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了解闽南红砖建筑的建筑构造

2024-06-24 19:11:08 (25分钟前 更新) 528 4429

最新回答

具有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常常是人们了解一个地方的开始,而衣食住行也往往是民俗文化中最基本的内容。初到闽南之时,我曾以为骑楼是闽南地区的代表性本土建筑,后来才得知骑楼是从南洋传来的。此后,红砖大厝便一直是我心中闽南建筑的代表。然而不久前的云霄之行却改变了我的想法。  在云霄,这个漳州最早的建制的地方,随处可见的并非是想当然的红砖大厝,而是一幢幢生土建筑。破败的唐初漳州故城遗址、王府燕翼宫正殿残存的墙面、明代修筑的菜埔堡、直至如今的许多民居,到处可以见到这种生土建筑,即便是街边贴着瓷砖的楼房,在瓷砖没有覆盖的地方也能清楚地看到里面的土墙。这种建筑,使人不得不联想到南靖与华安举世闻名的福建土楼,以及漳浦著名的赵家堡。这种生土建筑遍布漳州山区,历史悠久,形状制式各异,但所用原料都为简单处理的生土。在这样一个广大的区域内,除了少数庙宇外,原来被我视为闽南建筑代表的红砖大厝却仅为少见。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又查找了一下关于闽南红砖大厝的资料,发现关于闽南红砖厝的记载,直至明中后期才开始出现。有分析认为,红砖大厝的源起可能是闽南商人吸取了西班牙建筑中石材和红砖红瓦大量应用的特点。其流行则和闽南商人张扬、虚荣、讲求排场、文化素质较低、无视政府营缮法令不无关系。如今,过了几百年的时间,它们已演变成闽南主流民居样式,被彻底本土化。不管红砖厝是否像该文作者所说是舶来品,但可以知道,红砖厝产生的年代也并不算悠久。  在这之中,到底是近代漳厦泉三市流行的骑楼,还是明清以来广泛分布的红砖大厝,抑或是山区随处可见的夯土建筑?回念将军山上那一批新建的仿唐代琉璃瓦建筑,或者应该说,闽南建筑的这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才是闽南人居住民俗的完整体现。在外在的建筑文化不断变更的进程中,那些内在的文化内涵,如秩序规范的伦理观、敬神祈神的宗教观、多元融合的审美观等,一起构成了闽南独特的居住民俗。
具有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常常是人们了解一个地方的开始,而衣食住行也往往是民俗文化中最基本的内容。初到闽南之时,我曾以为骑楼是闽南地区的代表性本土建筑,后来才得知骑楼是从南洋传来的。此后,红砖大厝便一直是我心中闽南建筑的代表。然而不久前的云霄之行却改变了我的想法。  在云霄,这个漳州最早的建制的地方,随处可见的并非是想当然的红砖大厝,而是一幢幢生土建筑。破败的唐初漳州故城遗址、王府燕翼宫正殿残存的墙面、明代修筑的菜埔堡、直至如今的许多民居,到处可以见到这种生土建筑,即便是街边贴着瓷砖的楼房,在瓷砖没有覆盖的地方也能清楚地看到里面的土墙。这种建筑,使人不得不联想到南靖与华安举世闻名的福建土楼,以及漳浦著名的赵家堡。这种生土建筑遍布漳州山区,历史悠久,形状制式各异,但所用原料都为简单处理的生土。在这样一个广大的区域内,除了少数庙宇外,原来被我视为闽南建筑代表的红砖大厝却仅为少见。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又查找了一下关于闽南红砖大厝的资料,发现关于闽南红砖厝的记载,直至明中后期才开始出现。有分析认为,红砖大厝的源起可能是闽南商人吸取了西班牙建筑中石材和红砖红瓦大量应用的特点。其流行则和闽南商人张扬、虚荣、讲求排场、文化素质较低、无视政府营缮法令不无关系。如今,过了几百年的时间,它们已演变成闽南主流民居样式,被彻底本土化。不管红砖厝是否像该文作者所说是舶来品,但可以知道,红砖厝产生的年代也并不算悠久。  在这之中,到底是近代漳厦泉三市流行的骑楼,还是明清以来广泛分布的红砖大厝,抑或是山区随处可见的夯土建筑?回念将军山上那一批新建的仿唐代琉璃瓦建筑,或者应该说,闽南建筑的这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才是闽南人居住民俗的完整体现。在外在的建筑文化不断变更的进程中,那些内在的文化内涵,如秩序规范的伦理观、敬神祈神的宗教观、多元融合的审美观等,一起构成了闽南独特的居住民俗。
悠悠思忞 2024-06-24
