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艺术造诣

2024-06-01 07:47:37 (31分钟前 更新) 550 8479

最新回答

书法篇: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书法流派纷呈,风格多样,书法艺术趋向成熟的时代。在他出生前四年,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首次把书刻文字称作“书法”。
这标志着作为交流工具的“写字”,与作为美学欣赏与实用相统一的“书法”,正式拉开了距离,并使后者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书法艺术。这时汉隶已成为别具风格的主导字体,同时又始创了草书、行书和楷书,使篆、隶、草、行、楷五体基本齐备,为晋、唐时代书法艺术发展的高峰奠定了基础。 诸葛亮幼年时代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至今在襄阳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他刻苦学习的故事和传说。
他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 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所著《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 “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义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 ‘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
上述记载是可信的,特别是南朝陶弘景,距诸葛亮仅二百余年时间,他的见闻和记述应是有事实依据的。 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又说:“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这说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宫内府还珍藏有诸葛亮的书法作品。 南宋陈思《书小史》记载: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极,混合阴阳’等字,殊工”。
从宋代开始,把 前人著名书迹摹刻拓印下来,以便流传,称之为“法帖”。这一则记载说明:在宋代诸葛亮的书法作品是作为有示范意义的“法帖”流行于世的。 诸葛亮在繁忙的政务和军事活动中,始终不忘书法。《常德府志》记载:“卧龙墨池在沅江县西三十里卧龙寺内。俗传汉诸葛武侯涤墨于此寺,因名。”我们知道,诸葛亮在常德一带活动的时间,是在赤壁大战之后,战事十分紧张频繁,可是他仍然不忘临池挥毫,其对书法艺术的执着爱好可见一斑。
在刘备给刘禅的临终遗诏中曾说:“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当时刘备率兵伐吴,诸葛亮以丞相监国坐镇成都,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亲自为刘禅抄写《申子》、《韩非子》等书。我们可以想象缉畅光堆叱瞪癸缺含画孔明手抄的四本书,肯定是十分精彩的书法作品,它在当时已是许多人都知 道并且想得到的艺术珍品。
对它的“未送,道亡”,连远在白帝城的刘备都知道了,而且深为惋惜,到临终时还嘱咐阿斗“可自更求闻达”。这不仅仅是要刘禅好好读书,同时也表露出刘备对诸葛亮书法艺术的珍视与热爱。 从以上点滴记述,可以看出诸葛亮在我国书法历史上的成就。遗憾的是,我们现在还无法看到其书法真迹,这只有寄希望于考古的发现了。
二、绘画篇: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张彦远还在其《论画》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绘画收藏与销售的情况。他说:“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以晋、宋画家为中古,以齐、梁、陈、后魏、后周、北齐的画家为下古,隋和唐初的画家则称之为近代。近代画家作品的价格与下古画家作品价格相近,而以上古画家作品价格为最高。
张彦远记述当时一些近代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等人绘画作品的售价:“屏风一片值金二万,坎者售一万五千,”“一扇值金一万。”并说汉魏三国(即上古)画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国有家之重宝”, “为希代之珍”。张彦远(生于公元815年)出身于宰相世家,家藏法书名画非常丰富,他自己官至大理寺卿(即中央审判机关长官),又有其阅览和调研法书名画的有利条件,所以他的《历代名画记》,向有“画史之祖”的称誉,他的记载和论述,在中国绘画史上一直是可信而难得的史论资料。我们从他的记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诸葛亮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 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 “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又记道: “永昌郡,古哀牢国……世世相继,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阴深,生民以来,未尝通中国,南中昆明祖之,故诸葛亮为其图谱也。”从以上两段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确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他的画作既取材于现实生活(如南中少数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丰富的想象(如神龙等),而且构图宏伟,场面博大。
