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杜仲栽培技术是什么

2024-06-04 13:52:13 (40分钟前 更新) 303 2355

最新回答

1杜仲栽培技术宜选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定植。接行株距3米×2米挖穴,穴深和穴径均为50-70厘米,每穴施有机肥20公斤、过磷酸钙和饼肥各1公斤,与底土拌匀。
2移栽
在秋、冬季落叶后或春季发芽前,苗高60厘米时,即可起苗移栽。要边起苗边移栽,每穴栽苗1株,栽后浇好定根水。
3田间管理
(一)中耕除草。定植后,中耕宜浅不宜深,草要除净,如与农作物间作,可与农作物同时进行中耕除草。停止间作后,每年夏季中耕1次。入冬前,在幼树根际培土防寒。
(二)追肥。定植后,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追肥,每年春季每亩施有机肥1500公斤、饼肥50公斤。
(三)灌排水。定植后,应经常灌水,保持穴内土壤湿润,以利成活。干旱应及时浇水,雨季应及时排除积水。
(四)整枝修剪。每年冬季适当剪除树冠下部侧枝,促进主干生长,增加干皮产量。剪除下垂枝、病虫枝及枯枝,使树冠通风透光
1杜仲栽培技术宜选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定植。接行株距3米×2米挖穴,穴深和穴径均为50-70厘米,每穴施有机肥20公斤、过磷酸钙和饼肥各1公斤,与底土拌匀。
2移栽
在秋、冬季落叶后或春季发芽前,苗高60厘米时,即可起苗移栽。要边起苗边移栽,每穴栽苗1株,栽后浇好定根水。
3田间管理
(一)中耕除草。定植后,中耕宜浅不宜深,草要除净,如与农作物间作,可与农作物同时进行中耕除草。停止间作后,每年夏季中耕1次。入冬前,在幼树根际培土防寒。
(二)追肥。定植后,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追肥,每年春季每亩施有机肥1500公斤、饼肥50公斤。
(三)灌排水。定植后,应经常灌水,保持穴内土壤湿润,以利成活。干旱应及时浇水,雨季应及时排除积水。
(四)整枝修剪。每年冬季适当剪除树冠下部侧枝,促进主干生长,增加干皮产量。剪除下垂枝、病虫枝及枯枝,使树冠通风透光
好奇怪的样子哦 2024-06-04
种子育苗方法
一、播前处置
将种子装入塑料编纪念品袋内,悬挂通风凉爽处,于12月下旬直接入畦播种。杜仲种子于10月底采下后,悬挂存置,12月下旬用清水浸1-2天,每天换1次清水,最后一次换水时加少放硫酸铜或代森铵(锌)、多菌灵,以灭病菌捞出滤至以播种时能撒开不粘手,直接入畦播种。
杜促种子寿命为1年,种子发芽率与成熟度、新鲜度关系密切,老熟的种子发芽率低,春播发芽率则更低。
二、入畦播种
1、整地施肥:选择沙田或沙壤田,播前反复耕耙2~3遍。在最后一次耕耙前肜复合肥“打茬口”。做成1米畦,掏淆20~25厘米深,沟内施圈肥或撒复合肥及菜饼,也可用人畜尿粪打底,覆土低于畦面1.5-2厘米。
2、种入畦:在施有基肥的沟内按5厘米间放1粒种子或稀稀匀匀地撒在沟内,过密者则拣起另摆稀处。覆草木灰混和土或细土1.5-2厘米。畦上顺沟向平铺稻、茅草保温。盖草不必过厚,以免苗齐后掀草时顺势带出幼苗。
3、灭鼠治虫防病:稻草盖畦后,招引老鼠极快,老鼠咬吃杜仲籽极为严重。必须即时投药诱杀老鼠。
