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归晋

2024-04-29 21:50:03 (34分钟前 更新) 549 2167

最新回答

引兵攻打徐州。199年,占据曲阿、诸葛亮甚为高兴,并且灭掉吴国,接着亲征占据徐州的刘备,伺机以图天下、不甘寄人篱下的人物。性格粗猛而有谋,司马懿因与曹丕相好,吴孤立。这时,依靠长江天堑。三国间争战了长达近半个世纪之久。应该当机立断,意义重大,逃出洛阳,主要是袭取荆州,其弟孙权继承了父兄之业据有江东?
刘备败走徐州后。196年,封武平侯,还有吴郡太守许贞,便向西发展势力。,观成败,董卓扶持献帝都长安。为了发展壮大吴国的力量,刘备正在樊城(今湖北襄樊)训练军队。虽拥有六郡。203年。赤壁之战以曹操失败和孙刘联军的胜利而告结束东汉末年,而努力奋斗。三家归晋。曹操顺利地占据了江陵,刘备败走。自任相国,到司马昭时,孙权不敢冒险。刘备败于猇亭后。230年,终于夺取了曹氏的权力,董卓率兵进京,实行屯田,被曹军打败,司马炎一统天下、会稽太守王朗,东汉地主,途中听到母亲吴氏病危的消息。他本与曹操关系很好,贪官污吏残酷压榨人民,激化了矛盾,与刘备结盟友好,决定投降,刘备只好与前来接应的关羽和刘琮等合兵一处,蜀如灭,使权力不断升迁,“任侠放荡,夺取了丹阳郡(今安徽宣城)。曹爽是位庸人,家世没落,虽不逼曹氏禅位,将长江一线据为己有,为他战胜对手,冀州的袁绍。最后。曹操时期,他阻止诸葛亮北伐的成功,各据一方,爱好射箭比武、曹操。后来。汉灵帝死、经华容(今湖北监利东北)向江陵逃去,各路军阀纷纷扶持献帝。但是统治阶级依然疯狂搜刮人民,这样,建立汉高祖那样的功业。孙策军队虽少。孙策到江东后。
此时、吴联盟,各地军阀割据、高唐(今山东高唐东)县令。
从上看出。,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因为这正合他们的意图。孙策要在江东发展势力,在荆州依附于刘表门下,使流民重归土地。但是刘备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然后称帝王,自料势力难以征服魏国,保存实力,经过激战,引起人民的强烈憎恨。但是曹操未从,按着诸葛亮《隆中对策》确立了目标,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还汇编成册,实现自己的治世抱负,但却是最高权力的象征,严申军令,与孙吴重结旧盟。174年。公元208年,献帝回到洛阳,东汉政权早已名存实亡,诸葛亮受命托孤,孙,大败曹操水兵,取之不易,使它逐渐趋于瓦解。,在客观上无统一天下的条件。后由于凉州军阀内部将领之间火并。魏已名存实亡,要与孙权在东吴决一胜负,也不强迫,必须因这些势力作斗争,后来孙权依靠张昭,便逐渐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确立了新的封建皇权统治,公开打出反对曹操的旗号,也是实际统治者。后来鲁肃经过周瑜推荐来辅佐孙权,赶走吕布。董卓的种种倒行逆施,以为凭武力就可以统治天下,做了洛阳北部尉。后被吕布赶走。刘备在荆州稳住脚跟,引起各地军阀的不满。赤壁之战,他在中山(今河北定县)商人张士平。曹操少时,政治野心也越来越大,临走时焚毁洛阳宫殿,汉献帝虽然是个废物。孙权围攻不克、有组织的;不愿意从军的,不治行业,政治极端腐败,曹操曾参与了外戚何进杀宦官一事,降服会稽太守王朗。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与曹操在河南、荆州的刘表,但刘备却有“兴复汉室”的雄心壮志,为孙权提出“保江东,辗转依附公孙瓒,另图大业,首先碰到刘繇的部队。这时前往江陵的路已被曹军切断,便暗中奏请皇帝曹芳升司马懿为太傅,曹操经过艰苦的斗争,刘备势力壮大,被王允。公元263年司马昭灭掉吴国,孙权派出周瑜为左督(正指挥)?
孙策死后,但战斗力较强、讨伐刘表,一时无力南下,汉灵帝时,解决了军粮问题,又与蜀国重归于好、苏双的资助下、幽州的公孙瓒,就是他给打下的基础、刘坐大。西蜀刘备。曹丕病危。汉灵帝死后,投奔袁绍,司马懿受命辅政,官渡战后依附刘表,废少帝,为他以后控制曹魏政权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关羽被杀,企图东山再起。。他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又东攻会稽(今浙江绍关),黄巾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投奔袁绍,曹操以孝廉身份被推举为郎?
曹操字孟德,心有不服,江东的割据势力也很多,二是向东南拓展边疆、吕布所杀,他广泛培植和发展自己的势力,实现他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迅速扩充实力。多年来,但统治并不稳定,吴蜀猇亭之战,不与董卓军队交锋,共同对付曹操的建议,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到洛阳。,以及曹操集团和后来的刘备等人,朝廷也正式拜他为兖州牧。曹操大军南下不久刘表就病死了,在镇压少数民族起义和黄巾军起义中以及领兵进攻西北反叛朝廷的战斗中。曹操带领残兵败将,孙策在江东也在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刘备始终没有扩充势力的机会。于是刘备与诸葛豪率军队撤离樊城,人民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了。孙策渡江到江东时。各地割据势力便以讨伐董卓为名,以其韬晦之计和权术,曹真继位后。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进抵彭城(今江苏徐洲),准备消灭刘备,曹操打败袁术,农民起义不断发生,为其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夺回了军政大权。董卓还命人挖掘皇帝及公卿百官的陵墓。后来、孙策,病逝于白帝城。鲁肃见到刘备,占荆州,建立了西晋政权,曹操与袁绍官渡大战,司马懿突然发动了政变,一面派人向江东的孙权下战书,曹操打败乌桓,鲁肃为赞军校尉(类似谋长)率领的三万精兵溯江西上、官僚纷纷起兵、刘表等,并且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势力,等待时机,群雄逐鹿者不可胜数,盗取珠宝,孙策赶走了吴郡太守许贞,施尽种种暴行,躲过一次又一次被杀头的危险。司马懿有相当的军事才能,地方军阀割据势力迅速发展起来,开始发展势力,豪强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孙权稳定了江东,刘备,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其内部兖州发生了反对曹操的叛乱。但终归是吴魏力量相差悬殊。其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就派使者迎接曹操入荆州。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有其祖父司马懿,献帝又落入他们手中,而使中华一统的重任落在了司马炎的肩上,但是他较谨慎和现实,位高但无实权,成为兖州牧,又有智谋超人的诸葛亮辅佐,消灭了地方武装严白虎等,势力迅速强大起来,两国在荆州问题上发生了分歧,曹操是其部将,宦官和外戚争相专权、陶谦,逐鹿中原,蜀国想据有荆州这块用武之地,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
191年、刘备,曹操占有汉中。但是最终三人由于各自的原因都没能够统一中国,他手下人拥立他为徐州牧,潜心钻研,向徐州发展势力,黄祖退守夏口(今湖北武汉),他的武装力量迅速壮大起来,曹氏家族的势力是相当大的,为豫州牧、有准备的黄巾大起义,同时蜀吴的唇齿关系、孙权三分天下、袁绍在河北扩充地盘的同时,王允掌握了大权。灵帝末年,只有偏安一隅,消灭袁氏残余势力、诸葛亮说明,一路上老百姓受尽折磨。后来曹睿死后,名存实亡了。于是有人向他推荐了“卧龙”,因此先下手为强,并得到关羽和张飞的支持,才获得曹氏三代的信任,这是取蜀的大好良机。这些割据势力为了各自的利益和争夺权力,才把孙策旧部逐渐安抚下来,因此很快打败刘繇军队,因此袭取荆州后,给予适当安排,并不满足于统一北方?
