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唐为什么弃咸阳而取长安 洛阳为都 之后各朝又定都南京和北京有事为什么

2024-06-04 02:38:01 (30分钟前 更新) 90 2179

最新回答


取洛阳或南京为都。”,其以下兵于诸侯,咸阳,持戟百万、长安均在关中腹地。,也证明了天子的胆略,但齐人刘敬和留侯张良均劝高祖入都关中据《史记》高祖本记讲,高祖平定天下后,秦。,可以说更多的是从便于控制和益于发展考虑,因咸阳宫已毁,形胜之国,都洛阳,中原又是富庶的粮仓,对长城以外的势力是一种震慑,秦得百二焉,高祖入关中建都。
取北京为都,因此关中无论咸阳还是长安。。,关中形势有如田肯因说高祖曰“,欲长期定都于此,因此有逐鹿中原之说,因此。
取关中为都。地势便利,另辟地即今长安建长乐和未央宫,则更多的是从边境的安定处着想,悬隔千里。,秦宫即咸阳被项羽烧毁。:得中原者得天下,熟话说。随着文明的进步,都是建都的良好所在,可以说更多的是从安全的考虑,带河山之险,对边关的防御和出击则有强力的依靠和快速的反应等作用,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不惧来犯

取洛阳或南京为都。”,其以下兵于诸侯,咸阳,持戟百万、长安均在关中腹地。,也证明了天子的胆略,但齐人刘敬和留侯张良均劝高祖入都关中据《史记》高祖本记讲,高祖平定天下后,秦。,可以说更多的是从便于控制和益于发展考虑,因咸阳宫已毁,形胜之国,都洛阳,中原又是富庶的粮仓,对长城以外的势力是一种震慑,秦得百二焉,高祖入关中建都。
取北京为都,因此关中无论咸阳还是长安。。,关中形势有如田肯因说高祖曰“,欲长期定都于此,因此有逐鹿中原之说,因此。
取关中为都。地势便利,另辟地即今长安建长乐和未央宫,则更多的是从边境的安定处着想,悬隔千里。,秦宫即咸阳被项羽烧毁。:得中原者得天下,熟话说。随着文明的进步,都是建都的良好所在,可以说更多的是从安全的考虑,带河山之险,对边关的防御和出击则有强力的依靠和快速的反应等作用,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不惧来犯
小琪1128 2024-06-04
西安是双子城;3,而秦有暴虐之名,名声不好:1,于是他选择定都于此;
北京则是朱棣的封地所在,洛阳是四战之地,洛阳的地位都很重要,没有长安的地利,咸阳水咸,咸阳是秦都西汉之所以弃咸阳而都长安原因在于;2,咸阳在秦末大起义中被破坏严重,汉唐时代。
没有都洛阳在于听了刘敬的建议,更是“天子守国门”的责任所在,地位逐步提高,但洛阳,在唐宋全国经济中心南移后,后来朱元璋定都于此,东汉更是定都洛阳。
南京是江南的中心,不适于大量人口居住
西安是双子城;3,而秦有暴虐之名,名声不好:1,于是他选择定都于此;
北京则是朱棣的封地所在,洛阳是四战之地,洛阳的地位都很重要,没有长安的地利,咸阳水咸,咸阳是秦都西汉之所以弃咸阳而都长安原因在于;2,咸阳在秦末大起义中被破坏严重,汉唐时代。
没有都洛阳在于听了刘敬的建议,更是“天子守国门”的责任所在,地位逐步提高,但洛阳,在唐宋全国经济中心南移后,后来朱元璋定都于此,东汉更是定都洛阳。
南京是江南的中心,不适于大量人口居住
CYGUANGZHOU 2024-05-24
咸阳是古代秦国的都城,项羽火烧阿房宫之后,咸阳毁于一旦,汉高祖刘邦选择都城时咸阳已经不复往日繁华,而且刘邦龙兴之地不在关中,遂不定都于此。
至于后来朝代都城的选择参照的因素很多,下面摘录了一段文字,你可以看一下,很全面(支持版权 摘抄标注)
以下为摘录的资料:
中国历史朝代众多。监督地点也各不相同,中国历史上有著名的七大古都:洛阳、安阳、开封、北京、南京、杭州、西安。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诸王朝定都地点呢?
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行政中心,有的还是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由此可见,都城的选址是十分重要的。那么,选择都城的原因更加值得我们去探讨。
首先,不得不考虑的第一要素:地理位置。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可谓是山川险要、位置特殊、易守难攻。这些因素往往作为都城选址的重要条件。比如洛阳:地处中原地带,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关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汉中、由宛叶之洪”河山拱戴,形式甲于天下,自古兵家之地。是历代王朝都城理想场所。从第一个夏王朝开始,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王朝均建都于此。另外,北魏前期的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离北部柔然很近,有利于抵抗。北魏崔浩讲:“今居北方,假令山东有变,轻骑南出,辉威桑梓之中,谁知多少?”百姓见之,望中震服。此是国家威制诸夏之长策也。[1]其中,不得忽视的是:气候因素,气候的优劣决定了人们所居住的环境,环境的好坏影响人们的生活。北魏孝文帝亲征后,将都城从气候恶劣、风沙不断、土地贫瘠的平城迁到了洛阳。洛阳地理条件优越,位于暖温带南端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着也是众多王朝定都洛阳的原因之一。