苗出土的15-20天前,即用1:3的呋喃丹和黄土拌和撒畦面,毒杀地老虎。苗基本出齐即掀去稻草、茅草,再撒一次1:4的寿辰百虫粉和草木灰和细土。
干瘪籽或因杜仲结籽灌浆期遇旱,其籽内肉呈黑色,不要有“铺铺看”的侥幸心理,更不要和壮实籽一块育苗,以防壮实籽出苗后感染上立枯病。
三、苗期管理
1、间苗:出苗过密的幼苗间出另行移栽,使其保持株距8-10厘米左右,以苗基本出齐后开出真叶前移栽为佳,未开真叶其根部几乎无须根。在阴天或傍晚用硬竹片轻轻挑出(尽量带泥),随挑(一把)随栽,栽后浇水,7-10天后用极淡人尿粪或尿素点裕浇肥1次。
2、喷药保苗:在整个苗期,要喷药防治蝗虫和随后招引来的吉丁虫、天牛等害虫。
波尔多液能防止立枯病,但苗木得了立枯病后再喷波尔多液则无济无事,应采用抗枯灵、多菌灵浇灌。同时,要浅锄地表,以增加地温,多浇淡肥,以增强土壤肥力。
霜霉病叶有黑斑,背面似霜,落叶;菌核病表现是烂根、烂茎。在气温20摄氏度左右,较长时间的多雨,湿度大,地力不足,以及受附近杜仲幼林病源的感染,苗圃中也易得上述病。可采用代森铵(锌)、代森锰锌、多菌灵喷撒或灌浇。松土增加地温,并加撒1:4的草木灰和生石灰粉于株根部,除病株深埋或焚烧,注意田间排水。
3、拔草松土:幼苗出土后见草就拔,防止草荒;4片真叶后就要松土锄草。早锄能提高地温,抗衡病源,开始1-2遍时要浅松,整个苗期松土锄草4次,8月份高温期只拔草不松土。
4、施肥:苗期施肥要“少吃多餐”,以农家肥为好,还可在雨天撒尿素,每亩每次用量4-5千克。苗高40厘米后,每隔15-20天即可轻撒1次尿素。杜仲苗秋期猛长,肥料跟上,大者当年可长100-110厘米高,即可培养出优质苗木。
杜仲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是我国特产药材,树皮入药,有补肝肾,健筋骨和降血压等功用,其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如下:
1、选地、整地:选择地势向阳、土质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壤土或沙壤土。种前,施足基肥,深耕耙细。
2、育苗
2.1、母树选择和种子处理
采种时应选择树龄在15年以上、肥沃土壤上生长向阳的树作为母树,采当年成熟的饱满种子。将种子放入60℃水中浸泡,自然降温,保持20℃,浸泡2-3天,当种子膨胀、果皮软化后,取出,拌入草木灰和干土,拌匀播种。
2.2、播种
杜仲在秦淮以北、亚热带高山地带,2-3月播种;秦淮以南,随采随播,条播,行距23-26厘米,深3厘米,每亩用种量4-5千克,播后盖草帘并浇透水。
2.3、苗圃管理
苗圃管理除常规措施外,特别要注意保持土壤湿润,及时间苗、补苗,高温干旱注意灌水。
3、移栽
移栽在春天进行,移栽地要全面翻耕,挖直径约70厘米,深70厘米的坑,坑内施入优质农家肥,每亩施肥量1000-1500千克,株行距1.50米×2米,选择苗高100厘米左右的无病苗,边起苗边移栽。
4、田间管理
4.1、中耕除草
移栽当年一般中耕3-4次,以后可适当减少次数,结合中耕除掉田间杂草。
4.2、追肥
每年春季萌芽前和落叶后各施农家肥1次,每亩追施优质厩肥2000-2500千克。
4.3、灌水
灌水次数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而定,降水量大于600毫米地区,正常年份可不灌水,降水量小于600毫米地区,应灌3-4次,萌芽前,新梢生长期、休眠期各灌1次,剥皮前3-5天灌1次,灌水要结合追肥进行。
