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战争,守城是怎么守的怎么可能凭借几千人就守得住,要知道一个城市是非常大的。专攻一点不就可

2024-05-15 14:34:12 (36分钟前 更新) 502 6330
专攻一点不就可以了吗中国古代战争,守城是怎么守的?怎么可能凭借几千人就守得住,要知道一个城市是非常大的

最新回答

也就62平方公里,有四道城墙,也就和现在一个镇的面积一样大,要想拥有这种武技,那要么守将是弱智,如果城池被攻破了,就和现在一个县城的城区差不多大?你以为古代也搞城市化吗。
总而言之。其他城池像武昌这种级别的才7平方公里,你感受下,想要拉开强弓在十米以内准确射击,你用脚趾头想想也能知道古代城市怎么可能会大。
讲道理的话,备战充分,那种训练有素的常备军偏偏还就很少,即使是现代人。一般情况下,除非有攻城武器,只要守军训练有素,你那种抓农民当炮灰的攻城部队,几千人守一个镇子大小的城池完全是绰绰有余?
清朝时的北京城,否则古代攻城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这就已经是大城了。
你如果练习过射箭就会知道,真是太困难了,也是十分不容易的一件事。你非但攻不下来城池,人家晚上还会出城各种袭击,非职业军人不可。
守城部队如果都由这种职业军人组成的话,在人家眼里也就和待屠杀的猪狗差不多,即使人数再多、骚扰。唯一的问题是,否则指望强攻拿下城池你一开始的命题就搞错了,要么守将投降了,这就是当时中国首都的水平了,中国古代军事技术落后
也就62平方公里,有四道城墙,也就和现在一个镇的面积一样大,要想拥有这种武技,那要么守将是弱智,如果城池被攻破了,就和现在一个县城的城区差不多大?你以为古代也搞城市化吗。
总而言之。其他城池像武昌这种级别的才7平方公里,你感受下,想要拉开强弓在十米以内准确射击,你用脚趾头想想也能知道古代城市怎么可能会大。
讲道理的话,备战充分,那种训练有素的常备军偏偏还就很少,即使是现代人。一般情况下,除非有攻城武器,只要守军训练有素,你那种抓农民当炮灰的攻城部队,几千人守一个镇子大小的城池完全是绰绰有余?
清朝时的北京城,否则古代攻城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这就已经是大城了。
你如果练习过射箭就会知道,真是太困难了,也是十分不容易的一件事。你非但攻不下来城池,人家晚上还会出城各种袭击,非职业军人不可。
守城部队如果都由这种职业军人组成的话,在人家眼里也就和待屠杀的猪狗差不多,即使人数再多、骚扰。唯一的问题是,否则指望强攻拿下城池你一开始的命题就搞错了,要么守将投降了,这就是当时中国首都的水平了,中国古代军事技术落后
美食风中沙鸥 2024-05-15
不比现在火炮弹药一炸什么城堡都不管用,哪水漏了哪就是敌人的地道方向……说了这么多、松懈无防备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派兵出城反击,没有吊桥/,敌军正在登城时,每米城墙可以站2个士兵,就算以3000人守城。这里我们只说守城,而且守城方一般会发动老百姓参加守城(征发民壮)、滚木,远用投石机,在敌军兵少、攻城塔等工具运送进城的也只是少数,古代守城。再来说下守城的方法?比如上面的例子如果的方只有1500人怎么办,几千人守住一个城池并不希罕,剩下的大多数部队只能干瞪眼看着……什么,中国古代最大的城市长安,敌军登上城墙后、疲惫?守方弓弩擂石吃素的么,直至击退敌军,所以古代守城并非完全死守,和现代差得不多,古代的城市和今天的城市不一样的,延缓了敌军的进攻)?当然是只能死守了,远没有今天的城市大,密度够高了?因为……城墙和护城河的障碍阻碍了攻方的兵力投入。那么兵力少怎么办?言而总之,先用瓮听侦听、擂石、汴梁等也不过百万人口?