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现在震后房屋救助的最新方案

2024-05-16 20:43:11 (54分钟前 更新) 279 7443

最新回答

都江堰出台最新政策:房屋损毁的受灾居民提出救助申请每户可获70平方米安置房
这几天,渐渐从地震的恐慌与阵痛中苏醒的都江堰灾民,又在“分房子”的问题上绷紧了神经。按照成都市政府刚刚颁布的城府[2008]28号文,都江堰灾区的城镇居民可以每户得到建筑面积为70平方米的救助安置住房,但前提是废止目前住房的产权和土地使用权。
对于获得房屋产权不到20年的中国城市来说,大地震后的损毁房屋如何处理,大量的城市居民如何安置,即便回首32年前的计划经济时期的唐山,也难以找到任何答案。
这份成都市政府出台的政策是灾区第一份永久住房的安置办法,文件刚刚出炉便引起了灾区内外的极大关注,同时其部分条款的内容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最新政策
■70平方米分房政策弥补灾区群众损失
5天前,都江堰老城区震后冷清的街道上悄然多出了三十几个蓝色的小帐篷,都江堰市房管局的工作人员在帐篷外贴出公告,其内容立即引起了这座“伤城”的集体关注。
这份叫做《都江堰城镇居民住房灾难救助安置意见》(又称城府[2008]28号文)的文件规定:此次汶川大地震中,住房垮塌或者住房受损严重,经房屋安全管理部门认定不能继续使用的城镇住房所有人或者其法定继承人,如果自己提出救助申请接受政府救助,救助标准为每户70平方米安置房,自愿接受救助后原房屋产权和土地使用权证注销。
据都江堰市房管部门的负责人介绍,经过前一段时间全国各地的建筑专家对都江堰市的建筑进行的评估,该市老城区的建筑将近90%存在损毁,80%左右已经很难居住,受灾房屋无法正常使用的家庭估计有7万到8万户。
对于这7万到8万户居民来说,《安置意见》无疑是一件涉及到家庭财产的切身大事。临河小区灾区群众安置点内的一位年轻的女孩对记者说:“都江堰的大多数家庭已经在临时帐篷里过了半个多月,大家已经太久没有家的感觉,现在想起自己以前满是毛绒玩具的小房间就想哭,人们太需要一个安稳的家了。”
作为地震灾区第一份永久性住房的框架性意见,《安置意见》还对不愿意接受住房实物救助的居民保留了第二种选择,即以每平方米2000元计算,给予每户14万元货币救助,但条件同样是居民放弃原有住房的产权和土地使用权。
另外,对于每户人口较多的家庭,也可以选择按照人均16平米的面积给与补偿。
现场目击
■帐篷周围挤满咨询群众5天已有上万人登记
5月30日上午,记者来到都江堰灌口镇柳河社区的房管部门登记帐篷前,帐篷周围挤满了登记和咨询的灾区群众。人们手里拿着从危房或断壁残垣中找到的身份证和房产证,惴惴不安地向工作人员询问各种相关问题,很多人在填写申报表格时的神态,就像填写高考志愿的高中生一样严肃。
有趣的是,很多申请填表现场的灾区群众在填表之后久久不愿离开,而是偷偷观察其他填表人房产证上的建筑面积平米数。当一个中年男子填写的原房屋建筑面积是130平米后,大家一阵唏嘘,感慨地叹息他“损失大喽”;而当发现一个中年女子填写的住房面积只有23平米后,人群里又是一阵骚动,大家都向她投去羡慕的眼神,还有熟人开玩笑道:“你家可合适喽,你说心里话,你是不是比较感谢地震?”中年妇女一边笑一边回答:“啥子嘛!我感谢政府,瓜娃子才会感谢地震。”
登记点的女工作人员称,每天都有百余名受灾群众前来登记,登记的原住房面积最少的10平米,最多的300多平米,而几天来大多数登记者的房本上都是七八十平米左右。都江堰市房管局局长李良泉告诉记者,绝大多数灾区群众对这个政策是拥护的,5天来,都江堰市的30多个登记点已经有1万多户灾区群众前来登记。
■网上争论激烈
赞成与反对声皆有