闽南红砖建筑以往有钱人家的红地砖可以厚至五六厘米,一般人家是二三厘米。再次是红瓦盖顶,红瓦分为板瓦(又称为阴阳瓦)、望瓦、筒瓦。一般居民使用板瓦和望瓦,只有宗祠、庙宇和大户人家的建筑才使用筒瓦。由红砖建成的建筑物,主要有三类,一是历史古街建筑,芗城区的历史古街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建筑;二是乡村民居;三是名人富家宅院建筑。漳州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富贵人家的祖屋大厝,建筑多是富丽堂皇。这些建筑都是漳州红砖传统建筑的精华体现,如芗城区的蔡竹禅故居、湘桥古厝、龙海的杨厝、南靖的德远堂等。
闽南红砖建筑以往有钱人家的红地砖可以厚至五六厘米,一般人家是二三厘米。再次是红瓦盖顶,红瓦分为板瓦(又称为阴阳瓦)、望瓦、筒瓦。一般居民使用板瓦和望瓦,只有宗祠、庙宇和大户人家的建筑才使用筒瓦。由红砖建成的建筑物,主要有三类,一是历史古街建筑,芗城区的历史古街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建筑;二是乡村民居;三是名人富家宅院建筑。漳州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富贵人家的祖屋大厝,建筑多是富丽堂皇。这些建筑都是漳州红砖传统建筑的精华体现,如芗城区的蔡竹禅故居、湘桥古厝、龙海的杨厝、南靖的德远堂等。
奥利奥baby 2024-06-22
4  一、闽南红砖厝建筑的文化背景
     闽南红砖厝建筑大部分在宋元时期开始出现,1  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装饰手法多样,建筑中的雕刻艺术手法精湛、线条流畅、构图完美,充分体现了闽南地区古建筑巧、美、秀、雅的风格。  “红砖建筑”在外观上色彩艳丽,且其风格上多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后期的红砖建筑主要由归国华侨出资修建,他们早年出洋多因生活所迫,在人地生疏的异国含辛茹苦地打拼,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兴业旺家,所以一旦事业有成,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衣锦还乡,不惜巨资修建豪宅。闽南传统建筑又被称为“红砖大厝”,是因为红砖是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建材。这种红砖是以闽南稻田
中的泥土作为砖坯,入窑后以松枝烧制而成,色泽艳丽,质地极佳,表面有两三道紫黑色纹理,故称为“烟炙砖”。[1]  2        从闽南民居砖石墙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种文脉,对红色的喜爱,对雕饰纹样细节的刻意追求,对吉祥象征物的从容表现,红砖所呈现的红色在中国是一种宫廷色、喜庆色,由此可见建造者并不掩饰自己对崇高身份和地位的向往,都有意无意地选择了红色来作为民居建筑的基本色调。同时在一些细部上如图象和纹样也尽可能借鉴皇室的偏爱,龙与凤的具体形象虽不明显地出现,但却在纹样及图象构成上以一种潜在的结构表现出来。这也与该地区同海外交往较多有关。我认为这种文脉潜藏着丰富的内涵,虽然不能说是历代工匠自觉创造的,但却是工匠们无意识或潜意识对文化传承的一种认识和再创造,同时这种无形的文脉也表达一定的社会意识(如象征、隐喻等),他们把握审美规则并使之成为一种地域性的特殊含义和表现手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闽南红砖厝建筑的形式美感      闽南红砖厝民居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最大特点是砖石混砌,即“出砖入石”,它大多是用红砖和形态各异的石材交垒叠砌而成,也因其外观而得名,造成一种装饰美感在于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产生质地的对比,从而造成了一种独特的装饰美感,同时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这之间产生点、线、面的组合,那么这种点、线、面的组合,某种程度上产生了一种整体面积上的韵律,在民居的墙面上形成了视觉上的美感;其次,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上形成既有  5  强烈的色彩对比又和谐统一的效果,对比存在于明度上,和谐却体现在它的白石并不是纯白的,而是带点灰色的白,白灰色作为“面”本身能起一种缓冲的作用,在对比中表达和谐,在和谐中表达冲突,这种矛盾的解决也是砖石墙的特点之一,在谈到色彩时,红砖白石形成红白相间的墙面视觉效果,而且这种凹凸是建立在光线的基础上并形成一种微妙的韵律,整栋民居在绿荫之中极为突出。