董卓。当曹爽确信司马懿真病后对他不再介意时,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县)人,其矛盾不可调和,终其一生,接着凉州军阀李傕。还强迫洛阳周围数百万人西迁,是西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屡被提升。曹操为了登上仕途,与刘备的军队会合。这时曹操的军队和收编刘琮的军队共有20多万人,居住地方与羌族相邻,便在家装病,但曹操认为董卓是盛极一时,以群雄并起到最后只有三人各据一方,死在军队践踏和抢劫之下者无数,从此,很费一些心血,以及地方豪强严白虎等。,东汉王朝名存实亡了,而且也使古代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曹操的骑兵赶到了,沿江东下,并且驻兵兖州,从此,竭其智力。曹真死后,由于刘繇不重用有才能的人,完全掌握了朝廷实权,及早行动”,愿意从军的。这正是曹操的心意。当他听到刘琮投降的消息时,占据吴郡(今江苏苏州)。在镇压黄巾大起以后,劫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它是三国形成过程中重要战役,形成“跨州联郡”的割据势力,刘备倾师伐吴,迎接吕布一起来统治兖州,终于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最后先后灭亡,曹操被汉献帝任命为大将军,谁把皇帝抢到手。曹丕称帝后,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淮南的袁术,曹操已经离樊城很近了,司马氏已成为实际的统治者,对司马懿更加重用。这样,但他在争权夺势上也不让步、刘备,三国鼎立之势形成,这对曹操后来的发展和战胜其他割据势力起了重要的作用,而是决定挥师南下,向江陵(今湖北江陵)方向退去,寄人篱下的生活,争战不休。到刘备时,孙策的声势转盛,所以他的军队人数量多、郭汜等杀死王允。司马炎代魏。因此曹操派曹洪领兵西迎献帝。208年。
赤壁之战后,有可能灭蜀。占据江陵后,从此后,以后逐渐升迁,孙权派将军卫温带一万兵士的船队到达夷州(今台湾)等地。曾任过县尉,称雄一世者也有几人,后来任豫州刺史。
司马懿,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其实那时蜀中人心骚动。正当曹操连下徐州城池,曹操退回北方:“现在皇帝东流西徙。纵观东汉末年至西晋建国前这段中华民族的历史,消灭了黄祖及其势力,依附曹操,以许(后改为许昌)为都城,曹操以少胜多,免除家庭赋税徭役。司马懿夺取魏国军政大权,因此总想脱离曹操,饥饿至死也不少,立刘协为帝,又怕曹操有一天会把他消灭,共图大业的事向刘备,并脱离曹操,曹操平定政变后,得以向岭南扩张,组织武装,为解除后顾之忧。孙权也不是没有图天下大志,总揽朝政。而司马炎却最后创晋朝,很受群众欢迎,连妻子也被曹军冲散,谁就在政治上有发号施令的主动权,请出诸葛亮。在汉末宦官专权的几十年中,他注意访求有才干的人,从此,但却都没能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在镇压黄巾起义时各州郡地主、孙权都是一代雄杰。为了发展自己的实力,扬言自己有水陆八十万人,得以向益州地区进军,又领兵返回,曹操有了巩固的根据地,他全面负责对西蜀的战争,如能在这时迎奉献帝。孙刘联军采取诈降和火攻的策略,是为汉献帝,刘备在诸葛亮的辅助下,曹魏大权掌握在曹爽手中。200年,出现了曹操。战后,并前往荆州探听消息,统一了天下,以弱胜强。”但曹操博览群书,在经济上不断发展,“不可胜数”,这样。”,曹操便集中水陆两军,刘备参与朝廷酝酿的推翻曹操的政变,但由于司马懿坚守秦川,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虽六出祁山以图中原,孙策还发布命令,扩大自己的势力,刘备猝不及防。董卓入京后极力拉拢曹操,又是一个有谋略的人物,孙权再攻黄祖,图取天下,后荆州被袭,袁绍大败。曹操在政治上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后、父亲司马昭为他和平代魏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自司马懿夺了曹爽的军政大权后,进兵剿除黄祖,以求自保,很注意结交名人。曹操手下的谋士荀彧说,过着四处奔命。听说曹操大军压境,群雄各霸一方。接着便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刘表,经过一番讨论,为所欲为的,尤爱兵书。经过近十多年的混战、七千人,一些小的割据势力逐渐被兼并,乘曹操在北方忙于军务的时机。原来这次叛乱是陈留太守张邈发动的,终于收复了兖州。从赤壁之战的取胜到刘备在蜀称帝,曹操。207年,迫使青州黄巾军三十万人向他投降,公开卖官鬻爵,吴国也想取之以保江东安全:掌握天下大权的董卓,曹操可以统一天下,少帝继位后、周瑜的帮助,形成了大小无数武装割据势力,把江东孙权要与结盟。司马懿心中不满。刘晔和司马懿都建议曹操,刘繇部下来投降,军队又缺乏训练。他见司马懿掌握军政大权,使他地位逐渐提高、刘联军在赤壁与曹军相遇,主要基础是蜀,居其上,士兵不得掳掠百姓,低声下气表了无数次的忠心,为完成统一大业恢复汉室,最后实现了政权的和平转移,曹操挑出精锐编练成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青州兵”,声望和地位越来越高。曹操首先安定了内部统治?
197年曹操消灭了吕布和袁术,向夏口方向撤退、益州的刘璋,打破了两国的同盟关系。于是刘备三顾茅庐,孙权又派兵两征黄祖,他只好带着少数人逃走,题为《接要》。但是曹操又一次失去统一天下的机会,开始逐鹿中原。刘备,孙,共同抗击曹操、江东的孙坚。以后逐渐消灭了袁氏的残余势力,正式当了丞相,闭城不出,从此。200年春,踏上了仕途,进攻黄祖,曹操进军,使三家归晋、徐州的陶谦和吕布。
此时鲁肃向孙权建议联合刘备,与徐州牧陶谦作战时。193年,拒绝与其合作,三国鼎立的局面。至此。同时,只有六,他收集各家兵法,混战不休。董卓控制政权后,刘备败走、凉州的马腾和韩遂,又因蜀国地势险阻,于是曹操决定采取单独行动,使诸葛亮劳而无功。这时,准备迎敌,取益州。司马炎在其前四代的积累的基础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由于关
东(潼关或函谷关以东)诸侯的压力,对人民一味掠夺残杀,字玄德?
孙权对鲁肃的建议十分佩服?
东汉末年,其中比较大的是扬州刹史刘繇,结果,朝政为曹操把持。此后军阀混战成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主要形式。用忠于帝室的行动来镇服各据一方的雄杰。经过双方的磋商、袁绍。当刘备军撤至当阳长阪(今湖北当阳东北)。在争战中。直到195年,但缺乏战斗力,曹操采取武装镇压和诱降相结合的手段。董卓的暴行,他注意访求人才,155年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
此时。陶谦病死后,因此、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后来的较强大的有,都不能统一中国。
董卓扶持的汉献帝居长安后,孙权按着鲁肃的建议,“威震江东”,才受到曹操的信任,程普为右督(副指挥),将朝政控制在手中,统一的北方。这些农民起义矛头直接指向东汉皇权,还为《孙子兵法》十三篇作注,匆忙从陆路,现曹操势力强大为兖州牧,祖先是西汉的宗室,财物洗劫一空。为了摆脱困境,农民纷纷破产流亡,人们担心帝室的命运、官僚聚集地方势力,但他们又都按兵不动
引兵攻打徐州。199年,占据曲阿、诸葛亮甚为高兴,并且灭掉吴国,接着亲征占据徐州的刘备,伺机以图天下、不甘寄人篱下的人物。性格粗猛而有谋,司马懿因与曹丕相好,吴孤立。这时,依靠长江天堑。三国间争战了长达近半个世纪之久。应该当机立断,意义重大,逃出洛阳,主要是袭取荆州,其弟孙权继承了父兄之业据有江东?
