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瓷器鉴定方法是什么

2024-05-14 03:49:27 (26分钟前 更新) 210 2899

最新回答

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最长的皇帝,由于他善于引进和使用西洋先进科技工艺,使社会各方面都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制瓷业也得到高度的发展。在制瓷方面,不但恢复了明代各种釉色和品种,而且在胎釉、纹饰各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创烧了许多釉色和彩色新品种,这是其他任何时代无法与之相比的。可以说康、雍、乾三朝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长期发展的鼎盛时期,康熙时期烧制瓷器的鉴定特点如下:
   一、瓷胎康熙时期的瓷胎和明代有很大不同,胎质更加坚硬精细,杂质少,含铁的成分非常少,所以胎的颜色非常洁白。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浆胎瓷器,由于器胎淘洗过细,把胎土中的粘性致坚物质淘洗掉了,结果使胎变得粗松,比较糠,不坚密,分量较轻,这种浆胎器物所占比例很少。      二、瓷釉康熙时期瓷器的釉质非常坚密,釉面极其光润,瓷釉和瓷胎结合得非常紧密,比明代时有很大进步,浆胎除外。康熙朝除继承明代各种釉色外,还创出了不少釉色,一道釉瓷器已朝着多种多样的色彩方面发展,一种釉色可分为若干个色调,给一道釉瓷器开创了新局面。主要釉色有:白釉、祭红釉、豇豆红釉、郎窑红釉、霁蓝釉、洒蓝釉、天蓝釉、茄皮蓝釉,另外还有黄釉、绿釉、酱釉、黑釉、豆青釉等,具体釉色的特点为:
   1.白釉:康熙时期白釉分两种,一种是白中略闪青色,另一种是非常洁白的粉白釉,好像釉中含有非常细的粉质一样,器身施白中略闪青的白釉,底部施粉白釉。
   2.红釉:红釉从元代开始烧制,属高温铜红釉瓷,到明初永乐时期变得鲜红,宣德时期的宝石红都烧制得很成功,可是宣德以后每况愈下,红釉几乎达到失传的境地,直到康熙时才得到恢复和非凡发展,红釉品种增多,在一色釉中非常突出,有祭红、豇豆红、郎窑红等,具体特点如下:
   豇豆红:其颜色似自然豇豆之色而得名,色调柔和,又称为美人醉。是康熙时期红釉瓷器著名的品种之一。
   祭红:祭祀所用器物多为红色而得名,与元代的红釉、明永乐时期的鲜红釉、宣德时期的宝石红釉同属一个品种。
   郎窑红:从康熙四十四年开始,景德镇官窑的窑务由江西巡抚郎廷极兼理,在此期间内烧制的瓷器过去一般都习称为“郎窑”瓷器,实际并不确切,还是应该叫康熙瓷器,可这时候烧制的红釉瓷器,历来都习惯地称为“郎窑红”瓷器。它在红釉瓷器中成绩最为突出,其颜色分两种:一种是血红色,为比较光亮的玻璃釉,另一种是紫红色的暗光釉。郎窑红的特点是:底部一般都是苹果青釉和米汤黄色釉,釉面都有细碎的开片,器物口沿一般都是白色釉,俗名叫“灯草口”,并施釉规整,没有垂釉现象,因此接近器物底足部分的红釉都非常整齐,俗称“郎不流”。
   3.蓝釉:康熙时期的蓝釉主要有霁蓝、洒蓝、天蓝和茄皮蓝釉等几种。具体特点有:洒蓝釉是用青花料在瓷器上采用竹管吹釉的施釉方法,又称“吹青”。因其斑点呈雪花状,故有“雪花蓝”之称。这种洒蓝釉,明宣德年间就开始烧制,但数量很少,以后就不见了,到康熙时又继续烧制,数量也比较多。
   三、彩色康熙时瓷器的色彩方面,不但继承了以前的青花、釉里红、三彩、五彩、金彩、斗彩等彩色,而且又创造出了珐琅彩、粉彩等新的彩色品种。
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最长的皇帝,由于他善于引进和使用西洋先进科技工艺,使社会各方面都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制瓷业也得到高度的发展。在制瓷方面,不但恢复了明代各种釉色和品种,而且在胎釉、纹饰各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创烧了许多釉色和彩色新品种,这是其他任何时代无法与之相比的。可以说康、雍、乾三朝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长期发展的鼎盛时期,康熙时期烧制瓷器的鉴定特点如下:
   一、瓷胎康熙时期的瓷胎和明代有很大不同,胎质更加坚硬精细,杂质少,含铁的成分非常少,所以胎的颜色非常洁白。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浆胎瓷器,由于器胎淘洗过细,把胎土中的粘性致坚物质淘洗掉了,结果使胎变得粗松,比较糠,不坚密,分量较轻,这种浆胎器物所占比例很少。      二、瓷釉康熙时期瓷器的釉质非常坚密,釉面极其光润,瓷釉和瓷胎结合得非常紧密,比明代时有很大进步,浆胎除外。康熙朝除继承明代各种釉色外,还创出了不少釉色,一道釉瓷器已朝着多种多样的色彩方面发展,一种釉色可分为若干个色调,给一道釉瓷器开创了新局面。主要釉色有:白釉、祭红釉、豇豆红釉、郎窑红釉、霁蓝釉、洒蓝釉、天蓝釉、茄皮蓝釉,另外还有黄釉、绿釉、酱釉、黑釉、豆青釉等,具体釉色的特点为:
   1.白釉:康熙时期白釉分两种,一种是白中略闪青色,另一种是非常洁白的粉白釉,好像釉中含有非常细的粉质一样,器身施白中略闪青的白釉,底部施粉白釉。
   2.红釉:红釉从元代开始烧制,属高温铜红釉瓷,到明初永乐时期变得鲜红,宣德时期的宝石红都烧制得很成功,可是宣德以后每况愈下,红釉几乎达到失传的境地,直到康熙时才得到恢复和非凡发展,红釉品种增多,在一色釉中非常突出,有祭红、豇豆红、郎窑红等,具体特点如下:
   豇豆红:其颜色似自然豇豆之色而得名,色调柔和,又称为美人醉。是康熙时期红釉瓷器著名的品种之一。
   祭红:祭祀所用器物多为红色而得名,与元代的红釉、明永乐时期的鲜红釉、宣德时期的宝石红釉同属一个品种。
   郎窑红:从康熙四十四年开始,景德镇官窑的窑务由江西巡抚郎廷极兼理,在此期间内烧制的瓷器过去一般都习称为“郎窑”瓷器,实际并不确切,还是应该叫康熙瓷器,可这时候烧制的红釉瓷器,历来都习惯地称为“郎窑红”瓷器。它在红釉瓷器中成绩最为突出,其颜色分两种:一种是血红色,为比较光亮的玻璃釉,另一种是紫红色的暗光釉。郎窑红的特点是:底部一般都是苹果青釉和米汤黄色釉,釉面都有细碎的开片,器物口沿一般都是白色釉,俗名叫“灯草口”,并施釉规整,没有垂釉现象,因此接近器物底足部分的红釉都非常整齐,俗称“郎不流”。
   3.蓝釉:康熙时期的蓝釉主要有霁蓝、洒蓝、天蓝和茄皮蓝釉等几种。具体特点有:洒蓝釉是用青花料在瓷器上采用竹管吹釉的施釉方法,又称“吹青”。因其斑点呈雪花状,故有“雪花蓝”之称。这种洒蓝釉,明宣德年间就开始烧制,但数量很少,以后就不见了,到康熙时又继续烧制,数量也比较多。
   三、彩色康熙时瓷器的色彩方面,不但继承了以前的青花、釉里红、三彩、五彩、金彩、斗彩等彩色,而且又创造出了珐琅彩、粉彩等新的彩色品种。
思美味520 2024-05-14
1、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器形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
2、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
5、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调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
1、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器形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
2、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
5、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调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
冬眠的羽毛 2024-05-05
康熙瓷的鉴定:
   源料特点: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俗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灰蓝,有的泛晕散,也有描青花,所占比重不大,多绘在杯、盘、碟等小件器皿上。
   釉色特点:康熙时还有几种色釉釉下青花,很具特色。哥釉青花,釉上开米色或灰色片纹,青花色调以灰蓝和褐蓝为主。器口加涂白釉或黄釉。器底有砂底与釉底两种,露胎处见窑红。常见器物有萝卜尊、大观间尊、花觚、直口瓶、折角方形盘、碗等。黄釉青花,黄釉清淡。常见器有绘四花八叶(马兰花)的尊、罐、盘、碗等。豆青釉青花,豆青釉色淡雅细匀,青花翠蓝。有的在青花下先施。釉面中常含气泡,有破釉点。常见器物有棒槌瓶、梅瓶、小瓶、花觚、罐、笔筒等。另有一种朗窑青花,系康熙晚期产品。其釉泛青色,釉面肥厚,有较大气泡。其青花浓阴但不艳丽,以鼻烟壶最为著名。 康熙青花以青翠的“翠毛蓝”为代表,主流是青翠浓艳,层次分明。