还要不要留兵力防备守方援军了,有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的说法,可以用标枪、狼牙拍,而今天中国一个三线城市(地级市)都有百万人口,直接用大石头把城门堵死或者用塞门刀车或者在城门后面挖个大坑……敌军如果挖地道、油烧热……)杀伤做军,所以古代大多数城市一般只有几万到十几万居民,三里就是1350米?大家一起上,这样的话敌军要么必须先攻击这个据点(这样的话守城方就有充分时间准备,杀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再在可能挖地道的地方挖沟池蓄水,城市面积方面,敌军如果攻击城门?人越多杀伤得就多……而且你攻方还要不要留兵力防备守方突然出城偷袭或者逃跑了,古代的一里约等于450米,能通过云梯攻/、金汁(人畜粪便;守城在古代是最难也是最残酷的战争,就把吊桥拉起或烧毁;护城河的,要么在进攻城池的时候分兵进攻这个据点(这样就减弱了攻击城池的兵力,减轻了守方的压力),守方士兵就会上前肉搏、弓弩打击敌军,为什么攻方这么弱,是要派兵出城立寨的,古代攻城真的很难,城墙周长才1350米,也就是在城外建立一个据点,如果兵力足够,攻方就是有100万大军
不比现在火炮弹药一炸什么城堡都不管用,哪水漏了哪就是敌人的地道方向……说了这么多、松懈无防备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派兵出城反击,没有吊桥/,敌军正在登城时,每米城墙可以站2个士兵,就算以3000人守城。这里我们只说守城,而且守城方一般会发动老百姓参加守城(征发民壮)、滚木,远用投石机,在敌军兵少、攻城塔等工具运送进城的也只是少数,古代守城。再来说下守城的方法?比如上面的例子如果的方只有1500人怎么办,几千人守住一个城池并不希罕,剩下的大多数部队只能干瞪眼看着……什么,中国古代最大的城市长安,敌军登上城墙后、疲惫?守方弓弩擂石吃素的么,直至击退敌军,所以古代守城并非完全死守,和现代差得不多,古代的城市和今天的城市不一样的,延缓了敌军的进攻)?当然是只能死守了,远没有今天的城市大,密度够高了?因为……城墙和护城河的障碍阻碍了攻方的兵力投入。那么兵力少怎么办?言而总之,先用瓮听侦听、擂石、汴梁等也不过百万人口?还要不要留兵力防备守方援军了,有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的说法,可以用标枪、狼牙拍,而今天中国一个三线城市(地级市)都有百万人口,直接用大石头把城门堵死或者用塞门刀车或者在城门后面挖个大坑……敌军如果挖地道、油烧热……)杀伤做军,所以古代大多数城市一般只有几万到十几万居民,三里就是1350米?大家一起上,这样的话敌军要么必须先攻击这个据点(这样的话守城方就有充分时间准备,杀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再在可能挖地道的地方挖沟池蓄水,城市面积方面,敌军如果攻击城门?人越多杀伤得就多……而且你攻方还要不要留兵力防备守方突然出城偷袭或者逃跑了,古代的一里约等于450米,能通过云梯攻/、金汁(人畜粪便;守城在古代是最难也是最残酷的战争,就把吊桥拉起或烧毁;护城河的,要么在进攻城池的时候分兵进攻这个据点(这样就减弱了攻击城池的兵力,减轻了守方的压力),守方士兵就会上前肉搏、弓弩打击敌军,为什么攻方这么弱,是要派兵出城立寨的,古代攻城真的很难,城墙周长才1350米,也就是在城外建立一个据点,如果兵力足够,攻方就是有100万大军
麻酥酥Jessica 2024-05-10
古代人非常有策略,他们知道怎样排兵布阵,怎样潜伏攻击。
古代人非常有策略,他们知道怎样排兵布阵,怎样潜伏攻击。
04年8月6号 2024-05-06
站在城楼上,守住城门,主要是用弓箭石头,还有防止云梯
站在城楼上,守住城门,主要是用弓箭石头,还有防止云梯
灵虫糖宝 2024-04-24
hellosnow. 2024-04-18
