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的历史

2024-05-06 08:01:31 (34分钟前 更新) 195 5704

最新回答

古代的铜镜,是用来映照的。镜背面的纹样具有个性身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有人称之为“翻过来看”的文物。 昨日上午,为期两天的“中国绍兴·铜镜与东亚古代文明国际学术论坛”在柯桥开幕。来自中、日、韩三国铜镜研究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铜镜与东亚古代文明”主题,以学术报告会、专题研讨等形式,就这一地区铜镜类别、产品分布范围、冶炼技术、发展历程等有关历史文化信息开展研讨与交流,也为大家揭开了一面面镜子背后蕴藏的丰富而又神秘的人文历史…… 古铜镜的悠久历史 铜镜,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古代人们用以照面饰容的主要用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本地区的民族文化信仰,习俗息息相关。其功能及使命随着玻璃镜的出现与普及,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据了解,中国铜镜的历史,从现有的考古资料大约可以上溯至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1977年,青海省贵南县马台齐家文化墓地曾出土一枚铜镜,直径9厘米,厚0.4厘米,表面光滑,背面饰不规则的七角星几何纹图案。此后,商周时期的青铜镜时有发现,但铜镜工艺尚处于初级阶段。至汉代,青铜镜制作有了较大的发展,除了在早期的一些装饰上发生了变化外,同时在纹饰中出现了铭文,甚至出现了以铭文作为主要纹饰的品种。与此同时,一些高浮雕工艺的装饰,如神兽镜、画像镜、龙虎镜等品种的青铜镜也开始出现。精美的高浮雕工艺将画面中的人物神仙、车马龙虎、禽兽等表现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达到了汉镜工艺的顶峰。 纹饰和形制工艺精湛 隋唐时期的铜镜在纹饰和形制上较前代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在纹饰上,以写实的风格,用浮雕工艺表现的瑞兽、龙凤、禽鸟、花卉和人物故事等内容,已成为铜镜装饰花纹的主要题材;在形制上,出现了菱花镜、葵花镜、方形镜、亚字镜等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镜形。所以,唐代的铜镜在风格上展示了大唐国富强、开放、豪迈的精神风采。其中,隋唐之际典型的瑞兽铭带镜、海兽葡萄镜以及一些特种工艺镜,其纹饰造型之生动,工艺之精湛,整体风格之富丽堂皇,给人们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宋、元时期的铜镜,镜形除沿袭前代外,新出现了长方形、桃形、钟形、瓶形以及镜上加柄等多种造型;装饰题材以商标字号和缠枝花鸟居多;胎质的合金成分与汉唐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胎避趋向轻薄,更加注重实用。宋室南渡后,以湖州为主的两浙铸镜手工业十分发达。私家作坊则以湖州发现为最多,从镜铭中见到的主要有:石家、石小二哥、石二郎、石三、石十郎、石十三郎,直至石六十郎等石姓作坊,和李家、徐家、蒋家等所作铜镜。此外,也有“杭州真石大叔青铜照子”、“杭州钟家青铜照子今在越州清道桥下岸向西开张”、“越州徐家铜照子”、“越州戴宗青铜照子”等有铸造地铭文的铜镜出土。 会稽古铜镜辉煌的过去 绍兴的古代铜镜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从现有资料考察,绍兴西施山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铜镜,是目前浙江境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实物例证。西汉中叶,以昭明镜、日光镜和蟠螭镜为主流的青铜镜不断涌现;东汉时期,又出现了更为广泛的尚方镜、规矩镜、禽兽镜等品类。 绍兴古为会稽。会稽铜镜在东汉早期逐渐兴起。汉时,北方大量民众南迁和东汉会稽太守马臻兴筑鉴湖,使绍兴的农业、手工业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为会稽铜镜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此外,会稽一带丰富的铜、铅、锡等矿藏资源,也为会稽铜镜的兴起提供了必需的条件保障。《越绝书》中即有“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的记载。再加上越国素有以铸剑闻名于世的传统冶炼铸造技术,使会稽成为当时全国的铸镜中心之一,会稽铜镜在中国铜镜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绍兴是东汉和三国孙吴时期最重要的铸镜中心,以绍兴为中心的会稽镜是中国铜镜的重要品牌和创新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狱特征。铜镜文化是绍兴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为什么把此次论坛放在绍兴举行的原因。”许多铜镜研究专家都表达了这一看法。 铜镜为何让人如此着迷 一面面锈迹斑斑古铜镜,印刻着岁月的痕迹,它已无法映照出人们的面庞,却仍有这么多人对此着迷,这是为什么呢? 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林华东道出了缘由:如今古铜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浓缩文化,鉴证历史。尽管镜面昔日的光洁已失去,但其镜背个性的纹饰、铭文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有专家说,青铜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作为当时先进性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夏、商、周被称为“灿烂的青铜器时代”。