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装的电路一般都是怎么分组的

2024-05-15 07:26:56 (27分钟前 更新) 197 7926

最新回答

般照明一个回路,(如果房间多插座多就两个回路),空调插座单独回路,4mm2,bv2,4mm2,4mm2,如果两卫.5mm2线,卫生间一个回路,则厨房一个回路。客厅柜机一个回路,普通插座一个回路,4mm2。6mm2,厨卫间一般一个回路
般照明一个回路,(如果房间多插座多就两个回路),空调插座单独回路,4mm2,bv2,4mm2,4mm2,如果两卫.5mm2线,卫生间一个回路,则厨房一个回路。客厅柜机一个回路,普通插座一个回路,4mm2。6mm2,厨卫间一般一个回路
cindy5056315 2024-05-15
6mm²(平方毫米)的铜线能负载的最大功率是多少?4(平方毫米)和2.5mm²(平方毫米)呢?一般按6A/mm²计算
6mm²×6A/mm²=36A×220V=7920W
4mm²×6A/mm²=24×220=5280W
2.5mm²×6A/mm²=15×220=3300W
空调最大功率4.8KW,最大输入电流11A,大约需要几平方的铜线或铝线?
选线口诀(电流和截面)是:
10下五,100上二;
25、35,四三界;
70,95,两倍半;
穿管温度八、九折;
裸线加一倍;
铜线升级算。
常用导线规格(mm²):1、1.5、2.5、4、6、10、16、25、35、50、70、95、120、150、185、240。
不常用导线规格:0.5、0.75、300、400、500mm²。
2.5mm²的铜线=4mm²的铝线;5×4=20A再加上穿管:20×0.8=16A的电流
也就是说选2.5mm²的铜线或4mm²的铝线,它们再穿管的境况下可带的16A的电流。用5000w的电器该用几mm²电线国标gb4706。1-1992/1998规定的电线负载电流值(部分)
铜芯电线:铜芯线截面积允许长期电流
2.5mm²(16A~25A)
4mm²(25A~32A)
6mm²(32A~40A)
铝芯电线:铝芯线截面积允许长期电流
2.5mm²(13A~20A)
4mm²(20A~25A)
6mm²(25A~32A)
举例说明:
1、每台计算机耗电约为200~300w(约1~1.5A),那么10台计算机就需要一条2.5mm²的铜芯电线供电,否则可能发生火灾。
2、大3匹空调耗电约为3000w(约14A),那么1台空调就需要单独的一条2.5mm²的铜芯电线供电。
3、现在的住房进线一般是4mm²的铜线,因此,同时开启的家用电器不得超过25A(即5500瓦),有人将房屋内的电线更换成6mm²的铜线是没有用处的,因为进入电表的电线是4mm²的。
4、早期的住房(15年前)进线一般是2.5mm²的铝线,因此,同时开启的家用电器不得超过13A(即2800瓦)。
5、耗电量比较大的家用电器是:空调5A(1.2匹),电热水器10A,微波炉4A,电饭煲4A,洗碗机8A,带烘干功能的洗衣机10A,电开水器4a在电源引起的火灾中,有90%是由于接头发圞热造成的,因此所有的接头均要焊接,不能焊接的接圞触器件5~10年必须更换(比如插座、空气开关等国标允许的长期电流)。
4mm² 25-32A
6mm² 32-40A
其实这些都是理论安全数值,极限数值还要大于这些的,2.5mm²的铜线允许使用的最大功率是:5500w。4mm²的8000w,6mm²的9000w没问题的。
请问:知道家电的用电功率怎么求用多粗的电线?
家庭电线规格的选用,应根据家用电器的总功率来计算,然后根据不同规格电线的最大载流能力来选取合适的电线电缆。
所需载流能力计算应根据下列公式:其中:
Imax=w/u×k
Imax—为线路需要的最大电流容量,单位A
W—家用电能总功率,单位W
U—家用额定电压,单位V
k—过电压的安全系数,数值一般取1.2~1.3
其实很简单,以前学过的功率等于电压乘以电流,算出电流来,为了保证安全再给个余量而已,算出来后,再算需要电线截面积了。
对于铜线来说,现在装修都用铜线了,铝线淘汰了就不说了,电流等于8×(S的0.625次方)S为电线的截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就可以求出来截面积了,国圞家标准也有规定,多大的截面过电流多少,下面列举一点常用BV、BVV、BVVB型电线在空气中的最大载流量:
根据上面载流能力公式计算出家庭用电的最大需求电流量,然后根据表里不同截面的电线所能承受的最大载流能力来选取恰当的电线。
如家用总功率为5000W,额定电压为220V,根据上式计算得电流值为27.24~29.51A,经与上表核对,选用2.5mm²的铜线较为合适。
水路只要分冷热两路即可。
6mm²(平方毫米)的铜线能负载的最大功率是多少?4(平方毫米)和2.5mm²(平方毫米)呢?一般按6A/mm²计算
6mm²×6A/mm²=36A×220V=7920W
4mm²×6A/mm²=24×220=5280W
