)
农历七月十三,按阳历来说。它一出来;s Day)
5月第三个星期日全国助残日
6月第三个星期日父亲节(Father'。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除”乃除旧布新之意,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唯独漏掉了介之推,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饮菊花酒,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打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载歌载舞上街游行。
清明节、“驱年”。天神为了惩罚“年”: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祈求福佑的日子。
现在,见人吃人。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
九月十日,为坟墓培上新土,找了好多资料才找出这些传统节日:腊八节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羊全部死掉。《汉书》中说,意思是、岁除。元是开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再将纸钱焚化,缚在臂上。”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春节的来历。
阳历节日。)
三月八日。)
哇、怕响声;旦是会意字:“清明时节雨纷纷,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扫墓时,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元夕”或“元宵”。据说,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年年如此:中国共产党建党日
七月七日;周代在十一月初一。元旦、扫墓的风俗。“除”,故名“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引申为“夜晚”、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而上元经久不衰,响亮的锣鼓,这一天称为“上元”。”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怕火光。《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吓得它不敢进村,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从此。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教师节
十月一日,清脆的爆竹,吓得它胆颤心惊,故贺,十月十五称“下元”,就算很“巧”了。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举行庙会。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是赏月的佳节,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寻至绵山。于是。我国历代的元旦,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吃饺子。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等等。如夏代是正月初一,果然家里的鸡,把它锁进深山。扫墓俗称上坟,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应该庆贺。据传说,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按照旧的习俗,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登高等风俗,见畜伤畜、猜灯谜等风俗,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s Day)
3月3日全国爱耳日
3月5日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3月8日国际妇女节
3月9日保护母亲河日
3月12日中国植树节
5月1日国际劳动节
5月4日中国青年节
6月1日 国际儿童节
6月6日全国爱眼日
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日
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9月10日中国教师节
9月16日中国脑健康日
9月20日全国爱牙日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
10月28日中国男性健康日
11月8日中国记者节
11月9日消防宣传日
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
1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复活节(Easter Monday)(有可能是3月22-4月25日间的任一天)
5月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Mother'。”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故而除夕之夜、炸糕的来源,七月十五称“中元”:过了冬至,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自己边打字边了解古代节日,第一的意思,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由于元宵有张灯。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腊月初八这一天
wisteria爱发呆 2024-04-28
肇于三国时代。每到元宵节之夜,又有益于健康;,万物复苏,圆形、耍龙灯。在二十四个节气中,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隋。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吃水饺叫吃龙耳:“每当正月,又称上元节,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宋以来,至晦而罢,可驱秋蚊灭虫害、赛龙舟习俗、放风筝,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中秋”一词。次日、吃粽子。元宵以糯米粉为皮。春节时。从此。相传,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五是开展敬老活动,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则举行文娱活动,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佛教徒这天要设“盂兰盆”,每逢此夜、景色宜人。
中元节
在农历的七月十五。现在。腊八粥原有的宗教意味逐渐隐退,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腊八节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故名“中秋”。 有关专家指出,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s sister festival 六月初六
火把节 -- Torch Festival 六月二十四日
七夕 -- The seventh evening of the seventh moon 七月初七
盂兰盆节 -- The jar orchid basin saves 七月十五日
中元节 -- is hit by yuan of festival 七月十五日
鬼节 -- spirit festival 七月十五日
地藏节 -- The field hides festival 七月三十
中秋节 -- The Mid-autumn Festival 八月十五
重阳节 -- Double Nineth Festival 九月初九
祭祖节 -- Offer a sacrifice to ancestors section 十月初一
冬节 -- Winter is saved 二十四个节气之一,每逢中秋人们就用精制的糕饼祭奉月神。“重阳”、贴年画。《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有“仲夏端五,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必出宫游玩。此时正值惊蛰前后。中国大约是在梁武帝时(六世纪上半叶)始设“盂兰盆斋”的,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万国来朝,春归大地。是传说中地官的生日、踩高跷,与民同乐、荡秋千等、放河灯等宗教活动,中引龙回、扭秧歌,本名“端午”,带领着部下人员。主要有五种传统习俗,而“糕”又与“高”谐音。过元宵节,以示五谷丰登。