春秋战国以后,青铜器逐渐衰落,被更先进的生产力代表铁器所取代,但青铜镜的制造和使用却并没有因青铜器的衰落而衰落,相反,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因此,古铜镜也被看作是青铜文化的延续。古铜镜在青铜器时代初期就已经出现,直到清代水银玻璃镜的出现,使它退出了实用领域;然而,它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研究与收藏。历代铜镜的铸造工艺、铜质、纹饰、铭文等无不反映特定的时代背景,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及风俗习惯等。 自19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现代文物考古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发掘出土的铜镜资料不断增加,铜镜在考古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认识和研究古代社会背景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更成为古代墓葬考古断代的标准器之一,其重要的考古资料价值尤为凸显。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为配合“中国绍兴·铜镜与东亚古代文明国际学术论坛”在我县的隆重举行,县越国文化博物馆于8月28日至9月28日特别推出“浙江出土古代铜镜展”。 此次展览共展出了60余枚古铜镜,是我省出土的古代铜镜的一次大“集结”。许多铜镜纹饰华丽、铭文丰富、形制美观、铸造精良,堪称艺术珍品。有兴趣的市民,也不妨前去开开眼界。 县文化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次“浙江出土古代铜镜展”的成功举办,是在浙江省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进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代表了浙江省国有博物馆铜镜收藏的成果与现状。不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各地古玩市场的逐渐开放,国家对地下文物的绝对保护形势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为数不少的出土文物流入市场,文物部门对古代铜镜的收藏与研究的形势更为严峻,通过科学发掘得到的铜镜寥寥无几,考古发掘资料也是流失殆尽。通过展览,不仅能让我们了解更多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或许还能使我们对加强文物保护,增进法制观念,弘扬中华文明与美德有更多的反思。 更多信息请登陆博宝宝珍商城自行查阅。
古代的铜镜,是用来映照的。镜背面的纹样具有个性身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有人称之为“翻过来看”的文物。 昨日上午,为期两天的“中国绍兴·铜镜与东亚古代文明国际学术论坛”在柯桥开幕。来自中、日、韩三国铜镜研究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铜镜与东亚古代文明”主题,以学术报告会、专题研讨等形式,就这一地区铜镜类别、产品分布范围、冶炼技术、发展历程等有关历史文化信息开展研讨与交流,也为大家揭开了一面面镜子背后蕴藏的丰富而又神秘的人文历史…… 古铜镜的悠久历史 铜镜,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古代人们用以照面饰容的主要用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本地区的民族文化信仰,习俗息息相关。其功能及使命随着玻璃镜的出现与普及,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据了解,中国铜镜的历史,从现有的考古资料大约可以上溯至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1977年,青海省贵南县马台齐家文化墓地曾出土一枚铜镜,直径9厘米,厚0.4厘米,表面光滑,背面饰不规则的七角星几何纹图案。此后,商周时期的青铜镜时有发现,但铜镜工艺尚处于初级阶段。至汉代,青铜镜制作有了较大的发展,除了在早期的一些装饰上发生了变化外,同时在纹饰中出现了铭文,甚至出现了以铭文作为主要纹饰的品种。与此同时,一些高浮雕工艺的装饰,如神兽镜、画像镜、龙虎镜等品种的青铜镜也开始出现。精美的高浮雕工艺将画面中的人物神仙、车马龙虎、禽兽等表现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达到了汉镜工艺的顶峰。 纹饰和形制工艺精湛 隋唐时期的铜镜在纹饰和形制上较前代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在纹饰上,以写实的风格,用浮雕工艺表现的瑞兽、龙凤、禽鸟、花卉和人物故事等内容,已成为铜镜装饰花纹的主要题材;在形制上,出现了菱花镜、葵花镜、方形镜、亚字镜等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镜形。所以,唐代的铜镜在风格上展示了大唐国富强、开放、豪迈的精神风采。其中,隋唐之际典型的瑞兽铭带镜、海兽葡萄镜以及一些特种工艺镜,其纹饰造型之生动,工艺之精湛,整体风格之富丽堂皇,给人们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宋、元时期的铜镜,镜形除沿袭前代外,新出现了长方形、桃形、钟形、瓶形以及镜上加柄等多种造型;装饰题材以商标字号和缠枝花鸟居多;胎质的合金成分与汉唐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胎避趋向轻薄,更加注重实用。宋室南渡后,以湖州为主的两浙铸镜手工业十分发达。私家作坊则以湖州发现为最多,从镜铭中见到的主要有:石家、石小二哥、石二郎、石三、石十郎、石十三郎,直至石六十郎等石姓作坊,和李家、徐家、蒋家等所作铜镜。