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验配助听器流程是怎样的

2024-05-15 05:26:03 (22分钟前 更新) 85 8725

最新回答

儿童助听器验配的流程:
  为保证小儿助听器验配的效果,建议验配者应遵循相同的验配程序和方法。
  1、小几年龄的界定
  0-6岁,将其划分为新生儿、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三个年龄段。
  2、助听器
  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所有类型和种类的助听器。
  3、耳模材料:
  不产热,无形变,对人体无毒、不产生变态反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化工产品。
  4、验配前的准备
  4.1  详细向家长、亲属和监护人了解并记录小儿的现病史和既往史,力求找出导致和影响耳聋的原因。特别注意区分是否为遗传性聋或药物中毒性聋或自身免疫性聋。因为这些耳聋都有可能导致听力的渐进性下降。
  4.2  进行耳鼻咽喉科常规检查,尤其要注意鼻咽部、咽鼓管和中耳腔的病变,这些部位的病变常可导致听力的波动。
  4.3  对疑有脑瘫、智力低下、孤独症、多动症、交往障碍等疾患的小儿,要请求神经科和精神科的帮助,以排除非听力性言语障碍。
  4.4  学习能力检查不仅仅是对智商的了解,而是对于小儿交往能力,应对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等综合能力的掌握,其结果对于制定小儿的训练计划和预测训练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4.5  根据年(月)龄的不同,采取相应的行为测听方法,了解小儿的主观听力情况。建议:0-3个月,采用听性反射;4-6个月,采用听觉行为反应;6-28个月,采用视觉强化测听;28个月—6岁:采用游戏测听或纯音测听的方法进行。大龄儿童除了测定气导听阈外,应同时检查骨导听阈和不适阈,这些对于助听器的选择十分重要。
  客观听力测试能够较准确地确定听觉反应阈,可采取的方法主要有:摇篮床测听、听性脑干反应、40赫兹相关电位、耳声发射、声导抗、多频稳态反应等,其中声导抗可以排除中耳疾患,耳声发射可鉴别蜗后病变,应列为必查项目。新近推出的多频稳态反应是一种既有频率特性,又可对耳聋程度做出判断的客观测听方法,对于小儿的助听器验配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值得推荐。  在行客观听力检查时,应尽量同时对骨导听觉反应阈做出判定。
  4.6  影象学检查可以排除和确定内耳及相关结构的异常,常规应检查CT和MRI
  4.7  怀疑耳聋与自身免疫有关时,应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5、耳模制作和试戴
  5.1  耳模的作用:耳模不但具有将经助听器放大后的声音导入外耳道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固定助听器、防止脱落;使得助听器配戴舒适;密闭外耳道,防止反馈啸;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改善助听器的声学效果。因此凡是选配盒式和耳背式助听器时,必须制作相应的耳模。
  5.2  耳模的种类: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耳模可分为软耳模、半软耳模和硬耳模三种。软耳模与耳郭和外耳道软组织相容性好,不容易造成损伤,因此为小儿使用助听器时的首选。
  5.3  耳模的形状:耳模的形状与听力损失的程度有关,一般情况下,极重度和重度聋,选择密封性好的壳式耳模;重度和中重度聋,选择框架式耳模;中重度和中度聋,选择半框架式耳模;中度聋和轻度聋选择耳道式耳模。
  5.4  声孔的形状和阻尼:号角式声孔可较好地提升高频的声音;反号角声孔可降低高频声输出;在耳模胶管或耳钩中放置阻尼可降低中频输出。因此当高频听力损失较重时应选择号角型声孔。
  5.5  气孔的选择:气孔可降低堵耳效应,使其配戴更力口舒适,因此在不影响声孔位置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之。