第二,政治因素。里斯上有多次大一统的局面的出现,此时地域空前辽阔。原都城太偏远,需要重新选择一个位于地理位置中心的地方作为都城,便于对全国范围内地区的统治。如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大元”后,将都城从原来的中都迁到了燕京旧地东北修建新城为“大都”[2]。大都位于辽阔的大元帝国的中部,有利于对各地区的控制。
第三,人口迁徙、经济中心的南迁。随着不停的战乱,人口大量南迁,经济中心不断南移,南方的经济不断发展。北宋中期,商业不断发展,以致城市的繁荣和市镇的兴起。北宋规定每个市场年课在千贯以下的,“通计场务该得税钱总数,稗商先出钱与官买之”[3]。可见,北宋时南方的发达。北宋灭亡,赵构建立南宋政权,选都临安(今江苏南京)的原因之一是当时临安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第四,朝廷灭亡,被迫迁徙。西周、西晋、北宋的灭亡,都城被异族占领。皇室宗亲威保国家,只好另谋发展,另外选择福地建都。如:周平王在西周灭亡后迁都洛阳,建立东周;宋高宗赵构在北宋灭亡后,南迁,定都临安。
第五,帝王发家之地。(一)后朝的建立者威前朝的地方官员,推翻前朝的统治,建立新王朝,遂以自己的前任职之地或发兵之地威都城。如北宋建立者赵匡胤曾任归德节度使,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他在陈桥驿(今河南开封东北40公里)为士兵黄袍加身,发动兵变,逼迫恭帝退位,建立宋朝。为了纪念发兵之地陈桥驿,遂建都与东京(开封)。(二)诸王夺取政权后定都原封地。各王朝中,封王夺取政权后,迁都分封地。在封地3里,诸王控制着整个王国的,集政治、军事诸多权力于一身,拥护力量较多。为了避免反抗,稳固政权,遂迁都分封地。如明成祖朱棣,前为燕王,封于北京。他在“靖难之役”后夺取王位,为了保障政治稳固、国家安定,因此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
第六,仿效前朝。多数王朝在建国后,仿效前朝而定都。前朝经过几十、几百年的统治,都城必定是全国的行政中心,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政治稳定、军事过硬、保障有力、交通方便的兴盛繁荣之地。因此,新王朝建立后,效仿前王朝,仍然定都于前王朝都城,以此带动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固、社会繁荣昌盛。
第七,军事需要。抵抗外敌入侵:处于分类时期,面对各方外敌虎视眈眈,若都城里边境太远,不利于对外敌的抵御和进攻;若太近,都城由容易被外敌所侵扰。而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都城距离边境太远,不利于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太近,也容易引起少数民族地区的反抗,国家内部不稳定。例如:(一)明成祖朱棣将都城迁到北京的原因之一就是以便于抵抗和进攻北方的鞑靼和瓦剌,还有加强对东北地区女真的控制。[4](二)又如:北魏早期的都城在平城,是因为平城里北部前线很近,朝廷指挥便利,有利于抗击柔然人的骚扰。
第八,沿用前朝旧都。历史上许多通过政变代替前朝统治的王朝,一般都是通过直接以前朝的旧都为新的都城。例如隋朝的建立者杨坚,它废除北周静帝宇文阐后,直接以北周的都城长安为都城。
综上所诉,我所探究的中国古代王朝的定都原因。总共有8点,当然,原因是远远不止8点的。还有很多原因没有被发现,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究与考证。
历史上的定都原因当然是当事者最为清楚,借鉴历史上的优点,我们应该可以对今天我们为什么定都北京做一个初步的认识:1.北京市七大古都之一,历史悠久。2.离我们较近的元朝、明朝、清朝均建都于此。3.旧都古迹于此,文化气息繁荣。4:海、陆、空交通极为方便。还有很多很多的原因等待我们去考证。
学以致用,我们应该多去关注这些应该被关注但却被人们所忽视的东西,因为它们是历史素遗留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借鉴。
咸阳是古代秦国的都城,项羽火烧阿房宫之后,咸阳毁于一旦,汉高祖刘邦选择都城时咸阳已经不复往日繁华,而且刘邦龙兴之地不在关中,遂不定都于此。
至于后来朝代都城的选择参照的因素很多,下面摘录了一段文字,你可以看一下,很全面(支持版权 摘抄标注)
以下为摘录的资料:
中国历史朝代众多。监督地点也各不相同,中国历史上有著名的七大古都:洛阳、安阳、开封、北京、南京、杭州、西安。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诸王朝定都地点呢?
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行政中心,有的还是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由此可见,都城的选址是十分重要的。那么,选择都城的原因更加值得我们去探讨。