我认为,青石、红砖加上一些装饰的边线图案,在阳光照射下,这些色彩能与周围环境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响亮又有调和,具有一种亲和力。第三,闽南民居大多采用清水墙勾缝的形式,其规则的砖缝与不规则的石头之间又形成一种对比,这是“线”“面”之间的对比关系,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在墙面上也有些闽南民居采用“规则”红砖与“规则”条石并按照一定排列样式混砌,以造成另外一种形式感,通过讲究构成元素,追求一种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视觉效果的应用以及窗的缕花柱的点缀配合,其形成的表面空间使这种美妙韵律尽在一墙之间,简直可视之为一幅动人的浮雕艺术作品。这些都是红砖厝的别具风格之处。  闽南红砖厝中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就是燕尾脊,是“绿叶对根的情怀”,听老人们说,那是古时“番客”远涉重洋,将“番客婶”孤单一人留守家中,“番客婶”寂寞煎熬,盼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每当春天来临,成对的堂前燕就会飞来,“番客婶”听到这“信使”的阵阵呢喃,心里就有了莫大的安慰。从此,这堂前燕就成了侨乡人民的吉祥物,从而演变成屋脊上那类似燕尾的屋脊高高地翘起。飞翘的燕尾脊给人群鸟争飞的感觉,檐角的起翘犹如欲将展翅的飞鸟,整个屋顶建筑与天相接,展现出闽南民居线条的韵律美。在我看来,屋脊上的翘脊曲线优美,十分清秀,给人带来一种腾飞直上的感觉。这唐风宋韵犹存的“燕尾脊”民居不正见证了那浪迹天涯的赤子,其根脉所系的精神家园,而燕尾脊也传递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和情愫。
三、闽南红砖厝建筑的艺术风格  闽南的红砖厝早期以官式大厝为主,在建筑造型上华丽古典、肃穆大方,其
墙面的红砖镶嵌等建筑风格与古罗马红砖建筑和西亚阿拉伯建筑装饰极其相似。后期红砖厝主要以洋楼为主,大多由衣锦还乡的归国华侨修建而成。见图(2)3  因为建造者和设计者的原因,洋楼既表现出了西洋的建筑风格,如欧式的圆形廊柱,栏杆以及百叶窗等,又保留了传统官式大厝的特色,如屋脊飞檐的华丽外饰、砖石门墙、楼房前后的花圃设置等,这种中西合璧的洋楼,是传统红砖厝的一个更新。在众多风格各异的闽南红砖厝建筑中,南安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以其庞大的建筑规模和精美的艺术装饰,成为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最高的闽南红砖建筑民居典型的代表。民居的外部格局是以四合院为中心,大厝前一般铺设宽敞的石埕。大厝的大门门位凹入,有的两侧有小边门。入门处有下厅,左右建两间下房。下厅止步衔接天井,天井两侧有走廊并建有厢房。走过天井踏上石阶及廊沿石即到主屋正厝,中为厅堂,厅堂左右各有大房,其后有小后厅及两侧的后房,这部分是主人的起居住房。厅堂和大房前走廊铺设巨大的廊沿石,两侧辟有两个小边门,可通厝外或护厝。规模完整的“皇宫式”大厝出后厅还有天井,两侧有走廊和厢房,后面建有一排平屋作厨房、杂间。主屋正厝两边建有护厝。正厝边门有廊道通护厝中间小厅,其余房间为住房。护厝房间前仍有走廊,有的并辟有小天井。[4]  4  这些古民居的平面布局、建筑构造和比例尺度都十分适合当地的生活习惯、气候特点和经济条件,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四、闽南红砖厝建筑的装饰语言  在建筑装饰上,红砖厝建筑不仅发挥了红砖的风格特色,而且也体现出了能工巧匠们的智慧与创造力。红砖厝建筑的装饰手法有很多,如:石雕、木雕、砖雕、泥雕等等,装饰形式做工也十分精细、色彩艳丽,在其他民居中是很少见的,而在闽南红砖厝古民居建筑中却处处可见,堪称“民间瑰宝”。建筑中的雕刻艺术手法精湛、线条流畅、构图完美、不仅体现了泉州地区古建筑的巧、美、秀、雅风格,而且也把能工巧匠的艺术才华和创造力表现的淋漓尽致。  建筑中的大量砖石木雕,主要用于外装修,如:大门门楣、墙壁、外墙基、