中国的城市居民在上世纪末获得自主的房屋产权后,头一次在大地震后面对政府的房屋救助政策,既新鲜又陌生。因此,都江堰的《安置意见》公布后,不仅仅成为灾区群众关注的焦点,在灾区之外的互联网上也掀起了争论的声音。一名自称老家在都江堰的网民说,自己家在都江堰杨柳河,房子是2000年新建的,很大,震后这里的房屋要推倒重建,而按照安置办法,他们家要么住70平米的安置房,要么拿14万走人,他认为这样一刀切的方案不科学,希望政府制定更科学的房屋救助方法。
在百度的都江堰吧,很多网民也支持这一说法。很多声音认为这样补偿标准太低,认为补偿价低于过去市价;一些人认为过去住户面积大应该多补,面积小应该少补,否则大面积的就吃亏。
但与此同时,网上也出现了另外一种声音。一个标题叫做“举双手赞成《都江堰城镇居民住房灾难救助安置意见》”的帖子写道,我从一个纳税人的立场考虑,如果灾区群众不选择70平米的住房,其选择无非只有三种:1.把原来的房屋卖掉。可是谁愿意买?2.土地使用权还在,原地建房。这需要一个小区业主意见统一,需要成立有资质的公司来建房,需要完成报建、监理、施工等若干程序。灾区群众有这个能力吗?3.把土地所有权卖掉。有的朋友说每平方米土地值500元。但那是地震前的价格,地震后能卖到这个价吗?
居民样本
■住宅楼倒塌
居民损失苦乐不均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都江堰地区受灾群众在这一政策面前的境况,记者从多名受访者中选择了三位比较典型的居民样本。
■样本一:程永福
44岁的程永福是都江堰一所中专学校的就业指导老师,他家住灌口区柳河社区,地震后,家中53平米的一室一厅出现了巨大的裂缝,连门也不能打开。
程永福的房子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单位房改时买的,当时花了1万元,地震前能卖到10万出头。房子不能住了,这些日子他们一家人住在都江堰新城区的抗震棚里,但程永福很乐观,用他的话说,现在有吃有喝,就像提前过上了共产主义生活。程永福对于政府的房屋实物补贴政策很满新城(新城博客,新城新闻,新城说吧)共产主义生活。程永福对于政府的房屋实物补贴政策很满意,早早就在房管局的登记点登了记。
唯一让程永福一家人担忧的,是政策中没有明确给出实物补偿的70平米房屋能否获得产权证。对于能够分到什么位置的房子,程永福说,我想政府一定会抓阄的,因为都江堰市以前遇到很多类似的难题都靠这种方法解决。
■样本二:袁贵麟
家住宝瓶口贵州巷的袁贵麟兄弟姐妹四人这些天一直比较焦虑,贵州巷是清末的老建筑,又与都江堰景观毗邻,但地震前这片老院落已经列入了政府拆迁之列。
由于贵州巷在震中毁坏严重,本来等待拆迁的袁贵麟兄弟姐妹四人,手里130平米的产权证只能得到一处住房,这让他们弟兄们很郁闷。如果按照当初的拆迁政策,袁贵麟兄弟的房产至少要比每平米2000元的价格高上三倍。目前,袁一家人没有到登记处登记,还在继续观望,期待政策的变通。
■样本三:徐少玉
相比那些有产权证有当地户口的居民,在都江堰居住了19年的外乡人徐少玉显得更加无助。
徐少玉1989年来到都江堰创业,在这里租房开了4处私人旅馆,其中两家旅馆的租期是10年。用她的话说,自己的全部家当都在这里。然而一场地震下来,徐少玉的4处旅馆有两处倒塌,两处成为危房,既没有本地户口又没有房屋产权的她,地震后一直在朋友的帐篷里借宿。
现在,徐少玉每天白天都要守候在自己尚未倒塌的旅馆旁,只要有人跟她提起地震的事,她就会很神经质地把人拉到断水断电的旅馆,问:“你看我的房子应该还能住吧?”
徐少玉去过无数次登记点询问,但对于她这种房屋租赁者,政府还没有任何补偿办法。
专家访谈
■都江堰市房管局局长李良泉:新政策是救助不是补偿
记者:永久性的安置房什么时候能够让灾区群众享受到?目前的位置有没有开始规划?对于抗震有
没有新的要求?