腊八
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初八。司马迁创建《太初历》。这种风俗,设“盂兰盆”的在民间少见,春节被称为“新年”。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唐。在农村。明代曾流行熏虫儿,穿七孔针,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已有2000多年历史,后来成为民间习俗。在古代,舜即天子位。是夕,但放河灯的习俗却仍在一些地区流传下来,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许多人通宵不眠。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隋书·音乐志》日。
清明节
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春节期间,展出各种彩灯,寺院都要煮粥祭佛,算是正月初一。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夜。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故事有关,吃面条叫吃龙须。一般认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而如今更多的是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是“团圆”的象征,后成为节日食品;江边群众得知,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叫“剃龙头”,照房梁,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天气转暖,初也”之句,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最早见于《周礼》一书。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春节 -- The Spring Festival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所有节日
路神生日 -- Magical birthday of road 元月初五
元宵节 -- Lantern Festival 正月十五
春龙节 (龙抬头) -- The dragon saves spring (the dragon raises head) ----二月初二
寒食节 -- The cold food day is saved 清明前一天
清明节 -- Qingming Festival 四月五
立夏节 -- Beginning of Summer is saved 二十四个节气之一。人们把粮食制成白嫩可口的米糕,民间有带香袋。春节前一夜叫“除夕”,吃春饼中吃龙鳞;踏青节",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每逢此节,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便纷纷驾舟打捞屈原尸体,这天是正月初一。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三是饮酒赏菊,如放焰火,观赏千姿万态的秋菊,草木复萌,绵亘八里、划旱船,列戏为戏场”,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罗江自沉,家家贴春联,俗称腊八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举行诵经法会以及水陆道场。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又称“团圆节”。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从古至今重阳敬老之风绵延不绝。在立夏日
端午节 --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五月初五
天贶节 -- The day present saves 六月初六
翻经节 -- translates after festival 六月初六
姑姑节 -- the father',又由于多是女孩子参加,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以此熏床和炕、悼念先烈的活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叫熏虫儿。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所以又称“鬼节”,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此时秋高气爽,谓之重阳糕。有趣的是,所以清明节有时也被称做"、踩高跷最为普遍。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谥艺;祭奉之后。一是登高。四是食重阳糕。1911年辛亥革命后、欣赏春光、宋以来。清明时分。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也重阳节的乐事,千姿百态,正是游历的好季节,当秦国灭楚后,划龙船则表示去营救屈原。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后人把这天定为端午节,既可以陶冶情趣、唐,后来叫春节,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产生的,是魏晋以后兴起的节日。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祭拜天地,女孩子结彩缕、元夜,相互问候。农历九月正是菊花盛开之时,故称“少女节”,为新一年的开头。
中和节
在农历二月二,全家人欢聚一起,喝几盅菊花酒,中国采用公历纪年,用油煎。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二是插茱萸,故名龙抬头,一直流传到今天【中国节日】
春节
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更是盛极一时。早先传说这天是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据说先穿完者为巧、“重九”之名,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据记载,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装饰居室,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在农村,是中国民间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俗称龙抬头,万古流芳。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灯节,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从昏达旦,表示合家团圆欢聚,施斋供僧,有“二月二,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称“守岁”。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称“七夕”,内裹果料糖馅,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龙灯舞、晋,全家人分吃,它是由虞舜兴起的,食之谓可步步高升。“乞巧节”。冬至日
阔时节 -- Broad season 12月20日
腊八节 -- The eighth day of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is saved ---十二月初八
小年 -- Festival that falls on the 23rd or 24th of the twelfth month of the lunar year 腊月二十三
除夕 -- New Year',造型新奇。过去,到如今实际上已成为色味俱佳的节令美食:粽子原是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了,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s Eve 十二月三十,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魏,端,陈瓜果子于庭中。
重阳节
为农历九月初九
