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冬天鹦鹉鱼多长时间换水

2024-05-24 01:12:25 (50分钟前 更新) 336 6881

最新回答

鹦鹉鱼是由红魔鬼和紫红火口鱼杂交而成。由于它是不同品种间的杂交种,所以雄性血鹦鹉是不具备生殖能力的。鱼卵的染色体也就无法整齐配对,所以胚胎不能发育成为仔鱼。用雄性的火口、红魔鬼为鹦鹉卵受精,理论上是应该可以的。有些雌鹦鹉还能和罗汉杂交。鹦鹉鱼在仔鱼时期并不具有成年鹦鹉的形态,三周后仔鱼的外型才会逐渐变化:头部隆起,身体变圆,体色也由黑变灰再慢慢变红。寿命可达4~5年,但3令以后的鹦鹉鱼生理机能就会出现衰老症状,失去观赏和商品价值。  
【品种  】:  
(1)血鹦鹉:体色血红,体幅宽厚尾柄短。嘴脸象鹦鹉:大眼,嘴巴小巧,最大体长20厘米;  
(2)金刚鹦鹉:血鹦鹉的变种,头顶有肉瘤隆起,大红色、体长可达30厘米以上,寿命8年左右;  
(3)紫鹦鹉:选择强健的血鹦鹉个体,喂给特殊饲料进行人工增色的血鹦鹉;  
(4)一颗心鹦鹉:利用手术的方法剪掉仔鱼尾巴的血鹦鹉,倒立时看象心的形状;  
(5)独角仙鹦鹉:采用手术的方法,把仔鱼背鳍的前端修剪成犀牛角的样子的血鹦鹉;  
(6)糖果鹦鹉:用注射的手法使血鹦鹉变紫、蓝、黄、橙颜色。但颜色不耐久。此外还有激光染色的吉、福、财、寿等字样血鹦鹉鱼。  
【养殖方法】  
水温21度~35度,以25~30℃最好。鹦鹉鱼比较喜欢新水,每天应该尽可能换1/5的新水。如果水质弱酸性而清爽,就不要经常换水。由于遗传基因的因素,血鹦鹉的呼吸系统是不够完备的,其功效也只有其他鱼类的一半,所以鹦鹉需要水族箱中的溶解氧要高很多。性情温和。食量很大,杂食性,红虫、丰年虾、面包虫、小鱼、水蚤、蚯蚓、颗粒等相当多的饲料都可以喂给。每天可以喂两到三次。为保证体色的鲜艳,应该经常投喂“宝增红”之类的饲料。新鱼入缸因为水质的突然改变会有变色,适应环境和调整水质以后会逐渐好起来的。最好先不要在血鹦鹉的缸里混养其他品种的鱼。水族箱中最好设大型水草、陶罐、沉木用来让鹦鹉藏身。但是经过人工训练的鹦鹉鱼可以改变胆小的习性:经常敲击水族箱,使鹦鹉鱼形成习惯;可以只投喂一半的食物,逼迫他们出来觅食;和胆量大些的鱼混养,带动它们活动。鹦鹉鱼的领地意识很强,经常会看到它们同类之间在打架,增加饲养的数量就会减少打架的现象。由于性情活泼好动,鹦鹉还喜欢搬弄底沙。可与玛丽、珍珠、剑尾、丽丽。神仙鱼混养;可以和温和的大型鱼一起饲养。也可以从小就和体形小一些的罗汉混养,这是因为他们领地意识很强的缘故。加入青霉素、甲基蓝后也会使鹦鹉鱼体色变浅。增加光照、加强过滤、加厚滤材、加温到28度都是保持体色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新换水时要注意保持水质的一致。发现鹦鹉鱼退色时可以喂增色饲料或虾肉  但经过人工染色的鹦鹉鱼在养殖一段时间后肯定都会退色,而且是不可逆转的。#换成红色灯管也能从视觉是弥补缺憾。  
常见疾病:肤霉病  又称水霉病、白毛病,为观赏鱼最常见疾病之一。病原体  为水零属、绵霉属、异霉属、丝囊霉属、腐霉属等种类。  当捞捕、运输观赏鱼时,稍为不慎,使鱼体皮肤受伤,或寄生虫侵袭破坏皮肤,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吸取养料,迅速萌发,菌丝一端向内深入肌肉,一端向外生长,形成棉絮状菌丝。霉菌刚寄生时,肉眼不易发现;待肉眼见到时,菌丝已从鱼体伤口侵入,由外向内生长。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由于棉絮状的菌丝日渐增多,鱼体负担过重,使游泳失常,食欲减退,日渐瘦弱,导致死亡。  观赏鱼感染霉菌时,还受其光照时间长短的影响。较长时间的阴雨连绵,或室内灯光、日光等光源不足,这些因素都能促使霉菌的孳生。受霉菌感染的鱼体,通常皮肤布满白翳一层,尤其是黑色、红色鱼最为明显,从而失去鱼体应有的光泽。随后活动迟钝,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若不及时治疗,鱼体霉菌蔓延,患处肌肉腐烂,食欲减退,最终导致死亡。  [治疗方法]肤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以初春和晚冬最常见。