4.4、病害防治
杜仲病害主要有猝倒病、叶枯病、根腐病,猝倒病和叶枯病在发病初期喷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25天喷1次,根腐病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挖宽30-45厘米、深50-70厘米的环状沟3-5条,100-150克/株,施入树冠外围。
5、采收加工
5.1、采收
杜仲种植10-15年以上才能开始剥皮,剥皮于4-6月进行。用锯子齐地面锯一环状口,深达木质部,向上间隔80厘米处再锯第2道环状口。在两环状口之间纵割一切口,用竹片刀纵切口处轻轻剥边,使树皮与木质部脱离。
5.2、加工
剥下树皮用开水烫后,层层紧实重叠平放在麦草垫底的平地上,上盖木板,加重物压实,四周用草围紧,使其发汗,7天左右,内皮呈暗紫褐色,取出晒干,刮去粗皮即可。
杜仲苗繁殖三法
杜仲是名贵的中药材,栽植杜仲,先要繁殖好苗木,繁殖杜仲苗除种子育苗、扦插等繁殖方法外,还可采用以下三种新的繁殖方法:
一、苗条卧育繁殖法:
先选肥沃的地方,挖好厢沟,并将厢沟整好,然后选择1米以上的端直苗木连根起挖,剪去侧枝,卧植于厢沟中。卧植时,只将蔸根壅土压实,以便苗木成活。其苗木主干要紧贴、固定沟底,上面暂不盖土,要等叶芽萌发到15-20厘米时,摘去其根部叶片,沿沟两面盖土压实,芽干交接处就会自然生根,到冬季栽移起苗时,每一叶芽萌发枝条就是一株完整的苗木,只要扒开土,每一萌发枝条留有须根,就可一株一株分割剪断即可移栽。
二、刨土壅根繁殖法:
在原有的杜仲树周围,刨出根须剪断,断切面要露出土外,扶正壅土。一般春季萌发,冬季起苗移栽,这种繁殖法,在每株上不能切根太多,以免影响原有杜仲树的生长。
三、根须切节繁殖法:
在起苗移栽时,取部分须根,直径要在3-5毫米,切成15厘米左右的短节,植于厢沟中,把切断面露出土外,壅土压实,保持湿润。这样春季萌发,冬季就可起苗移栽。
种子育苗方法
一、播前处置
将种子装入塑料编纪念品袋内,悬挂通风凉爽处,于12月下旬直接入畦播种。杜仲种子于10月底采下后,悬挂存置,12月下旬用清水浸1-2天,每天换1次清水,最后一次换水时加少放硫酸铜或代森铵(锌)、多菌灵,以灭病菌捞出滤至以播种时能撒开不粘手,直接入畦播种。
杜促种子寿命为1年,种子发芽率与成熟度、新鲜度关系密切,老熟的种子发芽率低,春播发芽率则更低。
二、入畦播种
1、整地施肥:选择沙田或沙壤田,播前反复耕耙2~3遍。在最后一次耕耙前肜复合肥“打茬口”。做成1米畦,掏淆20~25厘米深,沟内施圈肥或撒复合肥及菜饼,也可用人畜尿粪打底,覆土低于畦面1.5-2厘米。
2、种入畦:在施有基肥的沟内按5厘米间放1粒种子或稀稀匀匀地撒在沟内,过密者则拣起另摆稀处。覆草木灰混和土或细土1.5-2厘米。畦上顺沟向平铺稻、茅草保温。盖草不必过厚,以免苗齐后掀草时顺势带出幼苗。
3、灭鼠治虫防病:稻草盖畦后,招引老鼠极快,老鼠咬吃杜仲籽极为严重。必须即时投药诱杀老鼠。
苗出土的15-20天前,即用1:3的呋喃丹和黄土拌和撒畦面,毒杀地老虎。苗基本出齐即掀去稻草、茅草,再撒一次1:4的寿辰百虫粉和草木灰和细土。
干瘪籽或因杜仲结籽灌浆期遇旱,其籽内肉呈黑色,不要有“铺铺看”的侥幸心理,更不要和壮实籽一块育苗,以防壮实籽出苗后感染上立枯病。
三、苗期管理