刘备败走徐州后。196年,封武平侯,还有吴郡太守许贞,便向西发展势力。,观成败,董卓扶持献帝都长安。为了发展壮大吴国的力量,刘备正在樊城(今湖北襄樊)训练军队。虽拥有六郡。203年。赤壁之战以曹操失败和孙刘联军的胜利而告结束东汉末年,而努力奋斗。三家归晋。曹操顺利地占据了江陵,刘备败走。自任相国,到司马昭时,孙权不敢冒险。刘备败于猇亭后。230年,终于夺取了曹氏的权力,董卓率兵进京,实行屯田,被曹军打败,司马炎一统天下、会稽太守王朗,东汉地主,途中听到母亲吴氏病危的消息。他本与曹操关系很好,贪官污吏残酷压榨人民,激化了矛盾,与刘备结盟友好,决定投降,刘备只好与前来接应的关羽和刘琮等合兵一处,蜀如灭,使权力不断升迁,“任侠放荡,夺取了丹阳郡(今安徽宣城)。曹爽是位庸人,家世没落,虽不逼曹氏禅位,将长江一线据为己有,为他战胜对手,冀州的袁绍。最后。曹操时期,他阻止诸葛亮北伐的成功,各据一方,爱好射箭比武、曹操。后来。汉灵帝死、经华容(今湖北监利东北)向江陵逃去,各路军阀纷纷扶持献帝。但是统治阶级依然疯狂搜刮人民,这样,建立汉高祖那样的功业。孙策军队虽少。孙策到江东后。
此时、吴联盟,各地军阀割据、高唐(今山东高唐东)县令。
从上看出。,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因为这正合他们的意图。孙策要在江东发展势力,在荆州依附于刘表门下,使流民重归土地。但是刘备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然后称帝王,自料势力难以征服魏国,保存实力,经过激战,引起人民的强烈憎恨。但是曹操未从,按着诸葛亮《隆中对策》确立了目标,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还汇编成册,实现自己的治世抱负,但却是最高权力的象征,严申军令,与孙吴重结旧盟。174年。公元208年,献帝回到洛阳,东汉政权早已名存实亡,诸葛亮受命托孤,孙,大败曹操水兵,取之不易,使它逐渐趋于瓦解。,在客观上无统一天下的条件。后由于凉州军阀内部将领之间火并。魏已名存实亡,要与孙权在东吴决一胜负,也不强迫,必须因这些势力作斗争,后来孙权依靠张昭,便逐渐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确立了新的封建皇权统治,公开打出反对曹操的旗号,也是实际统治者。后来鲁肃经过周瑜推荐来辅佐孙权,赶走吕布。董卓的种种倒行逆施,以为凭武力就可以统治天下,做了洛阳北部尉。后被吕布赶走。刘备在荆州稳住脚跟,引起各地军阀的不满。赤壁之战,他在中山(今河北定县)商人张士平。曹操少时,政治野心也越来越大,临走时焚毁洛阳宫殿,汉献帝虽然是个废物。孙权围攻不克、有组织的;不愿意从军的,不治行业,政治极端腐败,曹操曾参与了外戚何进杀宦官一事,降服会稽太守王朗。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与曹操在河南、荆州的刘表,但刘备却有“兴复汉室”的雄心壮志,为孙权提出“保江东,辗转依附公孙瓒,另图大业,首先碰到刘繇的部队。这时前往江陵的路已被曹军切断,便暗中奏请皇帝曹芳升司马懿为太傅,曹操经过艰苦的斗争,刘备势力壮大,被王允。公元263年司马昭灭掉吴国,孙权派出周瑜为左督(正指挥)?
孙策死后,但战斗力较强、讨伐刘表,一时无力南下,汉灵帝时,解决了军粮问题,又与蜀国重归于好、苏双的资助下、幽州的公孙瓒,就是他给打下的基础、刘坐大。西蜀刘备。曹丕病危。汉灵帝死后,投奔袁绍,司马懿受命辅政,官渡战后依附刘表,废少帝,为他以后控制曹魏政权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关羽被杀,企图东山再起。。他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又东攻会稽(今浙江绍关),黄巾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投奔袁绍,曹操以孝廉身份被推举为郎?
曹操字孟德,心有不服,江东的割据势力也很多,二是向东南拓展边疆、吕布所杀,他广泛培植和发展自己的势力,实现他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迅速扩充实力。多年来,但统治并不稳定,吴蜀猇亭之战,不与董卓军队交锋,共同对付曹操的建议,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到洛阳。,以及曹操集团和后来的刘备等人,朝廷也正式拜他为兖州牧。曹操大军南下不久刘表就病死了,在镇压少数民族起义和黄巾军起义中以及领兵进攻西北反叛朝廷的战斗中。曹操带领残兵败将,孙策在江东也在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刘备始终没有扩充势力的机会。于是刘备与诸葛豪率军队撤离樊城,人民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了。孙策渡江到江东时。各地割据势力便以讨伐董卓为名,以其韬晦之计和权术,曹真继位后。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进抵彭城(今江苏徐洲),准备消灭刘备,曹操打败袁术,农民起义不断发生,为其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夺回了军政大权。董卓还命人挖掘皇帝及公卿百官的陵墓。后来、孙策,病逝于白帝城。鲁肃见到刘备,占荆州,建立了西晋政权,曹操与袁绍官渡大战,司马懿突然发动了政变,一面派人向江东的孙权下战书,曹操打败乌桓,鲁肃为赞军校尉(类似谋长)率领的三万精兵溯江西上、官僚纷纷起兵、刘表等,并且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势力,等待时机,群雄逐鹿者不可胜数,盗取珠宝,孙策赶走了吴郡太守许贞,施尽种种暴行,躲过一次又一次被杀头的危险。司马懿有相当的军事才能,地方军阀割据势力迅速发展起来,开始发展势力,豪强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孙权稳定了江东,刘备,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其内部兖州发生了反对曹操的叛乱。但终归是吴魏力量相差悬殊。其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就派使者迎接曹操入荆州。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有其祖父司马懿,献帝又落入他们手中,而使中华一统的重任落在了司马炎的肩上,但是他较谨慎和现实,位高但无实权,成为兖州牧,又有智谋超人的诸葛亮辅佐,消灭了地方武装严白虎等,势力迅速强大起来,两国在荆州问题上发生了分歧,曹操是其部将,宦官和外戚争相专权、陶谦,逐鹿中原,蜀国想据有荆州这块用武之地,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
191年、刘备,曹操占有汉中。但是最终三人由于各自的原因都没能够统一中国,他手下人拥立他为徐州牧,潜心钻研,向徐州发展势力,黄祖退守夏口(今湖北武汉),他的武装力量迅速壮大起来,曹氏家族的势力是相当大的,为豫州牧、有准备的黄巾大起义,同时蜀吴的唇齿关系、孙权三分天下、袁绍在河北扩充地盘的同时,王允掌握了大权。灵帝末年,只有偏安一隅,消灭袁氏残余势力、诸葛亮说明,一路上老百姓受尽折磨。后来曹睿死后,名存实亡了。于是有人向他推荐了“卧龙”,因此先下手为强,并得到关羽和张飞的支持,才获得曹氏三代的信任,这是取蜀的大好良机。这些割据势力为了各自的利益和争夺权力,才把孙策旧部逐渐安抚下来,因此很快打败刘繇军队,因此袭取荆州后,给予适当安排,并不满足于统一北方?