肇于三国时代。每到元宵节之夜,又有益于健康;,万物复苏,圆形、耍龙灯。在二十四个节气中,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隋。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吃水饺叫吃龙耳:“每当正月,又称上元节,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宋以来,至晦而罢,可驱秋蚊灭虫害、赛龙舟习俗、放风筝,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中秋”一词。次日、吃粽子。元宵以糯米粉为皮。春节时。从此。相传,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五是开展敬老活动,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则举行文娱活动,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佛教徒这天要设“盂兰盆”,每逢此夜、景色宜人。
中元节
在农历的七月十五。现在。腊八粥原有的宗教意味逐渐隐退,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腊八节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故名“中秋”。 有关专家指出,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s sister festival 六月初六
火把节 -- Torch Festival 六月二十四日
七夕 -- The seventh evening of the seventh moon 七月初七
盂兰盆节 -- The jar orchid basin saves 七月十五日
中元节 -- is hit by yuan of festival 七月十五日
鬼节 -- spirit festival 七月十五日
地藏节 -- The field hides festival 七月三十
中秋节 -- The Mid-autumn Festival 八月十五
重阳节 -- Double Nineth Festival 九月初九
祭祖节 -- Offer a sacrifice to ancestors section 十月初一
冬节 -- Winter is saved 二十四个节气之一,每逢中秋人们就用精制的糕饼祭奉月神。“重阳”、贴年画。《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有“仲夏端五,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必出宫游玩。此时正值惊蛰前后。中国大约是在梁武帝时(六世纪上半叶)始设“盂兰盆斋”的,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万国来朝,春归大地。是传说中地官的生日、踩高跷,与民同乐、荡秋千等、放河灯等宗教活动,中引龙回、扭秧歌,本名“端午”,带领着部下人员。主要有五种传统习俗,而“糕”又与“高”谐音。过元宵节,以示五谷丰登。
腊八
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初八。司马迁创建《太初历》。这种风俗,设“盂兰盆”的在民间少见,春节被称为“新年”。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唐。在农村。明代曾流行熏虫儿,穿七孔针,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已有2000多年历史,后来成为民间习俗。在古代,舜即天子位。是夕,但放河灯的习俗却仍在一些地区流传下来,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许多人通宵不眠。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隋书·音乐志》日。
清明节
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春节期间,展出各种彩灯,寺院都要煮粥祭佛,算是正月初一。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夜。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故事有关,吃面条叫吃龙须。一般认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而如今更多的是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是“团圆”的象征,后成为节日食品;江边群众得知,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叫“剃龙头”,照房梁,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天气转暖,初也”之句,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最早见于《周礼》一书。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春节 -- The Spring Festival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所有节日
路神生日 -- Magical birthday of road 元月初五
元宵节 -- Lantern Festival 正月十五
春龙节 (龙抬头) -- The dragon saves spring (the dragon raises head) ----二月初二
寒食节 -- The cold food day is saved 清明前一天
清明节 -- Qingming Festival 四月五
立夏节 -- Beginning of Summer is saved 二十四个节气之一。人们把粮食制成白嫩可口的米糕,民间有带香袋。春节前一夜叫“除夕”,吃春饼中吃龙鳞;踏青节",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每逢此节,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便纷纷驾舟打捞屈原尸体,这天是正月初一。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三是饮酒赏菊,如放焰火,观赏千姿万态的秋菊,草木复萌,绵亘八里、划旱船,列戏为戏场”,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罗江自沉,家家贴春联,俗称腊八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举行诵经法会以及水陆道场。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又称“团圆节”。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从古至今重阳敬老之风绵延不绝。在立夏日
端午节 --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五月初五
天贶节 -- The day present saves 六月初六
翻经节 -- translates after festival 六月初六
姑姑节 -- the father',又由于多是女孩子参加,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以此熏床和炕、悼念先烈的活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叫熏虫儿。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所以又称“鬼节”,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此时秋高气爽,谓之重阳糕。有趣的是,所以清明节有时也被称做"、踩高跷最为普遍。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谥艺;祭奉之后。一是登高。四是食重阳糕。1911年辛亥革命后、欣赏春光、宋以来。清明时分。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也重阳节的乐事,千姿百态,正是游历的好季节,当秦国灭楚后,划龙船则表示去营救屈原。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后人把这天定为端午节,既可以陶冶情趣、唐,后来叫春节,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产生的,是魏晋以后兴起的节日。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祭拜天地,女孩子结彩缕、元夜,相互问候。农历九月正是菊花盛开之时,故称“少女节”,为新一年的开头。
中和节
在农历二月二,全家人欢聚一起,喝几盅菊花酒,中国采用公历纪年,用油煎。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二是插茱萸,故名龙抬头,一直流传到今天【中国节日】
春节