1、间苗:出苗过密的幼苗间出另行移栽,使其保持株距8-10厘米左右,以苗基本出齐后开出真叶前移栽为佳,未开真叶其根部几乎无须根。在阴天或傍晚用硬竹片轻轻挑出(尽量带泥),随挑(一把)随栽,栽后浇水,7-10天后用极淡人尿粪或尿素点裕浇肥1次。
2、喷药保苗:在整个苗期,要喷药防治蝗虫和随后招引来的吉丁虫、天牛等害虫。
波尔多液能防止立枯病,但苗木得了立枯病后再喷波尔多液则无济无事,应采用抗枯灵、多菌灵浇灌。同时,要浅锄地表,以增加地温,多浇淡肥,以增强土壤肥力。
霜霉病叶有黑斑,背面似霜,落叶;菌核病表现是烂根、烂茎。在气温20摄氏度左右,较长时间的多雨,湿度大,地力不足,以及受附近杜仲幼林病源的感染,苗圃中也易得上述病。可采用代森铵(锌)、代森锰锌、多菌灵喷撒或灌浇。松土增加地温,并加撒1:4的草木灰和生石灰粉于株根部,除病株深埋或焚烧,注意田间排水。
3、拔草松土:幼苗出土后见草就拔,防止草荒;4片真叶后就要松土锄草。早锄能提高地温,抗衡病源,开始1-2遍时要浅松,整个苗期松土锄草4次,8月份高温期只拔草不松土。
4、施肥:苗期施肥要“少吃多餐”,以农家肥为好,还可在雨天撒尿素,每亩每次用量4-5千克。苗高40厘米后,每隔15-20天即可轻撒1次尿素。杜仲苗秋期猛长,肥料跟上,大者当年可长100-110厘米高,即可培养出优质苗木。
杜仲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是我国特产药材,树皮入药,有补肝肾,健筋骨和降血压等功用,其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如下:
1、选地、整地:选择地势向阳、土质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壤土或沙壤土。种前,施足基肥,深耕耙细。
2、育苗
2.1、母树选择和种子处理
采种时应选择树龄在15年以上、肥沃土壤上生长向阳的树作为母树,采当年成熟的饱满种子。将种子放入60℃水中浸泡,自然降温,保持20℃,浸泡2-3天,当种子膨胀、果皮软化后,取出,拌入草木灰和干土,拌匀播种。
2.2、播种
杜仲在秦淮以北、亚热带高山地带,2-3月播种;秦淮以南,随采随播,条播,行距23-26厘米,深3厘米,每亩用种量4-5千克,播后盖草帘并浇透水。
2.3、苗圃管理
苗圃管理除常规措施外,特别要注意保持土壤湿润,及时间苗、补苗,高温干旱注意灌水。
3、移栽
移栽在春天进行,移栽地要全面翻耕,挖直径约70厘米,深70厘米的坑,坑内施入优质农家肥,每亩施肥量1000-1500千克,株行距1.50米×2米,选择苗高100厘米左右的无病苗,边起苗边移栽。
4、田间管理
4.1、中耕除草
移栽当年一般中耕3-4次,以后可适当减少次数,结合中耕除掉田间杂草。
4.2、追肥
每年春季萌芽前和落叶后各施农家肥1次,每亩追施优质厩肥2000-2500千克。
4.3、灌水
灌水次数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而定,降水量大于600毫米地区,正常年份可不灌水,降水量小于600毫米地区,应灌3-4次,萌芽前,新梢生长期、休眠期各灌1次,剥皮前3-5天灌1次,灌水要结合追肥进行。
4.4、病害防治
杜仲病害主要有猝倒病、叶枯病、根腐病,猝倒病和叶枯病在发病初期喷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25天喷1次,根腐病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挖宽30-45厘米、深50-70厘米的环状沟3-5条,100-150克/株,施入树冠外围。