为了防止水霉病的发生,应注意操作时尽量防止损伤鱼体和寄生虫咬伤,并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盐,以抑制水霉病的发生。当发现鱼体感染水霉病时,可用3%食盐水浸洗,每天1次,每次5~1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高锰酸钾溶液加l%食盐浸泡20~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一至二(1~2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20~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一至二(1~2ppm)的次甲基蓝溶液浸泡20—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五(5ppm)的呋喃西林溶液浸洗,或用百万分之零点零二(0.02ppm)  的孔雀石绿溶液、百万分之零点三(0.3ppm)的甲醛溶液直接泼洒入水族箱,以抑制霉菌的孳生。还可用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的生长。在水族箱顶端安装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的孳生。  
白点病病原体为小瓜虫,热带鱼在一年四季都可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症状和病变  患病初期,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散布,病鱼虽照常觅食,但常聚集在鱼缸的角上互相挤擦。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病鱼常呆滞状浮在水面。  [治疗方法]  A、提高水温至28摄氏度,数天后小瓜虫破裂脱落。这时更换新水,保持水温,病鱼基本上会痊愈。  B、选用0.05%~0.07%浓度的红汞溶液,水鱼病鱼5~15分钟,持续2~3天,效果良好。
鹦鹉鱼是由红魔鬼和紫红火口鱼杂交而成。由于它是不同品种间的杂交种,所以雄性血鹦鹉是不具备生殖能力的。鱼卵的染色体也就无法整齐配对,所以胚胎不能发育成为仔鱼。用雄性的火口、红魔鬼为鹦鹉卵受精,理论上是应该可以的。有些雌鹦鹉还能和罗汉杂交。鹦鹉鱼在仔鱼时期并不具有成年鹦鹉的形态,三周后仔鱼的外型才会逐渐变化:头部隆起,身体变圆,体色也由黑变灰再慢慢变红。寿命可达4~5年,但3令以后的鹦鹉鱼生理机能就会出现衰老症状,失去观赏和商品价值。  
【品种  】:  
(1)血鹦鹉:体色血红,体幅宽厚尾柄短。嘴脸象鹦鹉:大眼,嘴巴小巧,最大体长20厘米;  
(2)金刚鹦鹉:血鹦鹉的变种,头顶有肉瘤隆起,大红色、体长可达30厘米以上,寿命8年左右;  
(3)紫鹦鹉:选择强健的血鹦鹉个体,喂给特殊饲料进行人工增色的血鹦鹉;  
(4)一颗心鹦鹉:利用手术的方法剪掉仔鱼尾巴的血鹦鹉,倒立时看象心的形状;  
(5)独角仙鹦鹉:采用手术的方法,把仔鱼背鳍的前端修剪成犀牛角的样子的血鹦鹉;  
(6)糖果鹦鹉:用注射的手法使血鹦鹉变紫、蓝、黄、橙颜色。但颜色不耐久。此外还有激光染色的吉、福、财、寿等字样血鹦鹉鱼。  
【养殖方法】  
水温21度~35度,以25~30℃最好。鹦鹉鱼比较喜欢新水,每天应该尽可能换1/5的新水。如果水质弱酸性而清爽,就不要经常换水。由于遗传基因的因素,血鹦鹉的呼吸系统是不够完备的,其功效也只有其他鱼类的一半,所以鹦鹉需要水族箱中的溶解氧要高很多。性情温和。食量很大,杂食性,红虫、丰年虾、面包虫、小鱼、水蚤、蚯蚓、颗粒等相当多的饲料都可以喂给。每天可以喂两到三次。为保证体色的鲜艳,应该经常投喂“宝增红”之类的饲料。新鱼入缸因为水质的突然改变会有变色,适应环境和调整水质以后会逐渐好起来的。最好先不要在血鹦鹉的缸里混养其他品种的鱼。水族箱中最好设大型水草、陶罐、沉木用来让鹦鹉藏身。但是经过人工训练的鹦鹉鱼可以改变胆小的习性:经常敲击水族箱,使鹦鹉鱼形成习惯;可以只投喂一半的食物,逼迫他们出来觅食;和胆量大些的鱼混养,带动它们活动。鹦鹉鱼的领地意识很强,经常会看到它们同类之间在打架,增加饲养的数量就会减少打架的现象。由于性情活泼好动,鹦鹉还喜欢搬弄底沙。可与玛丽、珍珠、剑尾、丽丽。神仙鱼混养;可以和温和的大型鱼一起饲养。也可以从小就和体形小一些的罗汉混养,这是因为他们领地意识很强的缘故。加入青霉素、甲基蓝后也会使鹦鹉鱼体色变浅。增加光照、加强过滤、加厚滤材、加温到28度都是保持体色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新换水时要注意保持水质的一致。发现鹦鹉鱼退色时可以喂增色饲料或虾肉  但经过人工染色的鹦鹉鱼在养殖一段时间后肯定都会退色,而且是不可逆转的。#换成红色灯管也能从视觉是弥补缺憾。  