李:目前房管局开始入手的只是第一步登记确权,这个工作在6月底前结束。至于新建永久性住房的规划目前还在调研中,但初步考虑建在都江堰老城东南的聚源新城,抗震一定会达到7级以上。
记者:目前都江堰的灾区群众比较关心以后的永久性安置房能不能得到产权证?
李:既然政府收回了原有住房的产权和土地使用权,这部分居民的永久性安置房就一定会有产权和土地使用权,这个请受灾群众放心。
记者:《安置方案》的方式让人感觉有些“一刀切”,对于曾经房产较多的居民是不是不太公平?
李:《安置方案》目前还是一个框架性意见,个别细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有一个原则不能更改,地震是天灾,是不可抗力,政府目前所做的是救助,不是拆迁补偿。
记者:灾区的老百姓什么时候能够得到最终安置?
李:最晚不会超过三年,都江堰市政府按照受灾住户的申请需要制定修建临时过渡房和救助安置房的计划,并分期分批、逐步实施建设。最早建成的安置房一定会分给受灾最严重,生活最困难的一批群众。
记者:救助安置房的建设是由政府在开发,还是交给开发商承包?这中间有没有利润空间?
李:救助安置住房的承建由市政府指定市属国有企业或都江堰市国有企业承担,可不再进行建设工程的招投标。承建方要按照报建程序和设计规范加快实施,精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记者:但老百姓损毁房屋拆平后交珐花粹拘诔饺达邪惮矛出的土地怎么处理?这部分资金是不是全额用于安置房建设?
李:救助安置房的资金由成都市和都江堰市两级财政拨款、国家省级财政拨付的灾损房屋救助专项资金以及社会捐赠资金解决。用于建设救助安置房的土地由都江堰市政府以协议方式出让给都江堰市房管局。
但老城区损毁房屋的土地将来如何处置,政府还在进一步规划。
记者:在过渡期,那些暂时没房住的灾区群众如何安置?
李:对于通过投亲靠友等方式自行解决临时过渡问题不需要政府提供临时过渡房的,由都江堰市政府按每户每月600元一次性发给3个月过渡费1800元。对于无法自行解决过渡房的,由都江堰市政府统一分配具备基本生活条件的临时、简易救灾房,直至救助安置房交付为止。
■相关链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都江堰市城镇居民住房灾难救助安置工作的意见》居民住房的有关救助政策:
1.此次住房灾毁救助对象为地震中住房垮塌或住房受损严重,经房屋安全管理部门认定不能继续使用的住房所有人或其法定继承人。
2.由房屋所有人或其法定继承人向都江堰市房管局提出救助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由其所在的街道办事处核实后,房管部门与申请人签订救助安置协议。
3.对因地震灾毁的私房采取住房实物救助或货币救助两种方式:
(1)自愿申请住房实物救助的,由政府向每户受灾家庭提供建筑面积70平方米的救助安置住房。如政府提供建筑面积70平方米救助安置住房后,住户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6平方米的,可按人均16平方米救助,也可以按每平方米2000元给以货币救助补足不足部分。
(2)住户放弃住房实物救助的,可以向政府申请货币救助。具体办法是按政府向受灾家庭提供70平方米救助安置房每平方米2000元计算,给予每户14万元货币救助。如按政府向每户受灾家庭提供70平方米救助安置房计算,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6平方米的,按人均16平方米每平方米2000元给予货币救助。
(3)自愿申请并接受住房实物救助或货币救助的,原房屋、土地权属自行终结。
记者手记
在70平米的永久性安置房问题上,都江堰受灾群众的情绪比较复杂。就在一条小巷里,邻里间的喜悦与郁闷也是那么泾渭分明。这当然很容易理解,房产作为目前普通中国家庭最大的资产,并不因为地震的发生而失去意义。