首先,不得不考虑的第一要素:地理位置。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可谓是山川险要、位置特殊、易守难攻。这些因素往往作为都城选址的重要条件。比如洛阳:地处中原地带,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关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汉中、由宛叶之洪”河山拱戴,形式甲于天下,自古兵家之地。是历代王朝都城理想场所。从第一个夏王朝开始,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王朝均建都于此。另外,北魏前期的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离北部柔然很近,有利于抵抗。北魏崔浩讲:“今居北方,假令山东有变,轻骑南出,辉威桑梓之中,谁知多少?”百姓见之,望中震服。此是国家威制诸夏之长策也。[1]其中,不得忽视的是:气候因素,气候的优劣决定了人们所居住的环境,环境的好坏影响人们的生活。北魏孝文帝亲征后,将都城从气候恶劣、风沙不断、土地贫瘠的平城迁到了洛阳。洛阳地理条件优越,位于暖温带南端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着也是众多王朝定都洛阳的原因之一。
第二,政治因素。里斯上有多次大一统的局面的出现,此时地域空前辽阔。原都城太偏远,需要重新选择一个位于地理位置中心的地方作为都城,便于对全国范围内地区的统治。如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大元”后,将都城从原来的中都迁到了燕京旧地东北修建新城为“大都”[2]。大都位于辽阔的大元帝国的中部,有利于对各地区的控制。
第三,人口迁徙、经济中心的南迁。随着不停的战乱,人口大量南迁,经济中心不断南移,南方的经济不断发展。北宋中期,商业不断发展,以致城市的繁荣和市镇的兴起。北宋规定每个市场年课在千贯以下的,“通计场务该得税钱总数,稗商先出钱与官买之”[3]。可见,北宋时南方的发达。北宋灭亡,赵构建立南宋政权,选都临安(今江苏南京)的原因之一是当时临安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第四,朝廷灭亡,被迫迁徙。西周、西晋、北宋的灭亡,都城被异族占领。皇室宗亲威保国家,只好另谋发展,另外选择福地建都。如:周平王在西周灭亡后迁都洛阳,建立东周;宋高宗赵构在北宋灭亡后,南迁,定都临安。
第五,帝王发家之地。(一)后朝的建立者威前朝的地方官员,推翻前朝的统治,建立新王朝,遂以自己的前任职之地或发兵之地威都城。如北宋建立者赵匡胤曾任归德节度使,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他在陈桥驿(今河南开封东北40公里)为士兵黄袍加身,发动兵变,逼迫恭帝退位,建立宋朝。为了纪念发兵之地陈桥驿,遂建都与东京(开封)。(二)诸王夺取政权后定都原封地。各王朝中,封王夺取政权后,迁都分封地。在封地3里,诸王控制着整个王国的,集政治、军事诸多权力于一身,拥护力量较多。为了避免反抗,稳固政权,遂迁都分封地。如明成祖朱棣,前为燕王,封于北京。他在“靖难之役”后夺取王位,为了保障政治稳固、国家安定,因此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
第六,仿效前朝。多数王朝在建国后,仿效前朝而定都。前朝经过几十、几百年的统治,都城必定是全国的行政中心,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政治稳定、军事过硬、保障有力、交通方便的兴盛繁荣之地。因此,新王朝建立后,效仿前王朝,仍然定都于前王朝都城,以此带动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固、社会繁荣昌盛。
第七,军事需要。抵抗外敌入侵:处于分类时期,面对各方外敌虎视眈眈,若都城里边境太远,不利于对外敌的抵御和进攻;若太近,都城由容易被外敌所侵扰。而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都城距离边境太远,不利于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太近,也容易引起少数民族地区的反抗,国家内部不稳定。例如:(一)明成祖朱棣将都城迁到北京的原因之一就是以便于抵抗和进攻北方的鞑靼和瓦剌,还有加强对东北地区女真的控制。[4](二)又如:北魏早期的都城在平城,是因为平城里北部前线很近,朝廷指挥便利,有利于抗击柔然人的骚扰。
第八,沿用前朝旧都。历史上许多通过政变代替前朝统治的王朝,一般都是通过直接以前朝的旧都为新的都城。例如隋朝的建立者杨坚,它废除北周静帝宇文阐后,直接以北周的都城长安为都城。
综上所诉,我所探究的中国古代王朝的定都原因。总共有8点,当然,原因是远远不止8点的。还有很多原因没有被发现,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究与考证。