常见疾病:肤霉病  又称水霉病、白毛病,为观赏鱼最常见疾病之一。病原体  为水零属、绵霉属、异霉属、丝囊霉属、腐霉属等种类。  当捞捕、运输观赏鱼时,稍为不慎,使鱼体皮肤受伤,或寄生虫侵袭破坏皮肤,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吸取养料,迅速萌发,菌丝一端向内深入肌肉,一端向外生长,形成棉絮状菌丝。霉菌刚寄生时,肉眼不易发现;待肉眼见到时,菌丝已从鱼体伤口侵入,由外向内生长。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由于棉絮状的菌丝日渐增多,鱼体负担过重,使游泳失常,食欲减退,日渐瘦弱,导致死亡。  观赏鱼感染霉菌时,还受其光照时间长短的影响。较长时间的阴雨连绵,或室内灯光、日光等光源不足,这些因素都能促使霉菌的孳生。受霉菌感染的鱼体,通常皮肤布满白翳一层,尤其是黑色、红色鱼最为明显,从而失去鱼体应有的光泽。随后活动迟钝,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若不及时治疗,鱼体霉菌蔓延,患处肌肉腐烂,食欲减退,最终导致死亡。  [治疗方法]肤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以初春和晚冬最常见。为了防止水霉病的发生,应注意操作时尽量防止损伤鱼体和寄生虫咬伤,并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盐,以抑制水霉病的发生。当发现鱼体感染水霉病时,可用3%食盐水浸洗,每天1次,每次5~1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高锰酸钾溶液加l%食盐浸泡20~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一至二(1~2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20~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一至二(1~2ppm)的次甲基蓝溶液浸泡20—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五(5ppm)的呋喃西林溶液浸洗,或用百万分之零点零二(0.02ppm)  的孔雀石绿溶液、百万分之零点三(0.3ppm)的甲醛溶液直接泼洒入水族箱,以抑制霉菌的孳生。还可用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的生长。在水族箱顶端安装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的孳生。  
白点病病原体为小瓜虫,热带鱼在一年四季都可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症状和病变  患病初期,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散布,病鱼虽照常觅食,但常聚集在鱼缸的角上互相挤擦。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病鱼常呆滞状浮在水面。  [治疗方法]  A、提高水温至28摄氏度,数天后小瓜虫破裂脱落。这时更换新水,保持水温,病鱼基本上会痊愈。  B、选用0.05%~0.07%浓度的红汞溶液,水鱼病鱼5~15分钟,持续2~3天,效果良好。
haohao开心 2024-05-24
一天喂1次就可以,喂八分饱.投的料以它们能在5分钟之内吃完为宜,有过滤器了就可以不用换水太勤,半个月或者一个月换3分之1的水就可以了.