诸葛亮还掌握了多方面的绘画技巧,他不仅能画天地、日、月,而且能画各种建筑、车马、动物和人物。能掌握如此全面的绘画技巧的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诸葛亮作画绝不是出于个人的闲情逸致,他的绘画艺术总是为他的政治和军事目的服务的。前述的两组作品,就是他团结和教化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一种有效形式和方法。 诸葛亮对工艺美术也十分喜爱,而且有很深的造诣。陈寿在《进诸葛亮集表》中说诸葛亮“工械技巧、物究其极”。袁宏《汉纪论》也说:“亮好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特别是史籍中关于诸葛亮制作木牛流马、设计八阵图的记载,更足以证明他对工艺技术有非常精深的研究,其中工艺美术的设计与制作,也是他十分重视的一个方面。
近代学者朱启钤在《丝绣笔记》中记述了下面一个故事: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南征,到达大小铜仁江交汇处。探马报告:当地正流行痘疫。诸葛亮立即派人带着大量丝绸,深入到苗族人民之中,教他们用光滑的丝织品给病人做衣服和被褥,防止痘疮破裂后再次感染,以便使病人较快地恢复健康。从此,苗族人民和蜀汉人民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感情。此后,诸葛亮便鼓励和指导苗族人民栽桑养蚕,学习缫丝织绸。他还亲自为苗族同胞设计绘制丝织图案纹样。
又据《黎乎府志》记载:古州的苗族人民,学习了蜀锦工艺以后,织成了五彩绒锦,他们把这种锦命名为“武侯锦”,以纪念诸葛亮发展蚕桑生产,推广丝织工艺和丝绸工艺美术事业的功绩。 诸葛亮治蜀后,非常重视蜀锦的生产,曾颁布教令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他还亲自植桑养蚕,在《临终遗表》中他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由于他的身体力行和大力提倡,蜀锦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据《蜀中广记》记载:当时益州生产的蜀锦,还远销吴国和魏国,连魏国宫廷里都喜欢使用蜀锦。据说魏文帝曹丕看到辉煌富丽的蜀锦,曾赞叹说: “前后每得蜀锦,殊不相愧。”
三、音乐篇:
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这方面在古籍中多有记述。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襄阳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 《中兴书目》记载:“《琴经》一卷, 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谢希夷 《琴论》也记有:“诸葛亮作《梁父吟》。”《舆地志》记载:“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从 以上记载就足以看出:诸葛亮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养和很 鬲的艺术成就。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书法篇: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书法流派纷呈,风格多样,书法艺术趋向成熟的时代。在他出生前四年,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首次把书刻文字称作“书法”。
这标志着作为交流工具的“写字”,与作为美学欣赏与实用相统一的“书法”,正式拉开了距离,并使后者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书法艺术。这时汉隶已成为别具风格的主导字体,同时又始创了草书、行书和楷书,使篆、隶、草、行、楷五体基本齐备,为晋、唐时代书法艺术发展的高峰奠定了基础。 诸葛亮幼年时代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至今在襄阳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他刻苦学习的故事和传说。
他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 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所著《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 “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义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 ‘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
上述记载是可信的,特别是南朝陶弘景,距诸葛亮仅二百余年时间,他的见闻和记述应是有事实依据的。 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又说:“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这说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宫内府还珍藏有诸葛亮的书法作品。 南宋陈思《书小史》记载: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极,混合阴阳’等字,殊工”。
从宋代开始,把 前人著名书迹摹刻拓印下来,以便流传,称之为“法帖”。这一则记载说明:在宋代诸葛亮的书法作品是作为有示范意义的“法帖”流行于世的。 诸葛亮在繁忙的政务和军事活动中,始终不忘书法。《常德府志》记载:“卧龙墨池在沅江县西三十里卧龙寺内。俗传汉诸葛武侯涤墨于此寺,因名。”我们知道,诸葛亮在常德一带活动的时间,是在赤壁大战之后,战事十分紧张频繁,可是他仍然不忘临池挥毫,其对书法艺术的执着爱好可见一斑。
在刘备给刘禅的临终遗诏中曾说:“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当时刘备率兵伐吴,诸葛亮以丞相监国坐镇成都,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亲自为刘禅抄写《申子》、《韩非子》等书。我们可以想象缉畅光堆叱瞪癸缺含画孔明手抄的四本书,肯定是十分精彩的书法作品,它在当时已是许多人都知 道并且想得到的艺术珍品。
对它的“未送,道亡”,连远在白帝城的刘备都知道了,而且深为惋惜,到临终时还嘱咐阿斗“可自更求闻达”。这不仅仅是要刘禅好好读书,同时也表露出刘备对诸葛亮书法艺术的珍视与热爱。 从以上点滴记述,可以看出诸葛亮在我国书法历史上的成就。遗憾的是,我们现在还无法看到其书法真迹,这只有寄希望于考古的发现了。