柱础等地方,雕刻的方式主要有线雕、浮雕、漏空雕等,图案精美绝伦,极具艺术魅力。见图(4)5  砖雕图案大多为麒麟凤凰、松柏牡丹、猛虎雏鸟等,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见图(5)木雕主要用于梁枋、窗扇、木隔栅等处,门扇及木隔栅均刻有几何图案、花鸟、人物等。在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的装饰中,还有很多地方表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如石雕中的鱼尾狮,透出了南洋文化的气息;
葱花形山花则反映了伊斯兰艺术的影响。6  红砖厝建筑从多方面多层次体现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将中西文化很好地融为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五、闽南红砖厝建筑的文化内涵        闽南的红砖厝的建筑装饰,是能工巧匠们按照实用的要求创造出的物质实体,同时又是在加工过程中运用美学原则创造出的独特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而在这形式中,又隐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宗教意识,蕴含了人们对生活美满幸福、吉祥如意的祈愿。闽南的红砖厝民居建筑群大多又是以家族为中心建立的建筑,它强调宗教的“立家庙以荐蒸尝,设家塾以课子弟,
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及敬宗收族、养老扶幼的思想。7  这种民居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院落式组群建筑形式,重人与人之间的次序、等级、伦理。在选址上则讲究风水,注重人对环境的感应,满足人的吉祥心理。这种庭院设计和室内装修内外相生、空灵渗透,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出了极强的宗教家族观念、伦理观念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古民居建筑中的装饰题材主要包括了文学典故、民间传说和民俗风情等,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许多的内容都反映了闽南人对忠义礼信等品性的重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这些民居建筑装饰纹样发展的内在动力,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从社会伦理出发来构建文化的。
4  一、闽南红砖厝建筑的文化背景
     闽南红砖厝建筑大部分在宋元时期开始出现,1  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装饰手法多样,建筑中的雕刻艺术手法精湛、线条流畅、构图完美,充分体现了闽南地区古建筑巧、美、秀、雅的风格。  “红砖建筑”在外观上色彩艳丽,且其风格上多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后期的红砖建筑主要由归国华侨出资修建,他们早年出洋多因生活所迫,在人地生疏的异国含辛茹苦地打拼,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兴业旺家,所以一旦事业有成,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衣锦还乡,不惜巨资修建豪宅。闽南传统建筑又被称为“红砖大厝”,是因为红砖是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建材。这种红砖是以闽南稻田