正如都江堰新城区的一位开发商所说,政府的做法并不等同于矿泉水、方便面的救济性发放,因为受灾群众要放弃原来房屋的土地使用权,该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用安置房的产权向灾区群众收购震后剩余的土地使用权,而且对于受灾群众来说,这种收购在地震背景下成为很难讨价还价的必然选择。
都江堰出台最新政策:房屋损毁的受灾居民提出救助申请每户可获70平方米安置房
这几天,渐渐从地震的恐慌与阵痛中苏醒的都江堰灾民,又在“分房子”的问题上绷紧了神经。按照成都市政府刚刚颁布的城府[2008]28号文,都江堰灾区的城镇居民可以每户得到建筑面积为70平方米的救助安置住房,但前提是废止目前住房的产权和土地使用权。
对于获得房屋产权不到20年的中国城市来说,大地震后的损毁房屋如何处理,大量的城市居民如何安置,即便回首32年前的计划经济时期的唐山,也难以找到任何答案。
这份成都市政府出台的政策是灾区第一份永久住房的安置办法,文件刚刚出炉便引起了灾区内外的极大关注,同时其部分条款的内容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最新政策
■70平方米分房政策弥补灾区群众损失
5天前,都江堰老城区震后冷清的街道上悄然多出了三十几个蓝色的小帐篷,都江堰市房管局的工作人员在帐篷外贴出公告,其内容立即引起了这座“伤城”的集体关注。
这份叫做《都江堰城镇居民住房灾难救助安置意见》(又称城府[2008]28号文)的文件规定:此次汶川大地震中,住房垮塌或者住房受损严重,经房屋安全管理部门认定不能继续使用的城镇住房所有人或者其法定继承人,如果自己提出救助申请接受政府救助,救助标准为每户70平方米安置房,自愿接受救助后原房屋产权和土地使用权证注销。
据都江堰市房管部门的负责人介绍,经过前一段时间全国各地的建筑专家对都江堰市的建筑进行的评估,该市老城区的建筑将近90%存在损毁,80%左右已经很难居住,受灾房屋无法正常使用的家庭估计有7万到8万户。
对于这7万到8万户居民来说,《安置意见》无疑是一件涉及到家庭财产的切身大事。临河小区灾区群众安置点内的一位年轻的女孩对记者说:“都江堰的大多数家庭已经在临时帐篷里过了半个多月,大家已经太久没有家的感觉,现在想起自己以前满是毛绒玩具的小房间就想哭,人们太需要一个安稳的家了。”
作为地震灾区第一份永久性住房的框架性意见,《安置意见》还对不愿意接受住房实物救助的居民保留了第二种选择,即以每平方米2000元计算,给予每户14万元货币救助,但条件同样是居民放弃原有住房的产权和土地使用权。
另外,对于每户人口较多的家庭,也可以选择按照人均16平米的面积给与补偿。
现场目击
■帐篷周围挤满咨询群众5天已有上万人登记
5月30日上午,记者来到都江堰灌口镇柳河社区的房管部门登记帐篷前,帐篷周围挤满了登记和咨询的灾区群众。人们手里拿着从危房或断壁残垣中找到的身份证和房产证,惴惴不安地向工作人员询问各种相关问题,很多人在填写申报表格时的神态,就像填写高考志愿的高中生一样严肃。
有趣的是,很多申请填表现场的灾区群众在填表之后久久不愿离开,而是偷偷观察其他填表人房产证上的建筑面积平米数。当一个中年男子填写的原房屋建筑面积是130平米后,大家一阵唏嘘,感慨地叹息他“损失大喽”;而当发现一个中年女子填写的住房面积只有23平米后,人群里又是一阵骚动,大家都向她投去羡慕的眼神,还有熟人开玩笑道:“你家可合适喽,你说心里话,你是不是比较感谢地震?”中年妇女一边笑一边回答:“啥子嘛!我感谢政府,瓜娃子才会感谢地震。”
登记点的女工作人员称,每天都有百余名受灾群众前来登记,登记的原住房面积最少的10平米,最多的300多平米,而几天来大多数登记者的房本上都是七八十平米左右。都江堰市房管局局长李良泉告诉记者,绝大多数灾区群众对这个政策是拥护的,5天来,都江堰市的30多个登记点已经有1万多户灾区群众前来登记。