二、绘画篇: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张彦远还在其《论画》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绘画收藏与销售的情况。他说:“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以晋、宋画家为中古,以齐、梁、陈、后魏、后周、北齐的画家为下古,隋和唐初的画家则称之为近代。近代画家作品的价格与下古画家作品价格相近,而以上古画家作品价格为最高。
张彦远记述当时一些近代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等人绘画作品的售价:“屏风一片值金二万,坎者售一万五千,”“一扇值金一万。”并说汉魏三国(即上古)画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国有家之重宝”, “为希代之珍”。张彦远(生于公元815年)出身于宰相世家,家藏法书名画非常丰富,他自己官至大理寺卿(即中央审判机关长官),又有其阅览和调研法书名画的有利条件,所以他的《历代名画记》,向有“画史之祖”的称誉,他的记载和论述,在中国绘画史上一直是可信而难得的史论资料。我们从他的记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诸葛亮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 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 “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又记道: “永昌郡,古哀牢国……世世相继,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阴深,生民以来,未尝通中国,南中昆明祖之,故诸葛亮为其图谱也。”从以上两段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确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他的画作既取材于现实生活(如南中少数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丰富的想象(如神龙等),而且构图宏伟,场面博大。
诸葛亮还掌握了多方面的绘画技巧,他不仅能画天地、日、月,而且能画各种建筑、车马、动物和人物。能掌握如此全面的绘画技巧的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诸葛亮作画绝不是出于个人的闲情逸致,他的绘画艺术总是为他的政治和军事目的服务的。前述的两组作品,就是他团结和教化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一种有效形式和方法。 诸葛亮对工艺美术也十分喜爱,而且有很深的造诣。陈寿在《进诸葛亮集表》中说诸葛亮“工械技巧、物究其极”。袁宏《汉纪论》也说:“亮好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特别是史籍中关于诸葛亮制作木牛流马、设计八阵图的记载,更足以证明他对工艺技术有非常精深的研究,其中工艺美术的设计与制作,也是他十分重视的一个方面。
近代学者朱启钤在《丝绣笔记》中记述了下面一个故事: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南征,到达大小铜仁江交汇处。探马报告:当地正流行痘疫。诸葛亮立即派人带着大量丝绸,深入到苗族人民之中,教他们用光滑的丝织品给病人做衣服和被褥,防止痘疮破裂后再次感染,以便使病人较快地恢复健康。从此,苗族人民和蜀汉人民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感情。此后,诸葛亮便鼓励和指导苗族人民栽桑养蚕,学习缫丝织绸。他还亲自为苗族同胞设计绘制丝织图案纹样。
又据《黎乎府志》记载:古州的苗族人民,学习了蜀锦工艺以后,织成了五彩绒锦,他们把这种锦命名为“武侯锦”,以纪念诸葛亮发展蚕桑生产,推广丝织工艺和丝绸工艺美术事业的功绩。 诸葛亮治蜀后,非常重视蜀锦的生产,曾颁布教令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他还亲自植桑养蚕,在《临终遗表》中他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由于他的身体力行和大力提倡,蜀锦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据《蜀中广记》记载:当时益州生产的蜀锦,还远销吴国和魏国,连魏国宫廷里都喜欢使用蜀锦。据说魏文帝曹丕看到辉煌富丽的蜀锦,曾赞叹说: “前后每得蜀锦,殊不相愧。”
三、音乐篇:
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这方面在古籍中多有记述。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襄阳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 《中兴书目》记载:“《琴经》一卷, 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谢希夷 《琴论》也记有:“诸葛亮作《梁父吟》。”《舆地志》记载:“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从 以上记载就足以看出:诸葛亮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养和很 鬲的艺术成就。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donkeybenben 2024-06-01
书法篇: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书法流派纷呈,风格多样,书法艺术趋向成熟的时代。在他出生前四年,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首次把书刻文字称作“书法”。
这标志着作为交流工具的“写字”,与作为美学欣赏与实用相统一的“书法”,正式拉开了距离,并使后者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书法艺术。这时汉隶已成为别具风格的主导字体,同时又始创了草书、行书和楷书,使篆、隶、草、行、楷五体基本齐备,为晋、唐时代书法艺术发展的高峰奠定了基础。 诸葛亮幼年时代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至今在襄阳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他刻苦学习的故事和传说。