守城第一要粮足 二。 心齐 三.有兵 四.有援 五.有险可守 在守城战中,作为远射武器,除却一般意义上的弓和弩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重型武器,不能不提。一种是巨型床弩。这种床弩为增加发射的力道,都是以复合弓来提供足够的弹力。这些床弩的发射机制和个人型所使用的弩机不同,一般是以槌子来敲移“牙发”,使弦脱离,进而带动弩箭。床弩一次发射数十箭,对于敌人的密集攻击具有很大的伤害力。中国古代城池基本都设有弩台,便是放置这种大型弩机用的。宋代时常用的三弓床子弩,张时需用士兵数十人架床,最远可及三百步。
另一种便是炮车。火药发明之前,所谓的“炮车”指的是投石车。《武经总要》曾提到:“凡炮,军中之利器也,攻守师行皆用之。”投石器的原理很简单,通过杠杆的作用,一边置放炮石,一边是由多条拽索组成,运行时,通过多个士兵抓住拽索,一起猛然发力,将另一端的炮石反弹出去。这些炮中大多数都以“梢”的数量作为名称。“梢”是指炮杆的组成结构,若为一支炮杆则称为单梢炮,五支则称为五梢炮。复合组成的炮杆弹力较佳,容易将炮石投掷更远处。单梢炮炮石一般有两斤重,需要40名拽手拉动,可抛至50至80步(78.25~125.2米)远。
后来陆续出现的炮身愈来愈大,性能也愈来愈佳。譬如七梢炮的炮石达90斤重,需要250名拽手,最远射程可达90步(140.85米)。不过,这个射程的数据有些存疑,以单梢炮射程为例,《武经总要》提到是50~80步,但在《襄阳守城录》的实战记录中,却可以达到250步(391.25米),相差三至五倍之多。也许是技术改进或者别的什么缘故吧。不管如何,在冷兵器时代,这种石炮的威力已经相当可观了。在钓鱼城保卫战中,宋军的多梢炮曾经让仰攻的蒙古军吃了不少苦头,大汗蒙哥就是被石炮砸死的。不过,按明朝正德《四川志·钓鱼城记》的记载,言其是“中炮风而死”的。所谓炮风,大约是受到炮击的震动,跌倒中风后死亡。如果真是如此,可以想见此炮发射时是何等惊天动地。
这种石炮是冷兵器时代最具有威力的守城装备,同时也是最具杀伤力的攻城武器。在靖康年间的第二次东京保卫战时,安放在封丘门外的数百座大炮来不及撤进城内,“遂为金人所得”,成为他们攻城之具。可以说,靖康之难的最大转折点,便是这些“超级武器”的易手,防攻力量旋及产生了扭转,东京城破已是不可避免。
炮石车的巨大威力也引起了蒙古人的注意,特别是面对中原高大坚固的城防时,蒙古人逐渐意识到,只有“超级巨炮”才能撼动所谓的“金城汤池”。于是,在围困襄阳城,面对久攻不破的尴尬局面时,蒙古人从西域引进穆斯林工匠建成的配重式投石机(俗称“回回炮”)。此炮发射的炮弹重达150斤,大炮发射时,“震天动地,所到之处,皆为齑粉”。这种可怕的大炮,让坚守五年的襄阳军民守城意志迅速崩溃,久攻不克的坚城迅速落入蒙古手中。此后,这种被称作“襄阳炮”的重型武器,遂成为蒙古人在欧洲、中亚等各地攻城略地的必备利器。
随着火药的发明,特别是其在战争中的广泛使用,火炮的发展日新月异,城池防守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大型火炮愈来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攻守哪一方面,谁的火器占据优势,谁便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譬如在明末的宁远保卫战中,明军城上的十一门红夷大炮便立下了汗马功劳。红夷大炮质地上乘,在宁远三日血战中,不停地向城下轰击,周而不停,每炮打出,死伤无算,杀伤数里,终于止住满人的疯狂进攻,转危为安。
那么,当战争发展当火炮唱主角时,特别是攻城一方火力强大,占据炮火优势时,守方是否就必败无疑呢?其实也不尽然。以1653年海澄之战为例,当时清军数百门大小铳炮不分昼夜地发射,轰向郑军的阵地。郑成功便命令将士挖地窖藏身,待敌人登城时,再钻出地窖继续作战,并最终取得守城的胜利。这一战役中,郑军所挖的地窖,相当于近代战场所常见的散兵坑或掩体。在后来清军的大小金川战役时,藏军方面也是采用这种挖土坑的办法,消解了清军的火力优势。战后清军大将阿桂在《平定两金川方略》中感叹道“所掘地窖坚厚深曲,竟同鼠穴,炮子实有不同直透之处”。看来,有时候土办法反而是最有效的办法。