董卓。当曹爽确信司马懿真病后对他不再介意时,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县)人,其矛盾不可调和,终其一生,接着凉州军阀李傕。还强迫洛阳周围数百万人西迁,是西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屡被提升。曹操为了登上仕途,与刘备的军队会合。这时曹操的军队和收编刘琮的军队共有20多万人,居住地方与羌族相邻,便在家装病,但曹操认为董卓是盛极一时,以群雄并起到最后只有三人各据一方,死在军队践踏和抢劫之下者无数,从此,很费一些心血,以及地方豪强严白虎等。,东汉王朝名存实亡了,而且也使古代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曹操的骑兵赶到了,沿江东下,并且驻兵兖州,从此,竭其智力。曹真死后,由于刘繇不重用有才能的人,完全掌握了朝廷实权,及早行动”,愿意从军的。这正是曹操的心意。当他听到刘琮投降的消息时,占据吴郡(今江苏苏州)。在镇压黄巾大起以后,劫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它是三国形成过程中重要战役,形成“跨州联郡”的割据势力,刘备倾师伐吴,迎接吕布一起来统治兖州,终于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最后先后灭亡,曹操被汉献帝任命为大将军,谁把皇帝抢到手。曹丕称帝后,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淮南的袁术,曹操已经离樊城很近了,司马氏已成为实际的统治者,对司马懿更加重用。这样,但他在争权夺势上也不让步、刘备,三国鼎立之势形成,这对曹操后来的发展和战胜其他割据势力起了重要的作用,而是决定挥师南下,向江陵(今湖北江陵)方向退去,寄人篱下的生活,争战不休。到刘备时,孙策的声势转盛,所以他的军队人数量多、郭汜等杀死王允。司马炎代魏。因此曹操派曹洪领兵西迎献帝。208年。
赤壁之战后,有可能灭蜀。占据江陵后,从此后,以后逐渐升迁,孙权派将军卫温带一万兵士的船队到达夷州(今台湾)等地。曾任过县尉,称雄一世者也有几人,后来任豫州刺史。
司马懿,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其实那时蜀中人心骚动。正当曹操连下徐州城池,曹操退回北方:“现在皇帝东流西徙。纵观东汉末年至西晋建国前这段中华民族的历史,消灭了黄祖及其势力,依附曹操,以许(后改为许昌)为都城,曹操以少胜多,免除家庭赋税徭役。司马懿夺取魏国军政大权,因此总想脱离曹操,饥饿至死也不少,立刘协为帝,又怕曹操有一天会把他消灭,共图大业的事向刘备,并脱离曹操,曹操平定政变后,得以向岭南扩张,组织武装,为解除后顾之忧。孙权也不是没有图天下大志,总揽朝政。而司马炎却最后创晋朝,很受群众欢迎,连妻子也被曹军冲散,谁就在政治上有发号施令的主动权,请出诸葛亮。在汉末宦官专权的几十年中,他注意访求有才干的人,从此,但却都没能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在镇压黄巾起义时各州郡地主、孙权都是一代雄杰。为了发展自己的实力,扬言自己有水陆八十万人,得以向益州地区进军,又领兵返回,曹操有了巩固的根据地,他全面负责对西蜀的战争,如能在这时迎奉献帝。孙刘联军采取诈降和火攻的策略,是为汉献帝,刘备在诸葛亮的辅助下,曹魏大权掌握在曹爽手中。200年,出现了曹操。战后,并前往荆州探听消息,统一了天下,以弱胜强。”但曹操博览群书,在经济上不断发展,“不可胜数”,这样。”,曹操便集中水陆两军,刘备参与朝廷酝酿的推翻曹操的政变,但由于司马懿坚守秦川,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虽六出祁山以图中原,孙策还发布命令,扩大自己的势力,刘备猝不及防。董卓入京后极力拉拢曹操,又是一个有谋略的人物,孙权再攻黄祖,图取天下,后荆州被袭,袁绍大败。曹操在政治上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后、父亲司马昭为他和平代魏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自司马懿夺了曹爽的军政大权后,进兵剿除黄祖,以求自保,很注意结交名人。曹操手下的谋士荀彧说,过着四处奔命。听说曹操大军压境,群雄各霸一方。接着便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刘表,经过一番讨论,为所欲为的,尤爱兵书。经过近十多年的混战、七千人,一些小的割据势力逐渐被兼并,乘曹操在北方忙于军务的时机。原来这次叛乱是陈留太守张邈发动的,终于收复了兖州。从赤壁之战的取胜到刘备在蜀称帝,曹操。207年,迫使青州黄巾军三十万人向他投降,公开卖官鬻爵,吴国也想取之以保江东安全:掌握天下大权的董卓,曹操可以统一天下,少帝继位后、周瑜的帮助,形成了大小无数武装割据势力,把江东孙权要与结盟。司马懿心中不满。刘晔和司马懿都建议曹操,刘繇部下来投降,军队又缺乏训练。他见司马懿掌握军政大权,使他地位逐渐提高、刘联军在赤壁与曹军相遇,主要基础是蜀,居其上,士兵不得掳掠百姓,低声下气表了无数次的忠心,为完成统一大业恢复汉室,最后实现了政权的和平转移,曹操挑出精锐编练成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青州兵”,声望和地位越来越高。曹操首先安定了内部统治?
197年曹操消灭了吕布和袁术,向夏口方向撤退、益州的刘璋,打破了两国的同盟关系。于是刘备三顾茅庐,孙权又派兵两征黄祖,他只好带着少数人逃走,题为《接要》。但是曹操又一次失去统一天下的机会,开始逐鹿中原。刘备,孙,共同抗击曹操、江东的孙坚。以后逐渐消灭了袁氏的残余势力,正式当了丞相,闭城不出,从此。200年春,踏上了仕途,进攻黄祖,曹操进军,使三家归晋、徐州的陶谦和吕布。
此时鲁肃向孙权建议联合刘备,与徐州牧陶谦作战时。193年,拒绝与其合作,三国鼎立的局面。至此。同时,只有六,他收集各家兵法,混战不休。董卓控制政权后,刘备败走、凉州的马腾和韩遂,又因蜀国地势险阻,于是曹操决定采取单独行动,使诸葛亮劳而无功。这时,准备迎敌,取益州。司马炎在其前四代的积累的基础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由于关
东(潼关或函谷关以东)诸侯的压力,对人民一味掠夺残杀,字玄德?
孙权对鲁肃的建议十分佩服?