   绘画方法:康熙青花装饰题材广泛,包罗万象,图案布局巧妙合理,与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窑青花在纹饰方面,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鲜明的时代性,能够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反映当时思想与生活习俗的图案大量出现,绘瓷匠人水平决不低于官窑画师,突破历代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自由地发挥民间大众化特点的艺术风格。而官窑青花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纹饰对称、平衡、整齐,主题,醒目、突出,仍代表着当时绘瓷工艺的最高水平。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也有不少改革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改变了明代青花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的传统方法,即单线平涂,而是采用泻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和借鉴了西洋画的焦点手法,浓重、淡雅层分分明。在瓷坯上绘画,一种颜色即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的色调。所谓“分水皴”就是用笔梢蘸浓淡不同的料水在胎上描绘,技术上要求高,少的三五种,最多能分了八九种色阶。山石的描画,多采用斧劈南宋画院派的风格。运笔时勾、染、皴、擦、点各种绘画手法并用,这全靠画工手笔功夫来完成,构图讲究多样化,强调画面活泼有趣味,视野开阔,无论画面大小,都有一种很完美的情境。可以说,康熙青花将中国绘画的技法,经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使我国瓷器装饰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有的画面结合刻、划及镂空堆贴等工艺。同时还广泛借鉴其它姐妹艺术的有益经验来丰富自身的装饰,尤其是青铜器、漆器和织绣等。取材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师法自然和社会,反映世俗生活,主要有:植物花卉、山水、动物、人物故事、神话故事、吉祥纹以及长篇诗句等。
   也有一些是来自明末清初的木刻版画内容,康熙青花千变万化的装饰图案,也为其后雍、乾青花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常见图案有:水浒故事、无双谱、一琴一鹤、十八学士、天仙送子、麒麟送子、周处斩蛟、指日高升、望江兴叹、人物、鱼樵耕读(见图三)、婴戏、羲之爱鹅、西厢记、十八罗汉、山水庭园、三国故事、饮中八仙、刀马人物、耕织、御沟拾叶、八仙庆寿、加官晋爵、云龙、鱼龙变化、夔龙、海水龙、二龙戏珠、太狮少狮、玉兔、花鸟、龙凤、麒麟、云凤、丹凤朝阳、凤穿牡丹、柳马、蟠螭、四福、松鼠葡萄、松鹿、锦堂富贵、三友、花篮、皮球花、寿字、缠枝牡丹、缠枝莲、四季花、冰梅、四君子、赤壁赋、兰亭序、月影梅、梵文、腾王阁序、圣主得贤臣颂、博古、饕餮及四艺雅聚等。人物画大多采用陈老莲画法,人物脸面大多为侧面。整体比例协调,绘工精致,简练清晰。仕女发髻高耸,脸庞丰满,眉似弯月,唇如朱点,端庄稳重,姿态婀娜多姿。余者人物线条明快、劲捷,大多见于轮廓线内轻点口目,少数涂染面部。婴戏图一改明代流行的武戏,盛行文戏画篇。此时着重于人物状貌和神情的表现。其形象的概括和提炼达到了不可再简的地步。古陶瓷研究专家曾这样评价:“清初的花纹最为精工,人物多作细笔,康熙以人物为著,早中期人物画面高大、用笔豪放,晚期则趋于清秀”。瑞兽形态逼真,较之明代更为写实。有的加绘嘘气喷雾纹样,更衬托出异兽的凶猛雄健。最常见的龙纹被刻画为头大细身(四爪为主),龙麟呈“八”形,异常凶猛。花鸟类题材丰富多样,花卉俯仰、向背、聚散、飘逸等姿态各异。其中以双犄牡丹与折冰梅和对视呼应感较强的鸟雀最具时代特色。书法类作品以楷书为主,书艺高超,排列有序。