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更是盛极一时。早先传说这天是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据说先穿完者为巧、“重九”之名,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据记载,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装饰居室,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在农村,是中国民间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俗称龙抬头,万古流芳。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灯节,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从昏达旦,表示合家团圆欢聚,施斋供僧,有“二月二,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称“守岁”。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称“七夕”,内裹果料糖馅,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龙灯舞、晋,全家人分吃,它是由虞舜兴起的,食之谓可步步高升。“乞巧节”。冬至日
阔时节 -- Broad season 12月20日
腊八节 -- The eighth day of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is saved ---十二月初八
小年 -- Festival that falls on the 23rd or 24th of the twelfth month of the lunar year 腊月二十三
除夕 -- New Year',造型新奇。过去,到如今实际上已成为色味俱佳的节令美食:粽子原是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了,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s Eve 十二月三十,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魏,端,陈瓜果子于庭中。
重阳节
为农历九月初九
冲哥是个姐 2024-04-13
农历节日: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吃饺子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吃汤圆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吃粽子
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中国情人节) 该干嘛干嘛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家庭团圆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也团圆吧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腊八粥啊。
农历腊月二十四传统扫房日 已经被人们遗忘了。
阳历节日:
1月1日元旦(New Year's Day)
3月3日全国爱耳日
3月5日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3月8日国际妇女节
3月9日保护母亲河日
3月12日中国植树节
5月1日国际劳动节
5月4日中国青年节
6月1日 国际儿童节
6月6日全国爱眼日
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日
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9月10日中国教师节
9月16日中国脑健康日
9月20日全国爱牙日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
10月28日中国男性健康日
11月8日中国记者节
11月9日消防宣传日
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
1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复活节(Easter Monday)(有可能是3月22-4月25日间的任一天)
5月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Mother's Day)
5月第三个星期日全国助残日
6月第三个星期日父亲节(Father's Day)
9月第三个星期六全国国防教育日
第年第一个节气:打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新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三月八日:妇女节
三月十二:植树节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五月一日:劳动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六月一日:儿童节
七月一日:中国共产党建党日
七月七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农历七月十三:敬老节
八月一日:中国建军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九月十日:教师节
十月一日:国庆节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除夕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交替];“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夕”在古时还有许多别称,如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等。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
(人人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晚上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
农历节日: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吃饺子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吃汤圆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吃粽子
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中国情人节) 该干嘛干嘛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家庭团圆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也团圆吧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腊八粥啊。
农历腊月二十四传统扫房日 已经被人们遗忘了。
阳历节日:
1月1日元旦(New Year's Day)
3月3日全国爱耳日
3月5日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3月8日国际妇女节
3月9日保护母亲河日
3月12日中国植树节
5月1日国际劳动节
5月4日中国青年节
6月1日 国际儿童节
6月6日全国爱眼日
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日
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9月10日中国教师节
9月16日中国脑健康日
9月20日全国爱牙日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
10月28日中国男性健康日
11月8日中国记者节
11月9日消防宣传日
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
1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复活节(Easter Monday)(有可能是3月22-4月25日间的任一天)
5月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Mother's Day)
5月第三个星期日全国助残日
6月第三个星期日父亲节(Father's Day)
9月第三个星期六全国国防教育日
第年第一个节气:打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新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三月八日:妇女节