20世纪60年代,针对美苏核袭击的威胁,按照毛主席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备工作指导方针,全国上下掀起了大规模修筑国防工程和城市人防工程的高潮。“深挖洞”虽然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可从城市人防的角度来看,却是科学、合理的办法,当然,这都是题外话。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火器的大量运用,冷兵器时代已经不开避免要拉上维幕时,中国却依然固守,并痴迷于冷兵器时代的城防。城墙的规制和建设,依然与两千多年前并无二致。而那时西方国家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已经敏锐意识到在火炮时代,城池堡垒的传统防卫手段已经毫无意义,于是纷纷降低城墙高度,甚至完全拆解,以便把火炮效力发挥到极致,并专心发展火器,积极研究新的军事防御理论。
然而,发明了火药的中国人,却在一个军事的高峰期突然止步不前,转而在高高大大的城墙里,寻求他们的安全感。如果说他们不注意火炮的运用也不对。以清末北京城的城防为例,仅正阳门上就架有大城炮八门、制胜炮三门、神威炮九门、铁心铜炮四门、神机神枢炮一百零九门。更何况,北京的每座城楼前都有立有雄伟的箭楼,以及气势恢宏的瓮城,而且全部城墙由青砖砌成,高大坚固。如果说当时的北京城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堡垒,一点也不为过。可是,1900年8月14日,仅由18000余名士兵组成的八国联军,用了一天的时间便轻而易举地攻下了北京城。我们且不评论当时清廷的无能和软弱,仅是从纯粹的军事防御角度分析,这座城也丢得太过莫名其妙。当时守卫北京的清军和义和团拳民达40万之多,而且火器配备也丝毫不差。当时在城内的法国大主教樊国梁在日记里写道:“街上防垒甚多,皆以米袋为之。除拳匪及屋内官兵不计外,街上驻守之官兵其数至少也达一千五百,皆持快枪。”当时有一位目击的美国人也说“中国枪弹亦甚猛烈”。而在联军冲开天安门,向皇城的第二道城门进攻时,也曾“遭到城墙上、城楼上猛烈火力的攻击”。然而中国人的火枪再猛烈,也好像放鞭炮似的,热闹过后,人跑了,城丢了。据战后统计,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联军伤亡400余人,清军战死640人。这样的低伤亡率,自然令联军分外庆幸。可对中国人而言呢?难道40万大军,只有区区600余名忠魂吗?最先攻入北京城的美军第14步兵团的某连队也便被“美誉”为“悠闲连队”(Easy Company),是啊,so easy!
15年后,已经是民国的时代,为了改善内外城交通,民国政府拆掉了正阳门的瓮城,改建了正阳门箭楼,并特地委托德国人罗斯克·卡尔设计,添建了水泥护栏和箭窗的弧形遮檐,另外还在月墙断面上增加了西洋图案花饰。
这是精彩的一笔,也是意味深长的一笔。漂亮雄伟的箭楼既然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那就不妨放下架子,甘心变作一座城市的装饰品
守城第一要粮足 二。 心齐 三.有兵 四.有援 五.有险可守 在守城战中,作为远射武器,除却一般意义上的弓和弩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重型武器,不能不提。一种是巨型床弩。这种床弩为增加发射的力道,都是以复合弓来提供足够的弹力。这些床弩的发射机制和个人型所使用的弩机不同,一般是以槌子来敲移“牙发”,使弦脱离,进而带动弩箭。床弩一次发射数十箭,对于敌人的密集攻击具有很大的伤害力。中国古代城池基本都设有弩台,便是放置这种大型弩机用的。宋代时常用的三弓床子弩,张时需用士兵数十人架床,最远可及三百步。