   图案类纹饰似一笔一画中规中矩。多种图案中流行于上部点画一小太阳(寓意指日高升)及水涡状云纹。几种辅助边饰也颇具时代特征,常见有人字形锦纹、万字形锦纹、垛形纹、山字形与连贯如意纹等。开光纹饰作品较少见,绘画一般较精细。各种图案所占篇幅与后世相比通常较大。各类纹饰的点、线处理得恰到好处且特色鲜明,其中山水、书法类文人气息浓厚,人物类多反映传说或历史上著名人物的故事。瑞兽、花鸟类充满祥和之兆,图案类则仿古氛围浓郁。整朝纹饰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和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古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换言之,“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康熙瓷器绘画早期多是线条粗放,布满器物全身,中晚期受画坛“四王”影响,山水楼阁、诗文辞赋以及人物故事等大量出现。康熙瓷器器口施加含粉的白釉以及器里釉色与器物釉面基本保持一致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康熙瓷器绘画早期多是线条粗放,布满器物全身,中晚期受画坛“四王”影响,山水楼阁、诗文辞赋以及人物故事等大量出现。康熙瓷器器口施加含粉的白釉以及器里釉色与器物釉面基本保持一致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康熙瓷的鉴定:
   源料特点: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俗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灰蓝,有的泛晕散,也有描青花,所占比重不大,多绘在杯、盘、碟等小件器皿上。
   釉色特点:康熙时还有几种色釉釉下青花,很具特色。哥釉青花,釉上开米色或灰色片纹,青花色调以灰蓝和褐蓝为主。器口加涂白釉或黄釉。器底有砂底与釉底两种,露胎处见窑红。常见器物有萝卜尊、大观间尊、花觚、直口瓶、折角方形盘、碗等。黄釉青花,黄釉清淡。常见器有绘四花八叶(马兰花)的尊、罐、盘、碗等。豆青釉青花,豆青釉色淡雅细匀,青花翠蓝。有的在青花下先施。釉面中常含气泡,有破釉点。常见器物有棒槌瓶、梅瓶、小瓶、花觚、罐、笔筒等。另有一种朗窑青花,系康熙晚期产品。其釉泛青色,釉面肥厚,有较大气泡。其青花浓阴但不艳丽,以鼻烟壶最为著名。 康熙青花以青翠的“翠毛蓝”为代表,主流是青翠浓艳,层次分明。
   绘画方法:康熙青花装饰题材广泛,包罗万象,图案布局巧妙合理,与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窑青花在纹饰方面,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鲜明的时代性,能够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反映当时思想与生活习俗的图案大量出现,绘瓷匠人水平决不低于官窑画师,突破历代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自由地发挥民间大众化特点的艺术风格。而官窑青花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纹饰对称、平衡、整齐,主题,醒目、突出,仍代表着当时绘瓷工艺的最高水平。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也有不少改革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改变了明代青花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的传统方法,即单线平涂,而是采用泻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和借鉴了西洋画的焦点手法,浓重、淡雅层分分明。在瓷坯上绘画,一种颜色即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的色调。所谓“分水皴”就是用笔梢蘸浓淡不同的料水在胎上描绘,技术上要求高,少的三五种,最多能分了八九种色阶。