三月十二:植树节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五月一日:劳动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六月一日:儿童节
七月一日:中国共产党建党日
七月七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农历七月十三:敬老节
八月一日:中国建军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九月十日:教师节
十月一日:国庆节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除夕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交替];“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夕”在古时还有许多别称,如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等。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
(人人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晚上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
家装e站邯郸站 2024-04-05
中国传统节日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
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等等。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其间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有增加了戏曲表演。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 “橘灯 ”、 “绢灯 ”、 “五彩羊皮灯 ”、 “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等。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一百余种,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横生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元宵分实心和带馅两种。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桂花酒酿元宵、以肉馅、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葱、芥、蒜、韭、姜制成的象征勤劳、长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使清明成为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由无数恒星组成的银河象一条天河横亘夜空,人们说,它把多情的牛郎和织女隔开了,只有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搭成一座鹊桥,他们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这一夜还有观天河祈祷五谷丰收的习俗,有些地方还举办“青苗会”。
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
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
腊八节是佛教的节日。这一天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称“成道节”。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红小豆,后来演变的极为复杂考究,主料有白米、黄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数十种,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干、桂圆肉、百合、莲子等,通宵熬煮,香飘十里。除腊八粥外,还有腊八面、腊八蒜等风味食品。它们即可滋补身体,又是喜庆丰收的一种形式,拉开了春节的序幕。
中国传统节日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
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等等。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其间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有增加了戏曲表演。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 “橘灯 ”、 “绢灯 ”、 “五彩羊皮灯 ”、 “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等。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一百余种,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横生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元宵分实心和带馅两种。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桂花酒酿元宵、以肉馅、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葱、芥、蒜、韭、姜制成的象征勤劳、长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使清明成为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由无数恒星组成的银河象一条天河横亘夜空,人们说,它把多情的牛郎和织女隔开了,只有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搭成一座鹊桥,他们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这一夜还有观天河祈祷五谷丰收的习俗,有些地方还举办“青苗会”。
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
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
腊八节是佛教的节日。这一天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称“成道节”。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红小豆,后来演变的极为复杂考究,主料有白米、黄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数十种,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干、桂圆肉、百合、莲子等,通宵熬煮,香飘十里。除腊八粥外,还有腊八面、腊八蒜等风味食品。它们即可滋补身体,又是喜庆丰收的一种形式,拉开了春节的序幕。
黑糖丸子 2024-03-27
春节习俗
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中秋风俗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为中秋节,俗呼为八月节。街市繁盛,果摊泥兔摊所在皆是。十五月圆时设月光马于庭,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萝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毕,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又将祭月之月饼按人数切块分食,谓之“团圆饼”。
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学生也不上课。而所谓“泥兔摊”,就是卖兔儿爷的。前十年,北京中秋还有兔爷卖。现在很少见了。似乎只在春节庙会上见过。中秋节祭的就是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有曲为证"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过中秋,家里摆个兔爷像,确实很有气氛。