他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 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所著《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 “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义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 ‘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
上述记载是可信的,特别是南朝陶弘景,距诸葛亮仅二百余年时间,他的见闻和记述应是有事实依据的。 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又说:“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这说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宫内府还珍藏有诸葛亮的书法作品。 南宋陈思《书小史》记载: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极,混合阴阳’等字,殊工”。
从宋代开始,把 前人著名书迹摹刻拓印下来,以便流传,称之为“法帖”。这一则记载说明:在宋代诸葛亮的书法作品是作为有示范意义的“法帖”流行于世的。 诸葛亮在繁忙的政务和军事活动中,始终不忘书法。《常德府志》记载:“卧龙墨池在沅江县西三十里卧龙寺内。俗传汉诸葛武侯涤墨于此寺,因名。”我们知道,诸葛亮在常德一带活动的时间,是在赤壁大战之后,战事十分紧张频繁,可是他仍然不忘临池挥毫,其对书法艺术的执着爱好可见一斑。
在刘备给刘禅的临终遗诏中曾说:“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当时刘备率兵伐吴,诸葛亮以丞相监国坐镇成都,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亲自为刘禅抄写《申子》、《韩非子》等书。我们可以想象孔明手抄的四本书,肯定是十分精彩的书法作品,它在当时已是许多人都知 道并且想得到的艺术珍品。 缉畅光堆叱瞪癸缺含画
对它的“未送,道亡”,连远在白帝城的刘备都知道了,而且深为惋惜,到临终时还嘱咐阿斗“可自更求闻达”。这不仅仅是要刘禅好好读书,同时也表露出刘备对诸葛亮书法艺术的珍视与热爱。 从以上点滴记述,可以看出诸葛亮在我国书法历史上的成就。遗憾的是,我们现在还无法看到其书法真迹,这只有寄希望于考古的发现了。
书法篇: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书法流派纷呈,风格多样,书法艺术趋向成熟的时代。在他出生前四年,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首次把书刻文字称作“书法”。
这标志着作为交流工具的“写字”,与作为美学欣赏与实用相统一的“书法”,正式拉开了距离,并使后者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书法艺术。这时汉隶已成为别具风格的主导字体,同时又始创了草书、行书和楷书,使篆、隶、草、行、楷五体基本齐备,为晋、唐时代书法艺术发展的高峰奠定了基础。 诸葛亮幼年时代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至今在襄阳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他刻苦学习的故事和传说。
他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 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所著《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 “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义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 ‘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
上述记载是可信的,特别是南朝陶弘景,距诸葛亮仅二百余年时间,他的见闻和记述应是有事实依据的。 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又说:“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这说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宫内府还珍藏有诸葛亮的书法作品。 南宋陈思《书小史》记载: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极,混合阴阳’等字,殊工”。
从宋代开始,把 前人著名书迹摹刻拓印下来,以便流传,称之为“法帖”。这一则记载说明:在宋代诸葛亮的书法作品是作为有示范意义的“法帖”流行于世的。 诸葛亮在繁忙的政务和军事活动中,始终不忘书法。《常德府志》记载:“卧龙墨池在沅江县西三十里卧龙寺内。俗传汉诸葛武侯涤墨于此寺,因名。”我们知道,诸葛亮在常德一带活动的时间,是在赤壁大战之后,战事十分紧张频繁,可是他仍然不忘临池挥毫,其对书法艺术的执着爱好可见一斑。
在刘备给刘禅的临终遗诏中曾说:“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当时刘备率兵伐吴,诸葛亮以丞相监国坐镇成都,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亲自为刘禅抄写《申子》、《韩非子》等书。我们可以想象孔明手抄的四本书,肯定是十分精彩的书法作品,它在当时已是许多人都知 道并且想得到的艺术珍品。 缉畅光堆叱瞪癸缺含画
对它的“未送,道亡”,连远在白帝城的刘备都知道了,而且深为惋惜,到临终时还嘱咐阿斗“可自更求闻达”。这不仅仅是要刘禅好好读书,同时也表露出刘备对诸葛亮书法艺术的珍视与热爱。 从以上点滴记述,可以看出诸葛亮在我国书法历史上的成就。遗憾的是,我们现在还无法看到其书法真迹,这只有寄希望于考古的发现了。
狂狼行天下 2024-05-24

扩展回答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其他人还看了

页面运行时间: 0.188991069793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