山石的描画,多采用斧劈南宋画院派的风格。运笔时勾、染、皴、擦、点各种绘画手法并用,这全靠画工手笔功夫来完成,构图讲究多样化,强调画面活泼有趣味,视野开阔,无论画面大小,都有一种很完美的情境。可以说,康熙青花将中国绘画的技法,经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使我国瓷器装饰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有的画面结合刻、划及镂空堆贴等工艺。同时还广泛借鉴其它姐妹艺术的有益经验来丰富自身的装饰,尤其是青铜器、漆器和织绣等。取材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师法自然和社会,反映世俗生活,主要有:植物花卉、山水、动物、人物故事、神话故事、吉祥纹以及长篇诗句等。
   也有一些是来自明末清初的木刻版画内容,康熙青花千变万化的装饰图案,也为其后雍、乾青花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常见图案有:水浒故事、无双谱、一琴一鹤、十八学士、天仙送子、麒麟送子、周处斩蛟、指日高升、望江兴叹、人物、鱼樵耕读(见图三)、婴戏、羲之爱鹅、西厢记、十八罗汉、山水庭园、三国故事、饮中八仙、刀马人物、耕织、御沟拾叶、八仙庆寿、加官晋爵、云龙、鱼龙变化、夔龙、海水龙、二龙戏珠、太狮少狮、玉兔、花鸟、龙凤、麒麟、云凤、丹凤朝阳、凤穿牡丹、柳马、蟠螭、四福、松鼠葡萄、松鹿、锦堂富贵、三友、花篮、皮球花、寿字、缠枝牡丹、缠枝莲、四季花、冰梅、四君子、赤壁赋、兰亭序、月影梅、梵文、腾王阁序、圣主得贤臣颂、博古、饕餮及四艺雅聚等。人物画大多采用陈老莲画法,人物脸面大多为侧面。整体比例协调,绘工精致,简练清晰。仕女发髻高耸,脸庞丰满,眉似弯月,唇如朱点,端庄稳重,姿态婀娜多姿。余者人物线条明快、劲捷,大多见于轮廓线内轻点口目,少数涂染面部。婴戏图一改明代流行的武戏,盛行文戏画篇。此时着重于人物状貌和神情的表现。其形象的概括和提炼达到了不可再简的地步。古陶瓷研究专家曾这样评价:“清初的花纹最为精工,人物多作细笔,康熙以人物为著,早中期人物画面高大、用笔豪放,晚期则趋于清秀”。瑞兽形态逼真,较之明代更为写实。有的加绘嘘气喷雾纹样,更衬托出异兽的凶猛雄健。最常见的龙纹被刻画为头大细身(四爪为主),龙麟呈“八”形,异常凶猛。花鸟类题材丰富多样,花卉俯仰、向背、聚散、飘逸等姿态各异。其中以双犄牡丹与折冰梅和对视呼应感较强的鸟雀最具时代特色。书法类作品以楷书为主,书艺高超,排列有序。
   图案类纹饰似一笔一画中规中矩。多种图案中流行于上部点画一小太阳(寓意指日高升)及水涡状云纹。几种辅助边饰也颇具时代特征,常见有人字形锦纹、万字形锦纹、垛形纹、山字形与连贯如意纹等。开光纹饰作品较少见,绘画一般较精细。各种图案所占篇幅与后世相比通常较大。各类纹饰的点、线处理得恰到好处且特色鲜明,其中山水、书法类文人气息浓厚,人物类多反映传说或历史上著名人物的故事。瑞兽、花鸟类充满祥和之兆,图案类则仿古氛围浓郁。整朝纹饰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和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古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换言之,“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康熙瓷器绘画早期多是线条粗放,布满器物全身,中晚期受画坛“四王”影响,山水楼阁、诗文辞赋以及人物故事等大量出现。康熙瓷器器口施加含粉的白釉以及器里釉色与器物釉面基本保持一致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康熙瓷器绘画早期多是线条粗放,布满器物全身,中晚期受画坛“四王”影响,山水楼阁、诗文辞赋以及人物故事等大量出现。康熙瓷器器口施加含粉的白釉以及器里釉色与器物釉面基本保持一致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juliejin(金培) 2024-04-28

扩展回答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页面运行时间: 0.4139690399169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