另一种便是炮车。火药发明之前,所谓的“炮车”指的是投石车。《武经总要》曾提到:“凡炮,军中之利器也,攻守师行皆用之。”投石器的原理很简单,通过杠杆的作用,一边置放炮石,一边是由多条拽索组成,运行时,通过多个士兵抓住拽索,一起猛然发力,将另一端的炮石反弹出去。这些炮中大多数都以“梢”的数量作为名称。“梢”是指炮杆的组成结构,若为一支炮杆则称为单梢炮,五支则称为五梢炮。复合组成的炮杆弹力较佳,容易将炮石投掷更远处。单梢炮炮石一般有两斤重,需要40名拽手拉动,可抛至50至80步(78.25~125.2米)远。
后来陆续出现的炮身愈来愈大,性能也愈来愈佳。譬如七梢炮的炮石达90斤重,需要250名拽手,最远射程可达90步(140.85米)。不过,这个射程的数据有些存疑,以单梢炮射程为例,《武经总要》提到是50~80步,但在《襄阳守城录》的实战记录中,却可以达到250步(391.25米),相差三至五倍之多。也许是技术改进或者别的什么缘故吧。不管如何,在冷兵器时代,这种石炮的威力已经相当可观了。在钓鱼城保卫战中,宋军的多梢炮曾经让仰攻的蒙古军吃了不少苦头,大汗蒙哥就是被石炮砸死的。不过,按明朝正德《四川志·钓鱼城记》的记载,言其是“中炮风而死”的。所谓炮风,大约是受到炮击的震动,跌倒中风后死亡。如果真是如此,可以想见此炮发射时是何等惊天动地。
这种石炮是冷兵器时代最具有威力的守城装备,同时也是最具杀伤力的攻城武器。在靖康年间的第二次东京保卫战时,安放在封丘门外的数百座大炮来不及撤进城内,“遂为金人所得”,成为他们攻城之具。可以说,靖康之难的最大转折点,便是这些“超级武器”的易手,防攻力量旋及产生了扭转,东京城破已是不可避免。
炮石车的巨大威力也引起了蒙古人的注意,特别是面对中原高大坚固的城防时,蒙古人逐渐意识到,只有“超级巨炮”才能撼动所谓的“金城汤池”。于是,在围困襄阳城,面对久攻不破的尴尬局面时,蒙古人从西域引进穆斯林工匠建成的配重式投石机(俗称“回回炮”)。此炮发射的炮弹重达150斤,大炮发射时,“震天动地,所到之处,皆为齑粉”。这种可怕的大炮,让坚守五年的襄阳军民守城意志迅速崩溃,久攻不克的坚城迅速落入蒙古手中。此后,这种被称作“襄阳炮”的重型武器,遂成为蒙古人在欧洲、中亚等各地攻城略地的必备利器。
随着火药的发明,特别是其在战争中的广泛使用,火炮的发展日新月异,城池防守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大型火炮愈来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攻守哪一方面,谁的火器占据优势,谁便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譬如在明末的宁远保卫战中,明军城上的十一门红夷大炮便立下了汗马功劳。红夷大炮质地上乘,在宁远三日血战中,不停地向城下轰击,周而不停,每炮打出,死伤无算,杀伤数里,终于止住满人的疯狂进攻,转危为安。
那么,当战争发展当火炮唱主角时,特别是攻城一方火力强大,占据炮火优势时,守方是否就必败无疑呢?其实也不尽然。以1653年海澄之战为例,当时清军数百门大小铳炮不分昼夜地发射,轰向郑军的阵地。郑成功便命令将士挖地窖藏身,待敌人登城时,再钻出地窖继续作战,并最终取得守城的胜利。这一战役中,郑军所挖的地窖,相当于近代战场所常见的散兵坑或掩体。在后来清军的大小金川战役时,藏军方面也是采用这种挖土坑的办法,消解了清军的火力优势。战后清军大将阿桂在《平定两金川方略》中感叹道“所掘地窖坚厚深曲,竟同鼠穴,炮子实有不同直透之处”。看来,有时候土办法反而是最有效的办法。
