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竹雕笔筒怎么鉴赏

2024-05-12 21:03:14 (10分钟前 更新) 438 1903

最新回答

1、  看质地  
  明清时期的竹雕家,所用竹材都取自于生长二至四年的竹子,竹的纹理结构细密,嫩老适中。所以雕刻成器之后,经打磨,其光润,平整,不亚于平整的木纹。早期的竹刻作品往往表现出竹的肌理,后期作品则精工细作,很少见到竹的粗糙肌理。  
    
  2、  看款式  
  明清时期的著名竹雕大师,基本上都没有在作品上留名的习惯,所以,有亲笔提款的名家传世之作很少。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刻上大师名款的竹雕器物,有四种情况:一是作者亲笔提款的真品;二是其弟子们后加款识的真品;三是弟子的作品刻上师傅的名号;四是完全造价的赝品。由于明清竹刻中镌有的作者名款或印章,是鉴定的重要依据。因此,赝品仿造刻款,尤其是名家的款识,是比较常见。一般来说,真款刻写自然流畅,秀中有骨,刚而不板,无矫揉造作之感,突出作者自我风格。伪款则笔画呆滞,下刀乏力,与原作者风格不符,有的虽形似却无灵气。  
    
  3、  艺术共性与刀工  
  明清时期,曾出现一批具有文人、工匠双重身份的特殊工艺大大师,他们的作品往往刀工流畅,且画意明确,意境深刻。从清末开始,竹刻上的书画从此丢失了耐人寻味得意境,失去了精湛的刀笔艺术。  
    
  4、  艺术风格  
  一般说,明代的竹雕表现出质拙浑朴的艺术风格,很少有小巧的小型器件。清代竹雕,康熙时期的沉实幽雅;乾隆时期的绚丽富丽。到了清后期,作品的风格趋向平浅单一。但这只是从总体上看。明清时期有很大一批作品,都是文人艺术的一种体现,文人有着自己独立的艺术特点。因此,竹雕鉴定中不能太绝对化。正确的方法是从总体上把握,具体鉴定时,则注意一般与个别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  看质地  
  明清时期的竹雕家,所用竹材都取自于生长二至四年的竹子,竹的纹理结构细密,嫩老适中。所以雕刻成器之后,经打磨,其光润,平整,不亚于平整的木纹。早期的竹刻作品往往表现出竹的肌理,后期作品则精工细作,很少见到竹的粗糙肌理。  
    
  2、  看款式  
  明清时期的著名竹雕大师,基本上都没有在作品上留名的习惯,所以,有亲笔提款的名家传世之作很少。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刻上大师名款的竹雕器物,有四种情况:一是作者亲笔提款的真品;二是其弟子们后加款识的真品;三是弟子的作品刻上师傅的名号;四是完全造价的赝品。由于明清竹刻中镌有的作者名款或印章,是鉴定的重要依据。因此,赝品仿造刻款,尤其是名家的款识,是比较常见。一般来说,真款刻写自然流畅,秀中有骨,刚而不板,无矫揉造作之感,突出作者自我风格。伪款则笔画呆滞,下刀乏力,与原作者风格不符,有的虽形似却无灵气。  
    
  3、  艺术共性与刀工  
  明清时期,曾出现一批具有文人、工匠双重身份的特殊工艺大大师,他们的作品往往刀工流畅,且画意明确,意境深刻。从清末开始,竹刻上的书画从此丢失了耐人寻味得意境,失去了精湛的刀笔艺术。  
    