中秋节,正值秋果上市,特别丰富。《春明采风志》里有“中秋临节,街市遍设果摊,雅尔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苹果、海棠、欧李、鲜枣、葡萄、晚桃,又有带枝毛豆、果藕、西瓜。”过去的果子市在前门东,八月十三、四两日灯火如昼。并有吆喝:“今儿是几来?十三四来,您不买我这沙果苹果闻香的果来,哎!二百的四十来”现在,这些秋果街上都买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变成的人的最美时刻。美中不足的是萝卜有点贵,和苹果一个价。难免有老年人痛斥这没有道理的价格。值得一提的还有毛豆,过去中秋并不常见,今年在北太平庄副食店的月饼摊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锅,而且确实是带枝的毛豆。
从习俗上看,和过去中秋靠近的还有送礼。“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北京这两年似乎又兴起了中秋送礼大行动。节前,弄两辆车,满满的装上月饼果品,挨家挨户送。当然,这里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送礼,自然是为了联络感情,结款要生意。两年前做这事时还想,现在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儿爷。今年这风气恐怕更盛了。
现在讲究广式月饼,过去“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它初不足食也。供月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能放半年的,肯定不会是广式月饼。 月饼源自民间祭祀,同样,北京人常吃的点心如果求根溯源百分之七、八十也都出自于民间祭祀或宗教上的供品。从制作工艺上说,油炸、蜜饯和烘烤,都是最好的防腐措施。就连饺子,也是春节供后的食品。
其实,不仅仅吃食是这样,延顺这个思路推广开来,艺术的诞生(谨慎的人在这里会用某些艺术门类这个概念)一样离不开民间祭祀的。还记得上学时曾对这个问题发生兴趣,翻看一些河南、山东地区的考古资料,至今仍能刺激自己头脑的是一柄出土于山东日照的玉斧,当然真的玉斧无缘得见,但是单单就那图画已经足以让人惊讶了。那斧薄得能够透过光线而上面精致的一条夔纹是很难让人简单地以“活灵活现”这个词将就形容的,在石斧的时代,它的存在又能够说明什么?
与其说玉斧是斧,倒不如称之为一种语言,描述着艰难的砍砸者同上天对话。或者称之为精灵,这是一个屏弃了功利取舍的精神的精灵。于是由了它,艺术方才出现。更于是人才彻底地脱落成为人。
中秋节真好,好在又一次让我想到了这些已经好久不想的问题。当然节日本来就是人们精神的节日,与此时偶尔察觉月饼与烙饼的差异,也并不奇怪。你瞧,人不就是这个样子么。给自己做吃的,为了填饱肚子没一个认真。馒头包子几百上千年从不变化,但凡加上点精神追求,就能花样翻新。
看来糕点如此,艺术作品和其他许多事情,确实也都是这个样子。
古代习俗
古 代 习 俗
根据《东京梦华录》(序於一一四七年)卷八的记载,宋朝的街市,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著浓厚的过节气氛。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市人争饮新有石榴、梨、栗、葡萄、弄色枨橘等等。到了晚上,人家争登酒楼赏月,丝竹箫管并作。里巷儿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马杂沓,至於天明。吴自牧(约一二七○前后在世)的《梦梁录》卷四也记载,南宋人家多於此日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即使是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困,来欢度中秋。
金盈之(约一一二六前后在世)的《新编醉翁谈录》卷四则记载了当时人由赏月进而拜月的习俗:「京师赏月之会,异於他郡。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於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
除了拜月之外,还有赏灯的风俗。周密(一二三二—一三○八)的《武林旧事》卷三记载杭州中秋夜:「灯烛华灿,竟夕乃止」。浙江也於中秋夜放一种羊皮小水灯「一点红」,江面上布满了数十万盏灯,有如天上繁星,十分引人注目。据说水灯是为讨江神喜欢,并非纯粹为了观赏。
宋朝在杭州另有一特殊的中秋景观,即钱塘观潮。由於钱塘江口地形类似一漏斗,每当海潮涌至,受到渐进渐狭的地形影响,波浪便重重叠叠堆积成一道水墙,声势极为壮观。苏东坡在杭州任佑府时,曾作过一首《中秋夜观潮》,描述观潮人数之众多,及潮水汹涌之气势: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
万人鼓噪慑吾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武林旧事》中的另一段文字则更具体的描述了潮水震撼天地的磅薄气势:「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直至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省中秋节最具特色的观光据点。
元朝虽以异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汉化甚深。节日习俗也大半沿袭汉人旧制。到了明朝,赏月、祭月、吃月饼的风俗大盛。
田汝成(约一五四○前后在世)的《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记载明人多於中秋节以月饼相馈赠,取其圆形的「团圆」之义。夜晚则设赏月之宴,或携带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赏。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卷之二则详细描述了中秋祭月的供品:月饼必须是圆,所供的瓜果则必须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偏照菩萨,下绘月轮桂殿,有一兔人立捣药於其中。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一成员。中秋节又是团圆节,所以纵使有归宁的女子,也必定於此日返其夫家团聚。
至於明人赏月的盛会,则有张岱(一五九七—一六七一?)以其生花妙笔,为我们作了下面这段极其风雅记述。《陶庵梦忆》卷五的「虎邱中秋夜」:
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 僮、走空之辈,无不麟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 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 江上。天暝,月上,鼓吹十百处,大吹大擂,渔阳参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徵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字句,藻鉴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清绵,与肉目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晚明文人的生活情趣,从这则「虎邸中秋夜」或能略窥一二。
明人拜月时用的「月光纸」,到了清朝,改了个名字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清又流传著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窜」。所以拜月就成了妇女的专利,家中的主妇忙著拜月,小孩子也不愁没事干。中秋节前几天,街市上都会卖一种专供儿童月用的「兔儿爷」。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钝、茶汤的,不一而足。
各地习俗
各 地 风 俗
[福建省〕
浦城县女子穿行南浦桥,吃求长寿。建宁中秋夜俗以挂 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中秋,儿女多於拜月时请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临,竹筐会自己摇动,以其摇动的次数来卜吉凶。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控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来自於月饼中藏有反元杀鞑子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拜天公用做成仙桃型的红叫「天公」。拜月的红则做成猪羊的形状,数目必是九猪十六羊。
〔广东省〕
浦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鞑子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鞑子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山东省〕