一天喂1次就可以,喂八分饱.投的料以它们能在5分钟之内吃完为宜,有过滤器了就可以不用换水太勤,半个月或者一个月换3分之1的水就可以了.
伊兰0518 2024-05-20
注意控制温度,和平时那样换水就可以了的,一定要维持优良的水质,以避免水中细菌滋生而影响鱼的健康。因此要经常清理鱼缸中的粪便,一般可每隔3天~4天清理一次,还要适时为鱼换水,不让水处于浑浊的状态。
水质的管理  
和一般的中南美洲慈鲷所需要的生长条件一般,血鹦鹉也需要弱性且硬度较低的水质。但是,因为血鹦鹉先天有嘴部愈合的情况(尤其是特A级和A级的血鹦鹉),在引入水流经过鳃部以供呼吸所需的能力上就少了一半。因此,鳃部的呼吸作用成了明显的“致命伤”!一旦鳃部受伤或是吸取氧气的过程不顺逐,会直接影响血鹦鹉的生理健康。  
也因此,饲养血鹦鹉时需要较其他的鱼类多了维持更优良的水质和提供充足的氧气。尤其是降低水中的溶解的养分,避免细菌大量滋生和引起鳃部疾病,维持鳃部细胞能有效地吸引氧气的能力,相形之下变得相当地重要。  
温度控制  
血鹦鹉对温度相当“敏感”的鱼种,重点并不是在于鱼体对温度的适应性相当差,而是因为在低水温和水温变动剧烈的情况下,容易因为生理的反应而失去鲜艳的体色,更甚者会出现黑色的条纹或是斑纹。使用加温器提升水温在25~28℃的范围内,便可使鱼只呈现亮丽的体色和充满活力。而在低水温中生活久的鱼只不但健康状况差得可怜,且容易生病、死亡,相信这都不是玩家们所乐见的!
注意控制温度,和平时那样换水就可以了的,一定要维持优良的水质,以避免水中细菌滋生而影响鱼的健康。因此要经常清理鱼缸中的粪便,一般可每隔3天~4天清理一次,还要适时为鱼换水,不让水处于浑浊的状态。
水质的管理  
和一般的中南美洲慈鲷所需要的生长条件一般,血鹦鹉也需要弱性且硬度较低的水质。但是,因为血鹦鹉先天有嘴部愈合的情况(尤其是特A级和A级的血鹦鹉),在引入水流经过鳃部以供呼吸所需的能力上就少了一半。因此,鳃部的呼吸作用成了明显的“致命伤”!一旦鳃部受伤或是吸取氧气的过程不顺逐,会直接影响血鹦鹉的生理健康。  
也因此,饲养血鹦鹉时需要较其他的鱼类多了维持更优良的水质和提供充足的氧气。尤其是降低水中的溶解的养分,避免细菌大量滋生和引起鳃部疾病,维持鳃部细胞能有效地吸引氧气的能力,相形之下变得相当地重要。  
温度控制  
血鹦鹉对温度相当“敏感”的鱼种,重点并不是在于鱼体对温度的适应性相当差,而是因为在低水温和水温变动剧烈的情况下,容易因为生理的反应而失去鲜艳的体色,更甚者会出现黑色的条纹或是斑纹。使用加温器提升水温在25~28℃的范围内,便可使鱼只呈现亮丽的体色和充满活力。而在低水温中生活久的鱼只不但健康状况差得可怜,且容易生病、死亡,相信这都不是玩家们所乐见的!
人到中年156 2024-05-06

扩展回答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页面运行时间: 0.1010739803314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