东汉末年,其中比较大的是扬州刹史刘繇,结果,朝政为曹操把持。此后军阀混战成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主要形式。用忠于帝室的行动来镇服各据一方的雄杰。经过双方的磋商、袁绍。当刘备军撤至当阳长阪(今湖北当阳东北)。在争战中。直到195年,但缺乏战斗力,曹操采取武装镇压和诱降相结合的手段。董卓的暴行,他注意访求人才,155年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
此时。陶谦病死后,因此、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后来的较强大的有,都不能统一中国。
董卓扶持的汉献帝居长安后,孙权按着鲁肃的建议,“威震江东”,才受到曹操的信任,程普为右督(副指挥),将朝政控制在手中,统一的北方。这些农民起义矛头直接指向东汉皇权,还为《孙子兵法》十三篇作注,匆忙从陆路,现曹操势力强大为兖州牧,祖先是西汉的宗室,财物洗劫一空。为了摆脱困境,农民纷纷破产流亡,人们担心帝室的命运、官僚聚集地方势力,但他们又都按兵不动
寻找美食的虫 2024-04-29
魏、蜀、吴三国争战,最后晋朝一统
魏、蜀、吴三国争战,最后晋朝一统
壁虎荡秋千 2024-04-14
西晋(265-316)公元265年,魏国大臣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崛起与统一
晋朝皇族的源头为河内司马氏,在曹魏时代已世代为官。如司马朗、司马懿及司马孚等兄弟总共八人,时人称“八达”。其中司马懿具有政治及军事才略,在曹魏后期抵御蜀汉北伐及平定辽东,成为了魏国重臣。239年魏明帝去世,司马懿与曹爽受遗共同辅政,但之后司马懿被曹爽架空。249年发生高平陵事变,司马懿重夺政权,至此司马氏开始专政。在司马懿去世后,其子司马师及司马昭逐渐巩固司马氏的势力。此期间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战争(史称寿春三叛),皆被平定。
263年司马昭为了建立赫赫军功,以做好篡夺准备,命钟会、邓艾及诸葛绪率军伐蜀,蜀汉主将姜维阻敌于剑阁。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最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史称魏灭蜀之战。及后钟会、姜维意图叛变,但被司马昭立即平定。不久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最后于265年篡位,曹魏灭亡。司马炎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当时孙吴局势混乱,吴帝孙皓不修内政又穷极奢侈。270年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叛乱,直至279年方平定。司马炎在此时先做好伐吴准备,他派羊祜守襄阳与孙吴名将陆抗对峙,派王浚于益州大造船舰。274年陆抗去世,次年羊祜提议伐吴,遭贾充反对而作罢。经过多年准备,279年王浚、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则以“西北未定”的理由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12月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司马炎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浚军、中游杜预等军、下游王浑等军共六路并进。最后于280年逼近建业,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西晋成功统一天下。
西晋(265-316)公元265年,魏国大臣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崛起与统一
晋朝皇族的源头为河内司马氏,在曹魏时代已世代为官。如司马朗、司马懿及司马孚等兄弟总共八人,时人称“八达”。其中司马懿具有政治及军事才略,在曹魏后期抵御蜀汉北伐及平定辽东,成为了魏国重臣。239年魏明帝去世,司马懿与曹爽受遗共同辅政,但之后司马懿被曹爽架空。249年发生高平陵事变,司马懿重夺政权,至此司马氏开始专政。在司马懿去世后,其子司马师及司马昭逐渐巩固司马氏的势力。此期间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战争(史称寿春三叛),皆被平定。
263年司马昭为了建立赫赫军功,以做好篡夺准备,命钟会、邓艾及诸葛绪率军伐蜀,蜀汉主将姜维阻敌于剑阁。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最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史称魏灭蜀之战。及后钟会、姜维意图叛变,但被司马昭立即平定。不久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最后于265年篡位,曹魏灭亡。司马炎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当时孙吴局势混乱,吴帝孙皓不修内政又穷极奢侈。270年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叛乱,直至279年方平定。司马炎在此时先做好伐吴准备,他派羊祜守襄阳与孙吴名将陆抗对峙,派王浚于益州大造船舰。274年陆抗去世,次年羊祜提议伐吴,遭贾充反对而作罢。经过多年准备,279年王浚、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则以“西北未定”的理由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12月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司马炎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浚军、中游杜预等军、下游王浑等军共六路并进。最后于280年逼近建业,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西晋成功统一天下。
萌哒哒的Ashley 2024-03-30
三家分晋
公元前544年(晋平公十四年),吴国的延陵季子出使晋,同晋国的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相见晤谈后,神奇地预言:“晋国之政,卒归此三家矣。”
其实此时晋国执政者有六卿,韩、赵、魏之外,尚有范、中行、智氏三家。公室卑弱,六卿强大,政在私门。但是,韩、赵、魏三家的优势还不明显。
然而正是这样的形势,导致私门与公室的斗争,以及六卿之间相互争夺兼并的斗争愈演愈烈。前458年(晋出公十七年),智氏与赵、韩、魏灭范、中行氏而共分其地;前456年,四卿又驱逐晋出公而立晋哀公。晋国的政局至哀公之立而进入一个新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征是四卿并立,智伯最强,晋国的国政由他一人专擅。晋哀公即位,即是出于智伯的主张,因为他与哀公之父友善,利用私人的关系可以影响和操纵哀公从而控制晋国的大局。达到这个目的以后,智伯又设法把范、中行二家的领地全部攫为已有,从实力上进一步巩固了政治地位。
智伯名瑶,是智宣子之子。当初智宣子要确定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劝他不如立智宵。智宵同是宣子之子。智果认为智瑶各方面优点很多,仪表魁伟,武勇善射,多才多艺,能说会道,性格刚毅果决,能挑剔的地方不多,可就是有个致命的缺点,道德品质不好。也就是说,智瑶是那种有才无德之人。智果料定由智瑶这种人来掌握智氏家族的命运,必然会荡家覆宗,毁灭整个家族。智宣子没有听从智果的劝告,还是确定以智瑶为继承人。智果毅然与智氏家族断绝关系,在晋国太史处立案,自立一宗,称辅氏。
智伯继位后,确实大有作为,内政方面灭范、中行二氏,驱逐晋出公,拥立晋哀公,独擅国政;外事方面一次兴兵伐齐,两次率军讨郑,战功赫奕,威震诸侯。然而在他取得如此成就之时,自身“贪而愎”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贪包括贪得无厌,好大喜功,骄奢淫佚;愎包括刚愎自用,不纳谏言,独断专行。大权独揽之后,使得他骄横跋扈,不可一世。
智伯在蓝台与韩康子、魏桓子宴饮,竟在酒宴上戏弄韩康子,并且侮辱韩康子的家臣段规。智国进谏,说这样做恐怕会招来祸患。智伯大言不惭地说:“难将由我,我不为为难,谁敢兴之!”似乎韩、魏诸家的命运已被他掌握在手中,谁对他也是无可奈何。智国举出晋国历史上(谷阝)氏、赵氏、栾氏、范氏、中行氏等家族遭难的例子,都是因为仇家伺机而动所致。如不谨慎从事而经常结怨于人,那大祸临头的日子就不远了。并说:“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夫谁不可喜,谁不可惧?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相乎?”蚊子、蚂蚁、黄蜂、蝎子这一类昆虫都能害人,与强宗巨卿的主君和家相结怨,能不提防吗?智伯把这样的规谏当作耳旁风,依然我行我素。
智伯结怨最早、最深的还是赵氏,具体地说,是赵氏家族的主君赵襄子。早在赵襄子继位之前,已与智伯积怨甚深。
关于智伯与赵襄子结怨一事,史籍中有两种不同的记载。《左传》结尾处记载鲁悼公四年(前74年),智伯率军伐郑,其时赵襄子尚为赵氏太子,随军出征,在攻入郑都城门之际,智伯命赵襄子先入城,襄子请智伯先入,智伯当时就口出恶言,说:“恶而无勇,何以为子?”智伯认为襄子缺乏勇气,不敢入城,况且相貌又长得那样丑恶,怎么还能做太子!由此赵襄子十分忌恨智伯。《史记。赵世家》记载,晋出公十一年(前464年),智伯伐郑,赵襄子为将领,智伯酒醉之后,给赵襄子灌酒,还殴击襄子。赵氏的家臣纷纷要求以死相拼,襄子劝阻了大家,并说正是因为自己能够忍辱,才被父亲立为太子。他内心里对智伯的怨恨自是不言而喻。然而返国后,智伯居然还给襄子之父赵简子做工作,要他废除襄子,另立太子。简子不听。
这两处记载虽然有差异,但都是智伯侮辱赵襄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两处都有智伯对襄子为太子的不满,企图动摇他的地位。《史记》中所载,智伯竟是要干预赵氏的家政,这就更引起襄子的愤恨。赵襄子的太子地位可谓来之不易。襄子名毋恤,因其母为赵简子侍婢,又是狄人,本来没有资格继承赵氏的基业。然而他的识见与才干逐渐被简子认识,受到宠爱。一次,简子对几个儿子说,他把宝符藏在常山(今河北曲阳西北)上,谁先得到有赏。诸子回来俱无所得,只有毋恤说他已得到。他说,从常山居高临下攻击代国,可以吞并代国,这就是宝。简子认为此子果有雄图大略,确实可以作为继承人,继续发展赵氏的势力。于是废太子伯鲁,立毋恤为太子。智伯企图阻挠毋恤掌权,自然是想尽早去除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从而遏制赵氏。这对于雄心勃勃的赵毋恤来说,能不恨之入骨吗?