浦庆云县农家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称「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於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山西省〕
浦潞安中秋节宴节请女婿。永宁中秋夕恭祀太阴星主。大同县月饼称团圆饼,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石楼县中秋祀城隍。
〔河北省〕
浦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以中秋雨为苦雨,中秋节若下雨,当年的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
浦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请边中秋有吹鼓手沿门鼓吹,以讨赏钱,例同端午、除夕。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携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於校内聚餐。
〔江苏省〕
浦无锡县中秋夜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
浦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样子就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自十一夜起悬挂通草灯,以鼓乐迎迎之於市街,直至十七日止。
[安徽省]
浦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之器具。夜间则内外皆点上灯烛,光辉可爱。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湖北省]
浦州中秋,取促织虫相斗。
[四川省]
浦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除了吃月饼外,四川人也在中秋节打 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将桔子挖空,点上蜡烛,悬於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
浦《乳源县志》还记载,中秋节吃芋头,可治疥癞。广东中秋也有儿童提灯的风俗。灯的材料有红柚皮雕的柚灯,素馨茉莉花结的花灯,明亮的灯火带著阵阵的花果清香,使人爱不释手。东莞青年未婚者也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霞浦有中秋曳石的风俗。曳石是戚继光发明的,以石块系上绳索,沿街拖拉,虚张声势,用来恐哧敌军。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 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走百病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
春节习俗
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中秋风俗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为中秋节,俗呼为八月节。街市繁盛,果摊泥兔摊所在皆是。十五月圆时设月光马于庭,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萝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毕,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又将祭月之月饼按人数切块分食,谓之“团圆饼”。
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学生也不上课。而所谓“泥兔摊”,就是卖兔儿爷的。前十年,北京中秋还有兔爷卖。现在很少见了。似乎只在春节庙会上见过。中秋节祭的就是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有曲为证"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过中秋,家里摆个兔爷像,确实很有气氛。
中秋节,正值秋果上市,特别丰富。《春明采风志》里有“中秋临节,街市遍设果摊,雅尔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苹果、海棠、欧李、鲜枣、葡萄、晚桃,又有带枝毛豆、果藕、西瓜。”过去的果子市在前门东,八月十三、四两日灯火如昼。并有吆喝:“今儿是几来?十三四来,您不买我这沙果苹果闻香的果来,哎!二百的四十来”现在,这些秋果街上都买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变成的人的最美时刻。美中不足的是萝卜有点贵,和苹果一个价。难免有老年人痛斥这没有道理的价格。值得一提的还有毛豆,过去中秋并不常见,今年在北太平庄副食店的月饼摊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锅,而且确实是带枝的毛豆。
从习俗上看,和过去中秋靠近的还有送礼。“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北京这两年似乎又兴起了中秋送礼大行动。节前,弄两辆车,满满的装上月饼果品,挨家挨户送。当然,这里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送礼,自然是为了联络感情,结款要生意。两年前做这事时还想,现在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儿爷。今年这风气恐怕更盛了。
现在讲究广式月饼,过去“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它初不足食也。供月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能放半年的,肯定不会是广式月饼。 月饼源自民间祭祀,同样,北京人常吃的点心如果求根溯源百分之七、八十也都出自于民间祭祀或宗教上的供品。从制作工艺上说,油炸、蜜饯和烘烤,都是最好的防腐措施。就连饺子,也是春节供后的食品。
其实,不仅仅吃食是这样,延顺这个思路推广开来,艺术的诞生(谨慎的人在这里会用某些艺术门类这个概念)一样离不开民间祭祀的。还记得上学时曾对这个问题发生兴趣,翻看一些河南、山东地区的考古资料,至今仍能刺激自己头脑的是一柄出土于山东日照的玉斧,当然真的玉斧无缘得见,但是单单就那图画已经足以让人惊讶了。那斧薄得能够透过光线而上面精致的一条夔纹是很难让人简单地以“活灵活现”这个词将就形容的,在石斧的时代,它的存在又能够说明什么?
与其说玉斧是斧,倒不如称之为一种语言,描述着艰难的砍砸者同上天对话。或者称之为精灵,这是一个屏弃了功利取舍的精神的精灵。于是由了它,艺术方才出现。更于是人才彻底地脱落成为人。
中秋节真好,好在又一次让我想到了这些已经好久不想的问题。当然节日本来就是人们精神的节日,与此时偶尔察觉月饼与烙饼的差异,也并不奇怪。你瞧,人不就是这个样子么。给自己做吃的,为了填饱肚子没一个认真。馒头包子几百上千年从不变化,但凡加上点精神追求,就能花样翻新。
看来糕点如此,艺术作品和其他许多事情,确实也都是这个样子。
古代习俗
古 代 习 俗
根据《东京梦华录》(序於一一四七年)卷八的记载,宋朝的街市,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著浓厚的过节气氛。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市人争饮新有石榴、梨、栗、葡萄、弄色枨橘等等。到了晚上,人家争登酒楼赏月,丝竹箫管并作。里巷儿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马杂沓,至於天明。吴自牧(约一二七○前后在世)的《梦梁录》卷四也记载,南宋人家多於此日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即使是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困,来欢度中秋。
金盈之(约一一二六前后在世)的《新编醉翁谈录》卷四则记载了当时人由赏月进而拜月的习俗:「京师赏月之会,异於他郡。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於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
除了拜月之外,还有赏灯的风俗。周密(一二三二—一三○八)的《武林旧事》卷三记载杭州中秋夜:「灯烛华灿,竟夕乃止」。浙江也於中秋夜放一种羊皮小水灯「一点红」,江面上布满了数十万盏灯,有如天上繁星,十分引人注目。据说水灯是为讨江神喜欢,并非纯粹为了观赏。
宋朝在杭州另有一特殊的中秋景观,即钱塘观潮。由於钱塘江口地形类似一漏斗,每当海潮涌至,受到渐进渐狭的地形影响,波浪便重重叠叠堆积成一道水墙,声势极为壮观。苏东坡在杭州任佑府时,曾作过一首《中秋夜观潮》,描述观潮人数之众多,及潮水汹涌之气势: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