此外,也有“杭州真石大叔青铜照子”、“杭州钟家青铜照子今在越州清道桥下岸向西开张”、“越州徐家铜照子”、“越州戴宗青铜照子”等有铸造地铭文的铜镜出土。 会稽古铜镜辉煌的过去 绍兴的古代铜镜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从现有资料考察,绍兴西施山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铜镜,是目前浙江境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实物例证。西汉中叶,以昭明镜、日光镜和蟠螭镜为主流的青铜镜不断涌现;东汉时期,又出现了更为广泛的尚方镜、规矩镜、禽兽镜等品类。 绍兴古为会稽。会稽铜镜在东汉早期逐渐兴起。汉时,北方大量民众南迁和东汉会稽太守马臻兴筑鉴湖,使绍兴的农业、手工业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为会稽铜镜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此外,会稽一带丰富的铜、铅、锡等矿藏资源,也为会稽铜镜的兴起提供了必需的条件保障。《越绝书》中即有“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的记载。再加上越国素有以铸剑闻名于世的传统冶炼铸造技术,使会稽成为当时全国的铸镜中心之一,会稽铜镜在中国铜镜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绍兴是东汉和三国孙吴时期最重要的铸镜中心,以绍兴为中心的会稽镜是中国铜镜的重要品牌和创新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狱特征。铜镜文化是绍兴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为什么把此次论坛放在绍兴举行的原因。”许多铜镜研究专家都表达了这一看法。 铜镜为何让人如此着迷 一面面锈迹斑斑古铜镜,印刻着岁月的痕迹,它已无法映照出人们的面庞,却仍有这么多人对此着迷,这是为什么呢? 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林华东道出了缘由:如今古铜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浓缩文化,鉴证历史。尽管镜面昔日的光洁已失去,但其镜背个性的纹饰、铭文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有专家说,青铜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作为当时先进性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夏、商、周被称为“灿烂的青铜器时代”。春秋战国以后,青铜器逐渐衰落,被更先进的生产力代表铁器所取代,但青铜镜的制造和使用却并没有因青铜器的衰落而衰落,相反,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因此,古铜镜也被看作是青铜文化的延续。古铜镜在青铜器时代初期就已经出现,直到清代水银玻璃镜的出现,使它退出了实用领域;然而,它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研究与收藏。历代铜镜的铸造工艺、铜质、纹饰、铭文等无不反映特定的时代背景,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及风俗习惯等。 自19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现代文物考古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发掘出土的铜镜资料不断增加,铜镜在考古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认识和研究古代社会背景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更成为古代墓葬考古断代的标准器之一,其重要的考古资料价值尤为凸显。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为配合“中国绍兴·铜镜与东亚古代文明国际学术论坛”在我县的隆重举行,县越国文化博物馆于8月28日至9月28日特别推出“浙江出土古代铜镜展”。 此次展览共展出了60余枚古铜镜,是我省出土的古代铜镜的一次大“集结”。许多铜镜纹饰华丽、铭文丰富、形制美观、铸造精良,堪称艺术珍品。有兴趣的市民,也不妨前去开开眼界。 县文化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次“浙江出土古代铜镜展”的成功举办,是在浙江省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进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代表了浙江省国有博物馆铜镜收藏的成果与现状。不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各地古玩市场的逐渐开放,国家对地下文物的绝对保护形势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为数不少的出土文物流入市场,文物部门对古代铜镜的收藏与研究的形势更为严峻,通过科学发掘得到的铜镜寥寥无几,考古发掘资料也是流失殆尽。通过展览,不仅能让我们了解更多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或许还能使我们对加强文物保护,增进法制观念,弘扬中华文明与美德有更多的反思。 更多信息请登陆博宝宝珍商城自行查阅。
北条真理 2024-05-06

扩展回答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其他人还看了

页面运行时间: 0.177835941314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