历史上的定都原因当然是当事者最为清楚,借鉴历史上的优点,我们应该可以对今天我们为什么定都北京做一个初步的认识:1.北京市七大古都之一,历史悠久。2.离我们较近的元朝、明朝、清朝均建都于此。3.旧都古迹于此,文化气息繁荣。4:海、陆、空交通极为方便。还有很多很多的原因等待我们去考证。
学以致用,我们应该多去关注这些应该被关注但却被人们所忽视的东西,因为它们是历史素遗留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借鉴。
激动的小胖 2024-05-21
楼主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古今有异。汉朝为什么不要咸阳而取长安,首先,楼主知道项羽攻破咸阳后,火烧咸阳城,汉高祖(刘邦)时恢复取名新城,而那个时候,所谓长安是长安县,为秦都咸阳的一个乡聚,是秦始皇的兄弟长安君的封地,因此被称为“长安”。后来刘邦开始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高祖七年(前200年)建造了未央宫后从栎阳迁都至此,命名为长安城。汉武帝设京兆尹治理长安,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所以司马迁就说长安是原来的咸阳。从这个意义上说,汉代并没有弃咸阳而取长安,而是在原来咸阳的基础上修缮扩建成长安的。
刘邦也曾就建都一事问过手下,因为他也曾属意洛阳,但是他的下属一个叫娄敬的人和张良都建议他建都关中。后来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长安所在的关中,大量的物资需要从外地运进来,为了减少人民物资运输之劳,所以没有建都长安,而是建都洛阳,因为洛阳位于天下之中,地理位置好,有利于物资的运输,而且社会生产没有受到特别破坏。
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和汉朝是不同的,隋唐时期的长安城,是隋文帝在原长安城的位置东南的一块位置建立的新都,名叫大兴城,后来李渊称帝建唐,改大兴城为长安,后几经扩建,周长达到35.56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是现在西安城墙内面积的9.7倍,汉长安城的2.4倍,北魏洛阳城的1.2倍,隋唐洛阳城的1.8倍,元大都的1.7倍,明南京城的1.9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达的6.2倍,古代罗马城的7倍。至盛唐,长安为当时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
洛阳作为真正的都城的时间并不长,大部分朝代都将其作为陪都,并不是政治中心,因为洛阳附近以平原居多,没有天险可依靠,一马平川,不像关中有山河之险,但是它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地理位置居于天下之中,所以长时间作为陪都或经济中心存在。
南京作为首都的历史为三国时期的孙吴政权,以及西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合成六朝,这就是南京六朝古都的来历。后来朱元璋在应天,也就是南京称帝,将其作为都城。但据说朱元璋真正愿意建都的地方也是古长安,曾经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但是第二年这位短命太子就死了,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加上年龄增加,所以迁都的事情也就搁置了。可以说,南京作为首都,特别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大都偏于西南,而南京作为战国时期就修建的古城(号称具有“楚秦王气”),也就成为了首选,但是他的地势并不险要,而南方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中也以经济发达为主,无法像中原那样可以控四海而拒北胡。
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无法与前面几位相比。史载最早定都北京的为周朝的召公,封燕国。后来,直到女真建立金朝,才定北京为中都。元朝时,开始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改名大都。后来燕王朱棣夺取建文帝皇位成功,因为他的封地在北平,也就是原来的元大都,而且明成祖朱棣为了便于加强北方边防,保卫北方安全,将都城迁至北京,是为天子守国门(纵观大明一朝,除了南明小朝廷,几乎每个明朝皇帝都坚守这个信条,包括吊死煤山的崇祯皇帝。)。
各个朝代定都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大多也是由于其国家的地理位置,是否是大一统王朝,该地的地势是否险要决定的。