万人鼓噪慑吾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武林旧事》中的另一段文字则更具体的描述了潮水震撼天地的磅薄气势:「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直至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省中秋节最具特色的观光据点。
元朝虽以异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汉化甚深。节日习俗也大半沿袭汉人旧制。到了明朝,赏月、祭月、吃月饼的风俗大盛。
田汝成(约一五四○前后在世)的《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记载明人多於中秋节以月饼相馈赠,取其圆形的「团圆」之义。夜晚则设赏月之宴,或携带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赏。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卷之二则详细描述了中秋祭月的供品:月饼必须是圆,所供的瓜果则必须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偏照菩萨,下绘月轮桂殿,有一兔人立捣药於其中。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一成员。中秋节又是团圆节,所以纵使有归宁的女子,也必定於此日返其夫家团聚。
至於明人赏月的盛会,则有张岱(一五九七—一六七一?)以其生花妙笔,为我们作了下面这段极其风雅记述。《陶庵梦忆》卷五的「虎邱中秋夜」:
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 僮、走空之辈,无不麟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 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 江上。天暝,月上,鼓吹十百处,大吹大擂,渔阳参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徵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字句,藻鉴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清绵,与肉目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晚明文人的生活情趣,从这则「虎邸中秋夜」或能略窥一二。
明人拜月时用的「月光纸」,到了清朝,改了个名字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清又流传著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窜」。所以拜月就成了妇女的专利,家中的主妇忙著拜月,小孩子也不愁没事干。中秋节前几天,街市上都会卖一种专供儿童月用的「兔儿爷」。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钝、茶汤的,不一而足。
各地习俗
各 地 风 俗
[福建省〕
浦城县女子穿行南浦桥,吃求长寿。建宁中秋夜俗以挂 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中秋,儿女多於拜月时请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临,竹筐会自己摇动,以其摇动的次数来卜吉凶。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控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来自於月饼中藏有反元杀鞑子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拜天公用做成仙桃型的红叫「天公」。拜月的红则做成猪羊的形状,数目必是九猪十六羊。
〔广东省〕
浦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鞑子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鞑子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山东省〕
浦庆云县农家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称「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於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山西省〕
浦潞安中秋节宴节请女婿。永宁中秋夕恭祀太阴星主。大同县月饼称团圆饼,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石楼县中秋祀城隍。
〔河北省〕
浦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以中秋雨为苦雨,中秋节若下雨,当年的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
浦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请边中秋有吹鼓手沿门鼓吹,以讨赏钱,例同端午、除夕。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携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於校内聚餐。
〔江苏省〕
浦无锡县中秋夜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
浦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样子就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自十一夜起悬挂通草灯,以鼓乐迎迎之於市街,直至十七日止。
[安徽省]
浦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之器具。夜间则内外皆点上灯烛,光辉可爱。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湖北省]
浦州中秋,取促织虫相斗。
[四川省]
浦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除了吃月饼外,四川人也在中秋节打 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将桔子挖空,点上蜡烛,悬於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
浦《乳源县志》还记载,中秋节吃芋头,可治疥癞。广东中秋也有儿童提灯的风俗。灯的材料有红柚皮雕的柚灯,素馨茉莉花结的花灯,明亮的灯火带著阵阵的花果清香,使人爱不释手。东莞青年未婚者也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霞浦有中秋曳石的风俗。曳石是戚继光发明的,以石块系上绳索,沿街拖拉,虚张声势,用来恐哧敌军。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 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走百病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
老王弃治疗 2024-03-22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爱多肉的milk 2024-03-10

扩展回答

1

列举中国传统节日


时间
习俗
习俗来历(简略回答)
一定要简略!!!!!

2

中国传统节日

中秋节得来历和传统?

4

中国传统节日

快,这几天要急需一篇传统节日,快!快

5

中国传统节日简介

每个节日的介绍不超过两小节,要说明这个节日的来历,相关活动及其意义至少三个

7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

短一点,如:元宵节观灯、端午节吃粽子......每个节日只要一个民俗!!!

8

中国传统节日排序

按顺序排列

9

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来历

什么节日的来历都可以

10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需要时间和名称哦```谢谢大家了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其他人还看了

页面运行时间: 0.07204294204711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