中的泥土作为砖坯,入窑后以松枝烧制而成,色泽艳丽,质地极佳,表面有两三道紫黑色纹理,故称为“烟炙砖”。[1]  2        从闽南民居砖石墙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种文脉,对红色的喜爱,对雕饰纹样细节的刻意追求,对吉祥象征物的从容表现,红砖所呈现的红色在中国是一种宫廷色、喜庆色,由此可见建造者并不掩饰自己对崇高身份和地位的向往,都有意无意地选择了红色来作为民居建筑的基本色调。同时在一些细部上如图象和纹样也尽可能借鉴皇室的偏爱,龙与凤的具体形象虽不明显地出现,但却在纹样及图象构成上以一种潜在的结构表现出来。这也与该地区同海外交往较多有关。我认为这种文脉潜藏着丰富的内涵,虽然不能说是历代工匠自觉创造的,但却是工匠们无意识或潜意识对文化传承的一种认识和再创造,同时这种无形的文脉也表达一定的社会意识(如象征、隐喻等),他们把握审美规则并使之成为一种地域性的特殊含义和表现手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闽南红砖厝建筑的形式美感      闽南红砖厝民居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最大特点是砖石混砌,即“出砖入石”,它大多是用红砖和形态各异的石材交垒叠砌而成,也因其外观而得名,造成一种装饰美感在于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产生质地的对比,从而造成了一种独特的装饰美感,同时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这之间产生点、线、面的组合,那么这种点、线、面的组合,某种程度上产生了一种整体面积上的韵律,在民居的墙面上形成了视觉上的美感;其次,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上形成既有  5  强烈的色彩对比又和谐统一的效果,对比存在于明度上,和谐却体现在它的白石并不是纯白的,而是带点灰色的白,白灰色作为“面”本身能起一种缓冲的作用,在对比中表达和谐,在和谐中表达冲突,这种矛盾的解决也是砖石墙的特点之一,在谈到色彩时,红砖白石形成红白相间的墙面视觉效果,而且这种凹凸是建立在光线的基础上并形成一种微妙的韵律,整栋民居在绿荫之中极为突出。我认为,青石、红砖加上一些装饰的边线图案,在阳光照射下,这些色彩能与周围环境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响亮又有调和,具有一种亲和力。第三,闽南民居大多采用清水墙勾缝的形式,其规则的砖缝与不规则的石头之间又形成一种对比,这是“线”“面”之间的对比关系,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在墙面上也有些闽南民居采用“规则”红砖与“规则”条石并按照一定排列样式混砌,以造成另外一种形式感,通过讲究构成元素,追求一种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视觉效果的应用以及窗的缕花柱的点缀配合,其形成的表面空间使这种美妙韵律尽在一墙之间,简直可视之为一幅动人的浮雕艺术作品。这些都是红砖厝的别具风格之处。  闽南红砖厝中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就是燕尾脊,是“绿叶对根的情怀”,听老人们说,那是古时“番客”远涉重洋,将“番客婶”孤单一人留守家中,“番客婶”寂寞煎熬,盼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每当春天来临,成对的堂前燕就会飞来,“番客婶”听到这“信使”的阵阵呢喃,心里就有了莫大的安慰。从此,这堂前燕就成了侨乡人民的吉祥物,从而演变成屋脊上那类似燕尾的屋脊高高地翘起。飞翘的燕尾脊给人群鸟争飞的感觉,檐角的起翘犹如欲将展翅的飞鸟,整个屋顶建筑与天相接,展现出闽南民居线条的韵律美。在我看来,屋脊上的翘脊曲线优美,十分清秀,给人带来一种腾飞直上的感觉。这唐风宋韵犹存的“燕尾脊”民居不正见证了那浪迹天涯的赤子,其根脉所系的精神家园,而燕尾脊也传递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和情愫。
三、闽南红砖厝建筑的艺术风格  闽南的红砖厝早期以官式大厝为主,在建筑造型上华丽古典、肃穆大方,其
墙面的红砖镶嵌等建筑风格与古罗马红砖建筑和西亚阿拉伯建筑装饰极其相似。后期红砖厝主要以洋楼为主,大多由衣锦还乡的归国华侨修建而成。见图(2)3  因为建造者和设计者的原因,洋楼既表现出了西洋的建筑风格,如欧式的圆形廊柱,栏杆以及百叶窗等,又保留了传统官式大厝的特色,如屋脊飞檐的华丽外饰、砖石门墙、楼房前后的花圃设置等,这种中西合璧的洋楼,是传统红砖厝的一个更新。在众多风格各异的闽南红砖厝建筑中,南安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以其庞大的建筑规模和精美的艺术装饰,成为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最高的闽南红砖建筑民居典型的代表。民居的外部格局是以四合院为中心,大厝前一般铺设宽敞的石埕。