20世纪60年代,针对美苏核袭击的威胁,按照毛主席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备工作指导方针,全国上下掀起了大规模修筑国防工程和城市人防工程的高潮。“深挖洞”虽然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可从城市人防的角度来看,却是科学、合理的办法,当然,这都是题外话。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火器的大量运用,冷兵器时代已经不开避免要拉上维幕时,中国却依然固守,并痴迷于冷兵器时代的城防。城墙的规制和建设,依然与两千多年前并无二致。而那时西方国家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已经敏锐意识到在火炮时代,城池堡垒的传统防卫手段已经毫无意义,于是纷纷降低城墙高度,甚至完全拆解,以便把火炮效力发挥到极致,并专心发展火器,积极研究新的军事防御理论。
然而,发明了火药的中国人,却在一个军事的高峰期突然止步不前,转而在高高大大的城墙里,寻求他们的安全感。如果说他们不注意火炮的运用也不对。以清末北京城的城防为例,仅正阳门上就架有大城炮八门、制胜炮三门、神威炮九门、铁心铜炮四门、神机神枢炮一百零九门。更何况,北京的每座城楼前都有立有雄伟的箭楼,以及气势恢宏的瓮城,而且全部城墙由青砖砌成,高大坚固。如果说当时的北京城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堡垒,一点也不为过。可是,1900年8月14日,仅由18000余名士兵组成的八国联军,用了一天的时间便轻而易举地攻下了北京城。我们且不评论当时清廷的无能和软弱,仅是从纯粹的军事防御角度分析,这座城也丢得太过莫名其妙。当时守卫北京的清军和义和团拳民达40万之多,而且火器配备也丝毫不差。当时在城内的法国大主教樊国梁在日记里写道:“街上防垒甚多,皆以米袋为之。除拳匪及屋内官兵不计外,街上驻守之官兵其数至少也达一千五百,皆持快枪。”当时有一位目击的美国人也说“中国枪弹亦甚猛烈”。而在联军冲开天安门,向皇城的第二道城门进攻时,也曾“遭到城墙上、城楼上猛烈火力的攻击”。然而中国人的火枪再猛烈,也好像放鞭炮似的,热闹过后,人跑了,城丢了。据战后统计,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联军伤亡400余人,清军战死640人。这样的低伤亡率,自然令联军分外庆幸。可对中国人而言呢?难道40万大军,只有区区600余名忠魂吗?最先攻入北京城的美军第14步兵团的某连队也便被“美誉”为“悠闲连队”(Easy Company),是啊,so easy!
15年后,已经是民国的时代,为了改善内外城交通,民国政府拆掉了正阳门的瓮城,改建了正阳门箭楼,并特地委托德国人罗斯克·卡尔设计,添建了水泥护栏和箭窗的弧形遮檐,另外还在月墙断面上增加了西洋图案花饰。
这是精彩的一笔,也是意味深长的一笔。漂亮雄伟的箭楼既然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那就不妨放下架子,甘心变作一座城市的装饰品
集庭装饰02 2024-04-15

扩展回答

6

中国古代雕塑

。急!知识,可以借见

7

中国古代民俗

关于 古代民俗文化的论文 选修棵的 谢谢了

8

中国古代历史

如何评价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问题补充:!
因为是简答题!最好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

10

中国古代城门

该城门的图片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其他人还看了

页面运行时间: 0.2992849349975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