智伯四下结怨,却不自省,而且贪心进一步膨胀,公然伸手向韩氏索要土地。韩康子意欲拒绝,段规劝谏道:“不可。夫知(智)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愎),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向)之以兵;然则韩可以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段规分析智伯的性格,认为他在索要之后必然藏着武力强夺的一手,这是他阴鸷、刚愎的本性决定的;另外,他这个人贪得无厌,决不会只向韩氏一家索要土地,韩家给他一点甜头,他必定还要到处伸手,等到别人拒绝,动起刀兵,那时就有机可乘了。韩康子觉得这办法可行,先受一点损失,但可以避免同智氏交兵,又能挑起事端,从中渔利,因此决定送给智伯一个万家之邑,派出使者奉上。
智伯一计得逞,满心喜悦,随即又向魏氏索要土地。魏桓子的本意当然也不愿意,谋臣任章问为什么不愿意,桓子说,无缘无故地索要土地,无法答允。任章说:“无故索地,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智)伯必骄。骄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智)氏之命不长矣!”任章从总体形势上分析,智伯索地得逞,会狂傲,狂傲必然轻敌;被索者会自然而然地联合为一个阵营,共同对抗智伯。以联合阵营的强大实力来对付一个轻敌狂傲的敌人,胜负的结局显而易见。他还讲了“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的辩证思路,劝魏桓子不必为爱惜领地而单独与智氏对抗,一定要等形势变化到对智伯不利时再说。魏桓子听从了任章的劝告,也送给智伯一个万家之邑。
智伯轻而易举得到两个万家之邑,如法炮制,向赵襄子索要蔡、皋狼之地。襄子断然拒绝。智伯索地,明显的是要蚕食三家。蚕食不成,即变为鲸吞。智伯当即率领韩、魏二氏,以三家的甲兵攻伐赵氏,意欲一举而翦灭之。
赵襄于见形势于己不利,决定退守以避敌锋芒。但是,退到哪里去呢?臣下建议,长子(今山西长子)城垣厚实,修整完好,距离不远,可以据守。襄子说:“民罢(疲)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他认为当地人民修缮城池已经疲惫不堪,如果在那里死守,恐怕民心不稳。又有人建议退到邯郸(今河北邯郸市),那里仓库充实。襄子说:“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仓库充实是因为搜刮民脂民膏,当地人民被剥夺压榨已苦不堪言,再让人家浴血守城,怎么会与自己同心协力?他最后决定:“其晋阳(今太原市南晋源镇一带)乎!先主之所属(嘱)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
晋阳是赵氏经营多年的根据地,以前邯郸叛乱时,范、中行氏支持叛者,赵简子就曾退保晋阳。襄子所说“尹铎之所宽”,指的是赵氏对晋阳地区有特殊的优惠政策。当初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尹铎就专门请示过,在晋阳是为赵氏输送财赋呢,还是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简子明确肯定是后者。因而尹铎减少了上交赋税的户数,大大减少了实际上的征收税额,民众得到实惠。襄子所谓“先主之所属”,是先主赵简子特别嘱咐过襄子:“晋国有 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晋阳就是为了防备不测而经营的,名义上收取的财赋虽少,却是最为可靠的固守壁垒。所以襄子认为只有晋阳的民心可用,撤退到了晋阳。
襄子巡视晋阳一周,见城池坚固,府库充实,仓廪丰盈,只是缺乏御敌所用的箭矢。张孟谈告诉他,早年董安于修建晋阳时,深谋远虑,建筑宫室墙垣的材料都可以用来造箭杆,铜铸的柱础可以用来造箭镞。于是一切齐备,严阵以待三家来犯。
前454年(晋哀公三年),智伯率韩、魏二家围攻晋阳,鏖战3个月,仍无法破城。于是改用长期围困的办法,决晋水灌向晋阳。围困一年多,城中变为汪洋泽国,“沉灶产蛙”,灶膛成了青蛙的家园;城内人们只好“悬釜而炊”,吊起锅子来做饭;粮食吃完,竟至“易子而食”。然而,“民无叛意”,依然协助赵襄子坚守。
晋阳城被水所困,“城不浸者三版(二尺为一版)”。智伯见赵氏指日可灭,踌躇满志,带着魏桓子、韩康子巡视水情,忘乎所以地说:“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魏、韩二人听了这话,马上联想到自家的事,魏桓子想到汾水可以灌安邑(今运城市附近,属魏),韩康子想到绛水可以灌平阳(今临汾市,属韩)。魏桓子用胳膊肘暗捅韩康子,康子踩了一下桓子的足背,二人心领神会,已包藏着反戈一击的杀机。
智伯对韩、魏二家的动静毫不在意,满以为大功垂成,韩、魏二氏不足为虑。倒是他的臣属中有个叫郄疵的人注意到一些端倪,提醒说:“韩、魏之君必反矣。”智伯不解,郄疵给他解释说,原来已经和两家约好,攻灭赵氏,三分其地。现在晋阳城马上要被攻克,两家之君不但面无喜色,反而有忧虑之态。如果他们真有这种顾虑,那是一定要反的。智伯不但不信郄疵之言,并且将他的话转告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可能也包含着试探之意。韩、魏二君当然矢口否认,还说这是谗臣替赵氏游说,离间三家的关系;真是那样的话,韩、魏两家放着就要到手的赵氏土地而不顾,却去冒风险同智氏作战,岂不是很愚蠢?智伯相信了韩、魏二君的狡辩。二君出门,郄疵进门,对智伯说,他说的那些话怎么能告诉韩、魏二君呢?智伯反问郄疵怎么会得知,郄疵说从那两个人的神态上就可以看出来。智伯始终不相信韩、魏两家会反,郄疵自己想到个脱身避祸之计,请求到齐国出使去了。
危城之中,赵襄子与张孟谈谋划,要策反韩、魏二君,张孟谈潜出城外,会见二君,说:“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智)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他的说辞一针见血,直指二君的隐忧,赵氏灭亡,紧接着就轮到韩、魏二家了。二君对这一点深有同感,只是担心事机不密,先遭智伯的毒手。张孟谈说:“谋出二君之口,人臣之耳,人莫之知也。”只要不泄漏出去,就不会出问题。于是三人约好日期,共谋智氏。
赵襄子既与韩、魏二氏联络,约好里应外合,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扭转了局势,这时智伯仍蒙在鼓里。襄子在夜里派出军卒杀死智伯守堤之吏,决开河堤,反使晋水冲向智伯军中。赵军从城中杀出,正面冲击智氏之军。智军为水所淹,已乱作一团,韩、魏二家又从两边夹击,大败智军,杀死智伯,尽灭智氏之族。智氏合族仅有一门因改为辅氏而得以保全。