■网上争论激烈
赞成与反对声皆有
中国的城市居民在上世纪末获得自主的房屋产权后,头一次在大地震后面对政府的房屋救助政策,既新鲜又陌生。因此,都江堰的《安置意见》公布后,不仅仅成为灾区群众关注的焦点,在灾区之外的互联网上也掀起了争论的声音。一名自称老家在都江堰的网民说,自己家在都江堰杨柳河,房子是2000年新建的,很大,震后这里的房屋要推倒重建,而按照安置办法,他们家要么住70平米的安置房,要么拿14万走人,他认为这样一刀切的方案不科学,希望政府制定更科学的房屋救助方法。
在百度的都江堰吧,很多网民也支持这一说法。很多声音认为这样补偿标准太低,认为补偿价低于过去市价;一些人认为过去住户面积大应该多补,面积小应该少补,否则大面积的就吃亏。
但与此同时,网上也出现了另外一种声音。一个标题叫做“举双手赞成《都江堰城镇居民住房灾难救助安置意见》”的帖子写道,我从一个纳税人的立场考虑,如果灾区群众不选择70平米的住房,其选择无非只有三种:1.把原来的房屋卖掉。可是谁愿意买?2.土地使用权还在,原地建房。这需要一个小区业主意见统一,需要成立有资质的公司来建房,需要完成报建、监理、施工等若干程序。灾区群众有这个能力吗?3.把土地所有权卖掉。有的朋友说每平方米土地值500元。但那是地震前的价格,地震后能卖到这个价吗?
居民样本
■住宅楼倒塌
居民损失苦乐不均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都江堰地区受灾群众在这一政策面前的境况,记者从多名受访者中选择了三位比较典型的居民样本。
■样本一:程永福
44岁的程永福是都江堰一所中专学校的就业指导老师,他家住灌口区柳河社区,地震后,家中53平米的一室一厅出现了巨大的裂缝,连门也不能打开。
程永福的房子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单位房改时买的,当时花了1万元,地震前能卖到10万出头。房子不能住了,这些日子他们一家人住在都江堰新城区的抗震棚里,但程永福很乐观,用他的话说,现在有吃有喝,就像提前过上了共产主义生活。程永福对于政府的房屋实物补贴政策很满新城(新城博客,新城新闻,新城说吧)共产主义生活。程永福对于政府的房屋实物补贴政策很满意,早早就在房管局的登记点登了记。
唯一让程永福一家人担忧的,是政策中没有明确给出实物补偿的70平米房屋能否获得产权证。对于能够分到什么位置的房子,程永福说,我想政府一定会抓阄的,因为都江堰市以前遇到很多类似的难题都靠这种方法解决。
■样本二:袁贵麟
家住宝瓶口贵州巷的袁贵麟兄弟姐妹四人这些天一直比较焦虑,贵州巷是清末的老建筑,又与都江堰景观毗邻,但地震前这片老院落已经列入了政府拆迁之列。
由于贵州巷在震中毁坏严重,本来等待拆迁的袁贵麟兄弟姐妹四人,手里130平米的产权证只能得到一处住房,这让他们弟兄们很郁闷。如果按照当初的拆迁政策,袁贵麟兄弟的房产至少要比每平米2000元的价格高上三倍。目前,袁一家人没有到登记处登记,还在继续观望,期待政策的变通。
■样本三:徐少玉
相比那些有产权证有当地户口的居民,在都江堰居住了19年的外乡人徐少玉显得更加无助。
徐少玉1989年来到都江堰创业,在这里租房开了4处私人旅馆,其中两家旅馆的租期是10年。用她的话说,自己的全部家当都在这里。然而一场地震下来,徐少玉的4处旅馆有两处倒塌,两处成为危房,既没有本地户口又没有房屋产权的她,地震后一直在朋友的帐篷里借宿。
现在,徐少玉每天白天都要守候在自己尚未倒塌的旅馆旁,只要有人跟她提起地震的事,她就会很神经质地把人拉到断水断电的旅馆,问:“你看我的房子应该还能住吧?”
徐少玉去过无数次登记点询问,但对于她这种房屋租赁者,政府还没有任何补偿办法。
专家访谈
■都江堰市房管局局长李良泉:新政策是救助不是补偿
记者:永久性的安置房什么时候能够让灾区群众享受到?目前的位置有没有开始规划?对于抗震有
没有新的要求?