  4、  艺术风格  
  一般说,明代的竹雕表现出质拙浑朴的艺术风格,很少有小巧的小型器件。清代竹雕,康熙时期的沉实幽雅;乾隆时期的绚丽富丽。到了清后期,作品的风格趋向平浅单一。但这只是从总体上看。明清时期有很大一批作品,都是文人艺术的一种体现,文人有着自己独立的艺术特点。因此,竹雕鉴定中不能太绝对化。正确的方法是从总体上把握,具体鉴定时,则注意一般与个别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Loli心的怪蜀黎 2024-05-12
明以前的竹雕作品,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用具,其中也包括一些祭祀品。由于竹制品不易保存,流传至今的并不多见,以考古发掘的残器、残片居多。  现存古代竹雕作品以明、清两代制品居多。这一时期,竹雕制品从日常生活用具,逐渐发展为兼重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工艺品,其中还确一些为纯艺术性的陈设品。  明代器物构图简净、饱满,线条道劲,技扶上以探浮雕和透雕为主,刀工淳厚老到,整体浑厚古朴。品种以笔筒、香简及人物陈设品为主。明清竹刻多镌作者名款,印章,这为收藏者的鉴识提供了重要依据。  真款刻写自然流畅,秀中有骨,刚而不板,无矫揉造作之感,作者艺术特征显著。伪款则线条呆滞,运刀乏力,与原作者风格不符,有的虽形似却无灵气。赝品多有仿造刻款,仿名家款识的比较常见。  清前期承明代遗风,风格仍以简涪浑厚为主,但表现技法更为多样,往往浅刻、留青、圆雕各种技法同时施行;品种除笔筒、香简外,臂搁、山水、人物等也被大量制造,沉香制作秀雅有致。清后期雕工较粗,制品较为浅陋、单一,运刀平而浅。器物种类多为扁骨、臂搁等。也包括群仙祝寿、三羊开泰等大件题材,同时流行小像写真、篆刻金石文字及铭文诗篇,作品强调再现书画笔墨。  除年代款识,邑泽也是鉴定竹刻制品的依据之一。一般而言,年代越久的制品色泽越深,呈琥珀色、暗红褐邑、深棕色或柠檬黄色。经多年不断摩挲把玩,制品手感莹润光洁,色感则温和有致。年代较近的制品或现代制品色泽较淡,与竹材自身色泽相去不远。怍伪者常将新器加以染色,使之颜色转深,此类制品色泽上浮。逾而不沉,不似自然色泽之纯正。
明以前的竹雕作品,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用具,其中也包括一些祭祀品。由于竹制品不易保存,流传至今的并不多见,以考古发掘的残器、残片居多。  现存古代竹雕作品以明、清两代制品居多。这一时期,竹雕制品从日常生活用具,逐渐发展为兼重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工艺品,其中还确一些为纯艺术性的陈设品。  明代器物构图简净、饱满,线条道劲,技扶上以探浮雕和透雕为主,刀工淳厚老到,整体浑厚古朴。品种以笔筒、香简及人物陈设品为主。明清竹刻多镌作者名款,印章,这为收藏者的鉴识提供了重要依据。  真款刻写自然流畅,秀中有骨,刚而不板,无矫揉造作之感,作者艺术特征显著。伪款则线条呆滞,运刀乏力,与原作者风格不符,有的虽形似却无灵气。赝品多有仿造刻款,仿名家款识的比较常见。  清前期承明代遗风,风格仍以简涪浑厚为主,但表现技法更为多样,往往浅刻、留青、圆雕各种技法同时施行;品种除笔筒、香简外,臂搁、山水、人物等也被大量制造,沉香制作秀雅有致。清后期雕工较粗,制品较为浅陋、单一,运刀平而浅。器物种类多为扁骨、臂搁等。也包括群仙祝寿、三羊开泰等大件题材,同时流行小像写真、篆刻金石文字及铭文诗篇,作品强调再现书画笔墨。  除年代款识,邑泽也是鉴定竹刻制品的依据之一。一般而言,年代越久的制品色泽越深,呈琥珀色、暗红褐邑、深棕色或柠檬黄色。经多年不断摩挲把玩,制品手感莹润光洁,色感则温和有致。年代较近的制品或现代制品色泽较淡,与竹材自身色泽相去不远。怍伪者常将新器加以染色,使之颜色转深,此类制品色泽上浮。逾而不沉,不似自然色泽之纯正。
曼特宁先森 2024-04-30
一种被称为“陷地刻法”的工艺也是很有特色的。与薄地阳文相同之处在于陷地刻法同样摒弃底纹和对空间环境繁复的描绘,以素面为地,突出主体。但“陷地刻法”雕出的纹饰陷于地子之下,由底至面可达三、四层之多。这一技法多用来表现白菜、荷花等植物,体现清白和清廉的思想。乾隆年间嘉定竹人沈全林最擅此道,右图中的清沈全林陷地刻秋菘图笔筒目前藏于故宫博物院,也是其代表作之一。我感觉相比薄地阳文的清雅娟秀,陷地刻法表现的植物更给人一种苍劲幽深的味道,线条更加挺拔而有力。
一种被称为“陷地刻法”的工艺也是很有特色的。与薄地阳文相同之处在于陷地刻法同样摒弃底纹和对空间环境繁复的描绘,以素面为地,突出主体。但“陷地刻法”雕出的纹饰陷于地子之下,由底至面可达三、四层之多。这一技法多用来表现白菜、荷花等植物,体现清白和清廉的思想。乾隆年间嘉定竹人沈全林最擅此道,右图中的清沈全林陷地刻秋菘图笔筒目前藏于故宫博物院,也是其代表作之一。我感觉相比薄地阳文的清雅娟秀,陷地刻法表现的植物更给人一种苍劲幽深的味道,线条更加挺拔而有力。
西西里的蘑菇 2024-04-19

扩展回答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页面运行时间: 0.1023809909820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