5、采收加工
5.1、采收
杜仲种植10-15年以上才能开始剥皮,剥皮于4-6月进行。用锯子齐地面锯一环状口,深达木质部,向上间隔80厘米处再锯第2道环状口。在两环状口之间纵割一切口,用竹片刀纵切口处轻轻剥边,使树皮与木质部脱离。
5.2、加工
剥下树皮用开水烫后,层层紧实重叠平放在麦草垫底的平地上,上盖木板,加重物压实,四周用草围紧,使其发汗,7天左右,内皮呈暗紫褐色,取出晒干,刮去粗皮即可。
杜仲苗繁殖三法
杜仲是名贵的中药材,栽植杜仲,先要繁殖好苗木,繁殖杜仲苗除种子育苗、扦插等繁殖方法外,还可采用以下三种新的繁殖方法:
一、苗条卧育繁殖法:
先选肥沃的地方,挖好厢沟,并将厢沟整好,然后选择1米以上的端直苗木连根起挖,剪去侧枝,卧植于厢沟中。卧植时,只将蔸根壅土压实,以便苗木成活。其苗木主干要紧贴、固定沟底,上面暂不盖土,要等叶芽萌发到15-20厘米时,摘去其根部叶片,沿沟两面盖土压实,芽干交接处就会自然生根,到冬季栽移起苗时,每一叶芽萌发枝条就是一株完整的苗木,只要扒开土,每一萌发枝条留有须根,就可一株一株分割剪断即可移栽。
二、刨土壅根繁殖法:
在原有的杜仲树周围,刨出根须剪断,断切面要露出土外,扶正壅土。一般春季萌发,冬季起苗移栽,这种繁殖法,在每株上不能切根太多,以免影响原有杜仲树的生长。
三、根须切节繁殖法:
在起苗移栽时,取部分须根,直径要在3-5毫米,切成15厘米左右的短节,植于厢沟中,把切断面露出土外,壅土压实,保持湿润。这样春季萌发,冬季就可起苗移栽。
散光女王 2024-05-29
一、育苗
  1、苗圃地选择:选用土质疏松湿润肥沃而排水良好的土地。
  2、整地作床:育苗前对圃地进行深翻细耕,清除杂草,施足基肥,每亩施用饼肥150~200千克。同时,每亩施熟石灰10-15千克,进行土壤消毒,杀死地下害虫。然后将地细整,作成一米宽的苗畦。
  3、种子处理:播种前30~40天将种子浸入冷水中8小时后,沉落水底的种子为上等;继续浸水到24小时后,开始下沉的种子为中等;其余浮在水面和悬浮水中的种子为下等。滤去上浮种子,取出下沉种子与沙以1∶3的比例混合,铺于阴凉通风的地面进行催芽处理。贮藏30天后,种仁充分膨胀萌动,幼芽稍露白尖,即筛去沙粒播入圃地。
  4、播种技术:一般在2~3月中旬日均温稳定在10℃以上进行播种,采用条播法,条距20~25厘米,每亩播种7~10千克。播种深度为5厘米左右,覆土1~2厘米,覆土后,在苗床上覆盖地膜或稻草(或麦草)以防土壤水分蒸发和雨水冲击圃地。
  二、植苗造林
  1、造林地选择:杜仲造林地最好选择避风向阳的缓坡、山脚、山坡中、下部及山间台地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和微碱性土壤。石灰岩裸露的石山夹缝只要土层深厚也可以栽植。
  2、整地:杜仲造林地要尽量做到全面深翻整地。造林地作成宽2米以上的梯田,然后在梯田内挖穴,穴为宽80厘米(深60厘米)的方穴,穴内施放基肥。
  3、造林密度:一般株行距为1.5×2米,2×2米或2×3米,每亩111~222株生产实践证明以2×2米的株行距最佳。
  4、栽植技术:苗木栽植前根系要沾泥浆,苗木要端立在穴中央,一手扶苗,一手铲土,然后把苗轻轻往上一提,使苗木根系舒展。栽植深度稍深于苗木原土印,切忌过深,分层回填表土,层层踏实,上覆一层松土。