2.5mm²×6A/mm²=15×220=3300W
空调最大功率4.8KW,最大输入电流11A,大约需要几平方的铜线或铝线?
选线口诀(电流和截面)是:
10下五,100上二;
25、35,四三界;
70,95,两倍半;
穿管温度八、九折;
裸线加一倍;
铜线升级算。
常用导线规格(mm²):1、1.5、2.5、4、6、10、16、25、35、50、70、95、120、150、185、240。
不常用导线规格:0.5、0.75、300、400、500mm²。
2.5mm²的铜线=4mm²的铝线;5×4=20A再加上穿管:20×0.8=16A的电流
也就是说选2.5mm²的铜线或4mm²的铝线,它们再穿管的境况下可带的16A的电流。用5000w的电器该用几mm²电线国标gb4706。1-1992/1998规定的电线负载电流值(部分)
铜芯电线:铜芯线截面积允许长期电流
2.5mm²(16A~25A)
4mm²(25A~32A)
6mm²(32A~40A)
铝芯电线:铝芯线截面积允许长期电流
2.5mm²(13A~20A)
4mm²(20A~25A)
6mm²(25A~32A)
举例说明:
1、每台计算机耗电约为200~300w(约1~1.5A),那么10台计算机就需要一条2.5mm²的铜芯电线供电,否则可能发生火灾。
2、大3匹空调耗电约为3000w(约14A),那么1台空调就需要单独的一条2.5mm²的铜芯电线供电。
3、现在的住房进线一般是4mm²的铜线,因此,同时开启的家用电器不得超过25A(即5500瓦),有人将房屋内的电线更换成6mm²的铜线是没有用处的,因为进入电表的电线是4mm²的。
4、早期的住房(15年前)进线一般是2.5mm²的铝线,因此,同时开启的家用电器不得超过13A(即2800瓦)。
5、耗电量比较大的家用电器是:空调5A(1.2匹),电热水器10A,微波炉4A,电饭煲4A,洗碗机8A,带烘干功能的洗衣机10A,电开水器4a在电源引起的火灾中,有90%是由于接头发圞热造成的,因此所有的接头均要焊接,不能焊接的接圞触器件5~10年必须更换(比如插座、空气开关等国标允许的长期电流)。
4mm² 25-32A
6mm² 32-40A
其实这些都是理论安全数值,极限数值还要大于这些的,2.5mm²的铜线允许使用的最大功率是:5500w。4mm²的8000w,6mm²的9000w没问题的。
请问:知道家电的用电功率怎么求用多粗的电线?
家庭电线规格的选用,应根据家用电器的总功率来计算,然后根据不同规格电线的最大载流能力来选取合适的电线电缆。
所需载流能力计算应根据下列公式:其中:
Imax=w/u×k
Imax—为线路需要的最大电流容量,单位A
W—家用电能总功率,单位W
U—家用额定电压,单位V
k—过电压的安全系数,数值一般取1.2~1.3
其实很简单,以前学过的功率等于电压乘以电流,算出电流来,为了保证安全再给个余量而已,算出来后,再算需要电线截面积了。
对于铜线来说,现在装修都用铜线了,铝线淘汰了就不说了,电流等于8×(S的0.625次方)S为电线的截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就可以求出来截面积了,国圞家标准也有规定,多大的截面过电流多少,下面列举一点常用BV、BVV、BVVB型电线在空气中的最大载流量:
根据上面载流能力公式计算出家庭用电的最大需求电流量,然后根据表里不同截面的电线所能承受的最大载流能力来选取恰当的电线。
如家用总功率为5000W,额定电压为220V,根据上式计算得电流值为27.24~29.51A,经与上表核对,选用2.5mm²的铜线较为合适。
水路只要分冷热两路即可。
聪明糊涂心yy 2024-05-05
分插座。照明,空调,厨房,卫生间。。。各有一控制开关!
分插座。照明,空调,厨房,卫生间。。。各有一控制开关!
爷很忙2 2024-04-22
厨卫,照明,插座,空调
厨卫,照明,插座,空调
喊我11就很好 2024-04-14
分组?什么意思,说清楚一些
分组?什么意思,说清楚一些
小吃客C 2024-04-05

扩展回答

4

家装水电不是一般都是单相的吗

既然是单相的 不是应该只有一根火线吗 那么既然如此 为什么绕来绕去 接开关板的时候会出现多根火线的情况

5

家装水电放线方面一般都是怎样的

我猜测应该是每一个房间做一路到总箱 进户线通过总断路器依次经过每个断路器 断路器的另一端接每一路的火线 至于开关板的话呢 除了双控还有什么吗 虽然双控看似简单 但做起来应该很复杂 具体需要怎么做 另外以上所言 如需订正 定当洗尔恭听

9

家居电路分组怎么分

我是新手,教教我对以后的户型才去处理;请详细解说两室两厅的电路分组怎样分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其他人还看了

页面运行时间: 0.320301055908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