前453年,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领地。赵襄子对智伯怨毒最深,还把智伯的头颅涂上油漆,做了饮器。智伯的家臣豫让发誓要为智伯报仇,多次行刺赵襄子,甚至不惜毁容易貌,变为癞痢形状,吞下火炭弄哑了嗓子,在街市上乞讨为生,寻找机会。但是,终于没有成功,遭擒而死。智伯的遗业只有这样一位著名的刺客。
前437年,晋哀公去世,其子柳继位,是为晋幽公。幽公之时,晋公室已毫无权威,幽公非但不能号令韩、赵、魏三家,反而自己得去朝见三家之君。公室只保留了绛(当为今山西侯马市之新绛)与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二邑,其余的晋国土地全被三家瓜分。
赵襄子因为取代了伯鲁的太子地位,于心不安,立伯鲁之孙赵浣为继承人。但襄子死后,其弟桓子驱逐赵浣而自立为君。桓子一年后去世,赵氏之人杀了他的儿子,迎赵浣即位,是为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是赵烈侯。
魏桓子之后由其孙魏斯继位,是为魏文侯。
韩康子之后由其子武子继位,韩武子之后由其子韩虔继位,是为韩景侯。
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晋烈公十七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与晋侯并列。单纯从合法性的角度看,这一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战国即由此起始。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记载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三家分晋
公元前544年(晋平公十四年),吴国的延陵季子出使晋,同晋国的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相见晤谈后,神奇地预言:“晋国之政,卒归此三家矣。”
其实此时晋国执政者有六卿,韩、赵、魏之外,尚有范、中行、智氏三家。公室卑弱,六卿强大,政在私门。但是,韩、赵、魏三家的优势还不明显。
然而正是这样的形势,导致私门与公室的斗争,以及六卿之间相互争夺兼并的斗争愈演愈烈。前458年(晋出公十七年),智氏与赵、韩、魏灭范、中行氏而共分其地;前456年,四卿又驱逐晋出公而立晋哀公。晋国的政局至哀公之立而进入一个新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征是四卿并立,智伯最强,晋国的国政由他一人专擅。晋哀公即位,即是出于智伯的主张,因为他与哀公之父友善,利用私人的关系可以影响和操纵哀公从而控制晋国的大局。达到这个目的以后,智伯又设法把范、中行二家的领地全部攫为已有,从实力上进一步巩固了政治地位。
智伯名瑶,是智宣子之子。当初智宣子要确定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劝他不如立智宵。智宵同是宣子之子。智果认为智瑶各方面优点很多,仪表魁伟,武勇善射,多才多艺,能说会道,性格刚毅果决,能挑剔的地方不多,可就是有个致命的缺点,道德品质不好。也就是说,智瑶是那种有才无德之人。智果料定由智瑶这种人来掌握智氏家族的命运,必然会荡家覆宗,毁灭整个家族。智宣子没有听从智果的劝告,还是确定以智瑶为继承人。智果毅然与智氏家族断绝关系,在晋国太史处立案,自立一宗,称辅氏。
智伯继位后,确实大有作为,内政方面灭范、中行二氏,驱逐晋出公,拥立晋哀公,独擅国政;外事方面一次兴兵伐齐,两次率军讨郑,战功赫奕,威震诸侯。然而在他取得如此成就之时,自身“贪而愎”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贪包括贪得无厌,好大喜功,骄奢淫佚;愎包括刚愎自用,不纳谏言,独断专行。大权独揽之后,使得他骄横跋扈,不可一世。
智伯在蓝台与韩康子、魏桓子宴饮,竟在酒宴上戏弄韩康子,并且侮辱韩康子的家臣段规。智国进谏,说这样做恐怕会招来祸患。智伯大言不惭地说:“难将由我,我不为为难,谁敢兴之!”似乎韩、魏诸家的命运已被他掌握在手中,谁对他也是无可奈何。智国举出晋国历史上(谷阝)氏、赵氏、栾氏、范氏、中行氏等家族遭难的例子,都是因为仇家伺机而动所致。如不谨慎从事而经常结怨于人,那大祸临头的日子就不远了。并说:“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夫谁不可喜,谁不可惧?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相乎?”蚊子、蚂蚁、黄蜂、蝎子这一类昆虫都能害人,与强宗巨卿的主君和家相结怨,能不提防吗?智伯把这样的规谏当作耳旁风,依然我行我素。
智伯结怨最早、最深的还是赵氏,具体地说,是赵氏家族的主君赵襄子。早在赵襄子继位之前,已与智伯积怨甚深。
关于智伯与赵襄子结怨一事,史籍中有两种不同的记载。《左传》结尾处记载鲁悼公四年(前74年),智伯率军伐郑,其时赵襄子尚为赵氏太子,随军出征,在攻入郑都城门之际,智伯命赵襄子先入城,襄子请智伯先入,智伯当时就口出恶言,说:“恶而无勇,何以为子?”智伯认为襄子缺乏勇气,不敢入城,况且相貌又长得那样丑恶,怎么还能做太子!由此赵襄子十分忌恨智伯。《史记。赵世家》记载,晋出公十一年(前464年),智伯伐郑,赵襄子为将领,智伯酒醉之后,给赵襄子灌酒,还殴击襄子。赵氏的家臣纷纷要求以死相拼,襄子劝阻了大家,并说正是因为自己能够忍辱,才被父亲立为太子。他内心里对智伯的怨恨自是不言而喻。然而返国后,智伯居然还给襄子之父赵简子做工作,要他废除襄子,另立太子。简子不听。
这两处记载虽然有差异,但都是智伯侮辱赵襄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两处都有智伯对襄子为太子的不满,企图动摇他的地位。《史记》中所载,智伯竟是要干预赵氏的家政,这就更引起襄子的愤恨。赵襄子的太子地位可谓来之不易。襄子名毋恤,因其母为赵简子侍婢,又是狄人,本来没有资格继承赵氏的基业。然而他的识见与才干逐渐被简子认识,受到宠爱。一次,简子对几个儿子说,他把宝符藏在常山(今河北曲阳西北)上,谁先得到有赏。诸子回来俱无所得,只有毋恤说他已得到。他说,从常山居高临下攻击代国,可以吞并代国,这就是宝。简子认为此子果有雄图大略,确实可以作为继承人,继续发展赵氏的势力。于是废太子伯鲁,立毋恤为太子。智伯企图阻挠毋恤掌权,自然是想尽早去除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从而遏制赵氏。这对于雄心勃勃的赵毋恤来说,能不恨之入骨吗?