大厝的大门门位凹入,有的两侧有小边门。入门处有下厅,左右建两间下房。下厅止步衔接天井,天井两侧有走廊并建有厢房。走过天井踏上石阶及廊沿石即到主屋正厝,中为厅堂,厅堂左右各有大房,其后有小后厅及两侧的后房,这部分是主人的起居住房。厅堂和大房前走廊铺设巨大的廊沿石,两侧辟有两个小边门,可通厝外或护厝。规模完整的“皇宫式”大厝出后厅还有天井,两侧有走廊和厢房,后面建有一排平屋作厨房、杂间。主屋正厝两边建有护厝。正厝边门有廊道通护厝中间小厅,其余房间为住房。护厝房间前仍有走廊,有的并辟有小天井。[4]  4  这些古民居的平面布局、建筑构造和比例尺度都十分适合当地的生活习惯、气候特点和经济条件,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四、闽南红砖厝建筑的装饰语言  在建筑装饰上,红砖厝建筑不仅发挥了红砖的风格特色,而且也体现出了能工巧匠们的智慧与创造力。红砖厝建筑的装饰手法有很多,如:石雕、木雕、砖雕、泥雕等等,装饰形式做工也十分精细、色彩艳丽,在其他民居中是很少见的,而在闽南红砖厝古民居建筑中却处处可见,堪称“民间瑰宝”。建筑中的雕刻艺术手法精湛、线条流畅、构图完美、不仅体现了泉州地区古建筑的巧、美、秀、雅风格,而且也把能工巧匠的艺术才华和创造力表现的淋漓尽致。  建筑中的大量砖石木雕,主要用于外装修,如:大门门楣、墙壁、外墙基、
柱础等地方,雕刻的方式主要有线雕、浮雕、漏空雕等,图案精美绝伦,极具艺术魅力。见图(4)5  砖雕图案大多为麒麟凤凰、松柏牡丹、猛虎雏鸟等,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见图(5)木雕主要用于梁枋、窗扇、木隔栅等处,门扇及木隔栅均刻有几何图案、花鸟、人物等。在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的装饰中,还有很多地方表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如石雕中的鱼尾狮,透出了南洋文化的气息;
葱花形山花则反映了伊斯兰艺术的影响。6  红砖厝建筑从多方面多层次体现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将中西文化很好地融为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五、闽南红砖厝建筑的文化内涵        闽南的红砖厝的建筑装饰,是能工巧匠们按照实用的要求创造出的物质实体,同时又是在加工过程中运用美学原则创造出的独特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而在这形式中,又隐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宗教意识,蕴含了人们对生活美满幸福、吉祥如意的祈愿。闽南的红砖厝民居建筑群大多又是以家族为中心建立的建筑,它强调宗教的“立家庙以荐蒸尝,设家塾以课子弟,
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及敬宗收族、养老扶幼的思想。7  这种民居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院落式组群建筑形式,重人与人之间的次序、等级、伦理。在选址上则讲究风水,注重人对环境的感应,满足人的吉祥心理。这种庭院设计和室内装修内外相生、空灵渗透,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出了极强的宗教家族观念、伦理观念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古民居建筑中的装饰题材主要包括了文学典故、民间传说和民俗风情等,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许多的内容都反映了闽南人对忠义礼信等品性的重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这些民居建筑装饰纹样发展的内在动力,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从社会伦理出发来构建文化的。
黑马胖子666 2024-06-19

扩展回答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页面运行时间: 0.1939299106597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