楼主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古今有异。汉朝为什么不要咸阳而取长安,首先,楼主知道项羽攻破咸阳后,火烧咸阳城,汉高祖(刘邦)时恢复取名新城,而那个时候,所谓长安是长安县,为秦都咸阳的一个乡聚,是秦始皇的兄弟长安君的封地,因此被称为“长安”。后来刘邦开始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高祖七年(前200年)建造了未央宫后从栎阳迁都至此,命名为长安城。汉武帝设京兆尹治理长安,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所以司马迁就说长安是原来的咸阳。从这个意义上说,汉代并没有弃咸阳而取长安,而是在原来咸阳的基础上修缮扩建成长安的。
刘邦也曾就建都一事问过手下,因为他也曾属意洛阳,但是他的下属一个叫娄敬的人和张良都建议他建都关中。后来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长安所在的关中,大量的物资需要从外地运进来,为了减少人民物资运输之劳,所以没有建都长安,而是建都洛阳,因为洛阳位于天下之中,地理位置好,有利于物资的运输,而且社会生产没有受到特别破坏。
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和汉朝是不同的,隋唐时期的长安城,是隋文帝在原长安城的位置东南的一块位置建立的新都,名叫大兴城,后来李渊称帝建唐,改大兴城为长安,后几经扩建,周长达到35.56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是现在西安城墙内面积的9.7倍,汉长安城的2.4倍,北魏洛阳城的1.2倍,隋唐洛阳城的1.8倍,元大都的1.7倍,明南京城的1.9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达的6.2倍,古代罗马城的7倍。至盛唐,长安为当时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
洛阳作为真正的都城的时间并不长,大部分朝代都将其作为陪都,并不是政治中心,因为洛阳附近以平原居多,没有天险可依靠,一马平川,不像关中有山河之险,但是它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地理位置居于天下之中,所以长时间作为陪都或经济中心存在。
南京作为首都的历史为三国时期的孙吴政权,以及西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合成六朝,这就是南京六朝古都的来历。后来朱元璋在应天,也就是南京称帝,将其作为都城。但据说朱元璋真正愿意建都的地方也是古长安,曾经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但是第二年这位短命太子就死了,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加上年龄增加,所以迁都的事情也就搁置了。可以说,南京作为首都,特别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大都偏于西南,而南京作为战国时期就修建的古城(号称具有“楚秦王气”),也就成为了首选,但是他的地势并不险要,而南方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中也以经济发达为主,无法像中原那样可以控四海而拒北胡。
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无法与前面几位相比。史载最早定都北京的为周朝的召公,封燕国。后来,直到女真建立金朝,才定北京为中都。元朝时,开始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改名大都。后来燕王朱棣夺取建文帝皇位成功,因为他的封地在北平,也就是原来的元大都,而且明成祖朱棣为了便于加强北方边防,保卫北方安全,将都城迁至北京,是为天子守国门(纵观大明一朝,除了南明小朝廷,几乎每个明朝皇帝都坚守这个信条,包括吊死煤山的崇祯皇帝。)。
各个朝代定都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大多也是由于其国家的地理位置,是否是大一统王朝,该地的地势是否险要决定的。
守護天使109 2024-05-19
如上、 、
如上、 、
小梅0429 2024-05-14

扩展回答

5

为什么古代皇帝都喜欢在西安(长安)建都

不吃大米,陕西人现在主食是什么,但以现在的拍的电视来看,难道以前的皇帝们只吃面食,生活物资丰富?
还有,天天也太阳高照,住的是窑洞?难道仅仅是为了方便在平原战斗方便调动人马?还是大米等等?总之远远没有江南或西南各省居住环境好,是灰面,灰尘满天,又不能种大米,为何就老喜欢建都长安这呢?难道大米没有面食好吃为什么古代皇帝都喜欢在西安(长安)建都? 我没有到过陕西,陕西全都是沙漠

7

古代城市(长安)

长安是什么朝代的、古代长安有什么城市、知道的请告诉我谢谢。
问题补充:问题二:我问的是长安是什么朝代的问题一:古代长安的朝代有什么城市 先回答问题一是什么朝代

9

古代长安管辖范围

RT
有人说比今天西安市大的多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其他人还看了

页面运行时间: 0.1438300609588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