李:目前房管局开始入手的只是第一步登记确权,这个工作在6月底前结束。至于新建永久性住房的规划目前还在调研中,但初步考虑建在都江堰老城东南的聚源新城,抗震一定会达到7级以上。
记者:目前都江堰的灾区群众比较关心以后的永久性安置房能不能得到产权证?
李:既然政府收回了原有住房的产权和土地使用权,这部分居民的永久性安置房就一定会有产权和土地使用权,这个请受灾群众放心。
记者:《安置方案》的方式让人感觉有些“一刀切”,对于曾经房产较多的居民是不是不太公平?
李:《安置方案》目前还是一个框架性意见,个别细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有一个原则不能更改,地震是天灾,是不可抗力,政府目前所做的是救助,不是拆迁补偿。
记者:灾区的老百姓什么时候能够得到最终安置?
李:最晚不会超过三年,都江堰市政府按照受灾住户的申请需要制定修建临时过渡房和救助安置房的计划,并分期分批、逐步实施建设。最早建成的安置房一定会分给受灾最严重,生活最困难的一批群众。
记者:救助安置房的建设是由政府在开发,还是交给开发商承包?这中间有没有利润空间?
李:救助安置住房的承建由市政府指定市属国有企业或都江堰市国有企业承担,可不再进行建设工程的招投标。承建方要按照报建程序和设计规范加快实施,精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记者:但老百姓损毁房屋拆平后交珐花粹拘诔饺达邪惮矛出的土地怎么处理?这部分资金是不是全额用于安置房建设?
李:救助安置房的资金由成都市和都江堰市两级财政拨款、国家省级财政拨付的灾损房屋救助专项资金以及社会捐赠资金解决。用于建设救助安置房的土地由都江堰市政府以协议方式出让给都江堰市房管局。
但老城区损毁房屋的土地将来如何处置,政府还在进一步规划。
记者:在过渡期,那些暂时没房住的灾区群众如何安置?
李:对于通过投亲靠友等方式自行解决临时过渡问题不需要政府提供临时过渡房的,由都江堰市政府按每户每月600元一次性发给3个月过渡费1800元。对于无法自行解决过渡房的,由都江堰市政府统一分配具备基本生活条件的临时、简易救灾房,直至救助安置房交付为止。
■相关链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都江堰市城镇居民住房灾难救助安置工作的意见》居民住房的有关救助政策:
1.此次住房灾毁救助对象为地震中住房垮塌或住房受损严重,经房屋安全管理部门认定不能继续使用的住房所有人或其法定继承人。
2.由房屋所有人或其法定继承人向都江堰市房管局提出救助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由其所在的街道办事处核实后,房管部门与申请人签订救助安置协议。
3.对因地震灾毁的私房采取住房实物救助或货币救助两种方式:
(1)自愿申请住房实物救助的,由政府向每户受灾家庭提供建筑面积70平方米的救助安置住房。如政府提供建筑面积70平方米救助安置住房后,住户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6平方米的,可按人均16平方米救助,也可以按每平方米2000元给以货币救助补足不足部分。
(2)住户放弃住房实物救助的,可以向政府申请货币救助。具体办法是按政府向受灾家庭提供70平方米救助安置房每平方米2000元计算,给予每户14万元货币救助。如按政府向每户受灾家庭提供70平方米救助安置房计算,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6平方米的,按人均16平方米每平方米2000元给予货币救助。
(3)自愿申请并接受住房实物救助或货币救助的,原房屋、土地权属自行终结。
记者手记
在70平米的永久性安置房问题上,都江堰受灾群众的情绪比较复杂。就在一条小巷里,邻里间的喜悦与郁闷也是那么泾渭分明。这当然很容易理解,房产作为目前普通中国家庭最大的资产,并不因为地震的发生而失去意义。
正如都江堰新城区的一位开发商所说,政府的做法并不等同于矿泉水、方便面的救济性发放,因为受灾群众要放弃原来房屋的土地使用权,该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用安置房的产权向灾区群众收购震后剩余的土地使用权,而且对于受灾群众来说,这种收购在地震背景下成为很难讨价还价的必然选择。
古董的杂货铺 2024-05-16

扩展回答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其他人还看了

页面运行时间: 0.2693140506744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