  三、幼林抚育
  1、摘除下部侧芽:杜仲栽植后要尽早摘去干茎下部侧芽,只留顶端1~2个健壮饱满侧芽。在树木发芽后的第三个月内,应将过多侧枝剪掉,只保持6~8个侧枝为最好。
  2、松土除草:每年进行2次松土除草。第一次松土除草时间应在4月上旬以前进行,第二次宜在6月上旬进行。还可结合深翻土地,进行林粮间作,以耕代抚。
  3、追肥:每亩施肥量是氮肥8~12千克、磷肥8~12千克、钾肥4~6千克,或每株施用农家肥25千克,环状开沟15~18厘米、施肥后覆土。
  4、修枝除蘖:杜仲的根蘖,萌生能力强,所以要经常对地面上的萌蘖枝和侧旁枝及时进行修剪,以促进主干生长。
一、育苗
  1、苗圃地选择:选用土质疏松湿润肥沃而排水良好的土地。
  2、整地作床:育苗前对圃地进行深翻细耕,清除杂草,施足基肥,每亩施用饼肥150~200千克。同时,每亩施熟石灰10-15千克,进行土壤消毒,杀死地下害虫。然后将地细整,作成一米宽的苗畦。
  3、种子处理:播种前30~40天将种子浸入冷水中8小时后,沉落水底的种子为上等;继续浸水到24小时后,开始下沉的种子为中等;其余浮在水面和悬浮水中的种子为下等。滤去上浮种子,取出下沉种子与沙以1∶3的比例混合,铺于阴凉通风的地面进行催芽处理。贮藏30天后,种仁充分膨胀萌动,幼芽稍露白尖,即筛去沙粒播入圃地。
  4、播种技术:一般在2~3月中旬日均温稳定在10℃以上进行播种,采用条播法,条距20~25厘米,每亩播种7~10千克。播种深度为5厘米左右,覆土1~2厘米,覆土后,在苗床上覆盖地膜或稻草(或麦草)以防土壤水分蒸发和雨水冲击圃地。
  二、植苗造林
  1、造林地选择:杜仲造林地最好选择避风向阳的缓坡、山脚、山坡中、下部及山间台地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和微碱性土壤。石灰岩裸露的石山夹缝只要土层深厚也可以栽植。
  2、整地:杜仲造林地要尽量做到全面深翻整地。造林地作成宽2米以上的梯田,然后在梯田内挖穴,穴为宽80厘米(深60厘米)的方穴,穴内施放基肥。
  3、造林密度:一般株行距为1.5×2米,2×2米或2×3米,每亩111~222株生产实践证明以2×2米的株行距最佳。
  4、栽植技术:苗木栽植前根系要沾泥浆,苗木要端立在穴中央,一手扶苗,一手铲土,然后把苗轻轻往上一提,使苗木根系舒展。栽植深度稍深于苗木原土印,切忌过深,分层回填表土,层层踏实,上覆一层松土。
  三、幼林抚育
  1、摘除下部侧芽:杜仲栽植后要尽早摘去干茎下部侧芽,只留顶端1~2个健壮饱满侧芽。在树木发芽后的第三个月内,应将过多侧枝剪掉,只保持6~8个侧枝为最好。
  2、松土除草:每年进行2次松土除草。第一次松土除草时间应在4月上旬以前进行,第二次宜在6月上旬进行。还可结合深翻土地,进行林粮间作,以耕代抚。
  3、追肥:每亩施肥量是氮肥8~12千克、磷肥8~12千克、钾肥4~6千克,或每株施用农家肥25千克,环状开沟15~18厘米、施肥后覆土。
  4、修枝除蘖:杜仲的根蘖,萌生能力强,所以要经常对地面上的萌蘖枝和侧旁枝及时进行修剪,以促进主干生长。
夏萱萱大人 2024-05-14

扩展回答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页面运行时间: 0.1247150897979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