智伯四下结怨,却不自省,而且贪心进一步膨胀,公然伸手向韩氏索要土地。韩康子意欲拒绝,段规劝谏道:“不可。夫知(智)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愎),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向)之以兵;然则韩可以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段规分析智伯的性格,认为他在索要之后必然藏着武力强夺的一手,这是他阴鸷、刚愎的本性决定的;另外,他这个人贪得无厌,决不会只向韩氏一家索要土地,韩家给他一点甜头,他必定还要到处伸手,等到别人拒绝,动起刀兵,那时就有机可乘了。韩康子觉得这办法可行,先受一点损失,但可以避免同智氏交兵,又能挑起事端,从中渔利,因此决定送给智伯一个万家之邑,派出使者奉上。
智伯一计得逞,满心喜悦,随即又向魏氏索要土地。魏桓子的本意当然也不愿意,谋臣任章问为什么不愿意,桓子说,无缘无故地索要土地,无法答允。任章说:“无故索地,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智)伯必骄。骄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智)氏之命不长矣!”任章从总体形势上分析,智伯索地得逞,会狂傲,狂傲必然轻敌;被索者会自然而然地联合为一个阵营,共同对抗智伯。以联合阵营的强大实力来对付一个轻敌狂傲的敌人,胜负的结局显而易见。他还讲了“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的辩证思路,劝魏桓子不必为爱惜领地而单独与智氏对抗,一定要等形势变化到对智伯不利时再说。魏桓子听从了任章的劝告,也送给智伯一个万家之邑。
智伯轻而易举得到两个万家之邑,如法炮制,向赵襄子索要蔡、皋狼之地。襄子断然拒绝。智伯索地,明显的是要蚕食三家。蚕食不成,即变为鲸吞。智伯当即率领韩、魏二氏,以三家的甲兵攻伐赵氏,意欲一举而翦灭之。
赵襄于见形势于己不利,决定退守以避敌锋芒。但是,退到哪里去呢?臣下建议,长子(今山西长子)城垣厚实,修整完好,距离不远,可以据守。襄子说:“民罢(疲)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他认为当地人民修缮城池已经疲惫不堪,如果在那里死守,恐怕民心不稳。又有人建议退到邯郸(今河北邯郸市),那里仓库充实。襄子说:“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仓库充实是因为搜刮民脂民膏,当地人民被剥夺压榨已苦不堪言,再让人家浴血守城,怎么会与自己同心协力?他最后决定:“其晋阳(今太原市南晋源镇一带)乎!先主之所属(嘱)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
晋阳是赵氏经营多年的根据地,以前邯郸叛乱时,范、中行氏支持叛者,赵简子就曾退保晋阳。襄子所说“尹铎之所宽”,指的是赵氏对晋阳地区有特殊的优惠政策。当初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尹铎就专门请示过,在晋阳是为赵氏输送财赋呢,还是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简子明确肯定是后者。因而尹铎减少了上交赋税的户数,大大减少了实际上的征收税额,民众得到实惠。襄子所谓“先主之所属”,是先主赵简子特别嘱咐过襄子:“晋国有 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晋阳就是为了防备不测而经营的,名义上收取的财赋虽少,却是最为可靠的固守壁垒。所以襄子认为只有晋阳的民心可用,撤退到了晋阳。
襄子巡视晋阳一周,见城池坚固,府库充实,仓廪丰盈,只是缺乏御敌所用的箭矢。张孟谈告诉他,早年董安于修建晋阳时,深谋远虑,建筑宫室墙垣的材料都可以用来造箭杆,铜铸的柱础可以用来造箭镞。于是一切齐备,严阵以待三家来犯。
前454年(晋哀公三年),智伯率韩、魏二家围攻晋阳,鏖战3个月,仍无法破城。于是改用长期围困的办法,决晋水灌向晋阳。围困一年多,城中变为汪洋泽国,“沉灶产蛙”,灶膛成了青蛙的家园;城内人们只好“悬釜而炊”,吊起锅子来做饭;粮食吃完,竟至“易子而食”。然而,“民无叛意”,依然协助赵襄子坚守。
晋阳城被水所困,“城不浸者三版(二尺为一版)”。智伯见赵氏指日可灭,踌躇满志,带着魏桓子、韩康子巡视水情,忘乎所以地说:“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魏、韩二人听了这话,马上联想到自家的事,魏桓子想到汾水可以灌安邑(今运城市附近,属魏),韩康子想到绛水可以灌平阳(今临汾市,属韩)。魏桓子用胳膊肘暗捅韩康子,康子踩了一下桓子的足背,二人心领神会,已包藏着反戈一击的杀机。
智伯对韩、魏二家的动静毫不在意,满以为大功垂成,韩、魏二氏不足为虑。倒是他的臣属中有个叫郄疵的人注意到一些端倪,提醒说:“韩、魏之君必反矣。”智伯不解,郄疵给他解释说,原来已经和两家约好,攻灭赵氏,三分其地。现在晋阳城马上要被攻克,两家之君不但面无喜色,反而有忧虑之态。如果他们真有这种顾虑,那是一定要反的。智伯不但不信郄疵之言,并且将他的话转告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可能也包含着试探之意。韩、魏二君当然矢口否认,还说这是谗臣替赵氏游说,离间三家的关系;真是那样的话,韩、魏两家放着就要到手的赵氏土地而不顾,却去冒风险同智氏作战,岂不是很愚蠢?智伯相信了韩、魏二君的狡辩。二君出门,郄疵进门,对智伯说,他说的那些话怎么能告诉韩、魏二君呢?智伯反问郄疵怎么会得知,郄疵说从那两个人的神态上就可以看出来。智伯始终不相信韩、魏两家会反,郄疵自己想到个脱身避祸之计,请求到齐国出使去了。
危城之中,赵襄子与张孟谈谋划,要策反韩、魏二君,张孟谈潜出城外,会见二君,说:“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智)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他的说辞一针见血,直指二君的隐忧,赵氏灭亡,紧接着就轮到韩、魏二家了。二君对这一点深有同感,只是担心事机不密,先遭智伯的毒手。张孟谈说:“谋出二君之口,人臣之耳,人莫之知也。”只要不泄漏出去,就不会出问题。于是三人约好日期,共谋智氏。
赵襄子既与韩、魏二氏联络,约好里应外合,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扭转了局势,这时智伯仍蒙在鼓里。襄子在夜里派出军卒杀死智伯守堤之吏,决开河堤,反使晋水冲向智伯军中。赵军从城中杀出,正面冲击智氏之军。智军为水所淹,已乱作一团,韩、魏二家又从两边夹击,大败智军,杀死智伯,尽灭智氏之族。智氏合族仅有一门因改为辅氏而得以保全。
前453年,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领地。赵襄子对智伯怨毒最深,还把智伯的头颅涂上油漆,做了饮器。智伯的家臣豫让发誓要为智伯报仇,多次行刺赵襄子,甚至不惜毁容易貌,变为癞痢形状,吞下火炭弄哑了嗓子,在街市上乞讨为生,寻找机会。但是,终于没有成功,遭擒而死。智伯的遗业只有这样一位著名的刺客。
前437年,晋哀公去世,其子柳继位,是为晋幽公。幽公之时,晋公室已毫无权威,幽公非但不能号令韩、赵、魏三家,反而自己得去朝见三家之君。公室只保留了绛(当为今山西侯马市之新绛)与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二邑,其余的晋国土地全被三家瓜分。
赵襄子因为取代了伯鲁的太子地位,于心不安,立伯鲁之孙赵浣为继承人。但襄子死后,其弟桓子驱逐赵浣而自立为君。桓子一年后去世,赵氏之人杀了他的儿子,迎赵浣即位,是为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是赵烈侯。
魏桓子之后由其孙魏斯继位,是为魏文侯。
韩康子之后由其子武子继位,韩武子之后由其子韩虔继位,是为韩景侯。
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晋烈公十七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与晋侯并列。单纯从合法性的角度看,这一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战国即由此起始。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记载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娃娃哇娃娃呀 2024-03-27

扩展回答

3

上海这三家寺院哪个香火旺

龙华寺、静安寺和玉佛寺哪个香火比较旺,九里亭到那里该怎么走啊?

7

西安3R3H 如何..三皇三家

三皇三家..一直没有时间去过
马上过生日啦
想去看看
大概人均消费是多少呀 2个人用餐
是个什么类型的餐厅
有什么特色食物类
请达人 分解下
谢谢
100分 送上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其他人还看了

页面运行时间: 0.117719888687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