  5.6  耳模的更换:由于小儿的耳郭和外耳道的不断发育,一段时间后,密封性降低,对于听力损失较重者,会出现反馈啸叫,影响助听效果,因此需定期更换。对于听力损失较重,配戴的助听器声输出较大的小儿,更是如此。一般,3个月内小儿,应每月换一次;3-9个月,应两个月换一次;9-18个月,应三个月换一次;18-36个月,应六个月换一次;3-6岁,每9个月或一年换一次。
  部分小儿会对耳模材料产生过敏反应,应引起注意。
  6、助断器的选择
  6.1  助听器形状的选择:目前常用的助听器主要有盒式、耳背式、耳内式和耳道式。盒式助听器配戴不便,由于身体的板障效应,具有较多的低频噪声和摩擦噪声;耳内式和耳道式需要定期更换外壳,由于麦克风和耳机的距离近,为防止反馈啸叫,声输出不宜太大,并且价格相对较高;因此小儿不宜首选这几类助听器。耳背式助听器不但配戴方便,而且声输出的设计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应作为小儿使用时的首选。
  6.2  助听器技术线路的选择:现阶段,助听器根据控制方式和技术线路的不同,可分为模拟助听器、编程助听器和全数字助听器三种,其中全数字助听器具有声音分析能力,分辨率高、配戴舒适并且能有效地保护残余听力,因此小儿应首选此类助听器。但对于听力损失严重的小儿,为保证对声音的听感知,模拟助听器也是一种选择。
  6.3  助听器声输出的选择:助听器的最大声输出应与听力损失相适应,一般在听力损失稳定的情况下,轻度聋选择最大声输出小于105dB(SPL)的助听器;中度聋选择最大声输出为105-114dB(SPL)的助听器;中重度聋选择最大声输出为115-124dB(SPL)的助听器;重度聋选择最大声输出为125-135d6(SPL)的助听器;极重度聋选择最大声输出为135dB(SPL)以上的助听器。但对于听力损失呈渐进性下降的小儿,所选助听器的输出应适当放宽一些。
  7、助断器的配戴耳
  双耳听力对于辨别声音的方向,减低环境中噪声的干扰,提高分辨率,减少配戴疲劳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小儿应坚持双耳同时配戴助听器。更为重要的是双耳同时配戴可以避免出现"听力剥夺"现象。如因特殊原因暂时选配了一只助听器,要创造条件,尽量做到两耳交替配戴,并尽快选配另一耳的助听器。
  具有可利用价值的单耳听力障碍的小儿,也提倡通过助听器改善听觉质量
  8、助断器的验配、效果评估和适应性训练
  8.1  助听器的验配提示:助听器验配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力测试的准确性和对听力测试结果的正确分析,小儿行为测听的听阈往往比实际听阈要高,特别是对于初次接受纯音测听的小儿,此点应引起充分注意。而现时的各种客观测听方法均有局限性,决不能单独使用任何一种方法作为助听器验配的依据。正确的选择是综合分析多种测听的结果。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助听器验配,行为测听的结果尤为重要。
  根据听力测试结果,选择助听器的增益、输出和输出限制是最常用的验配方法,但是由于小儿的外耳道容积和中耳系统的阻抗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确定目标增益时,不但要考虑到验配公式的选择,还要测试并修正外耳道的共振峰曲线。真耳藕合腔差(RECD)的测量和应用,在考虑小儿听觉器官特点的同时,还修正了由于耳模和耳内机壳对声压物理量的影响,虽然比较繁杂,但对于验配的准确性十分必要,值得提倡。
  8.2  听器的效果评估:大部分初次配戴助听器的小儿,很难象成人那样可以与验配者默契配合,更不能准确描述助听器配戴后的感觉,因此小儿的助听器效果评估需要多种方法和多次测试才能准确。目前常用的方法有行为观察法、数量评估法、
  Ling氏六音法、言语测试法、功能评估法、介入增益法等多种,应根据小儿的年龄和配合程度自由组合。无论选用何种方法,均应先对双耳分别评估,再对双耳同时进行评估,部分小儿会出现双耳助听效果与单耳助听效果不一致的现象,应根据主诉进行调整,直至满意为止。
  助听器的听力补偿效果不仅取决于助听听阈,而且与助听后的不适阈有很大的关系。对于每一配戴助听器的小儿,再测定助听听阈的同时应常规测定不适阈。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种助听器效果评估方法,均需要在不同的声音环境下进行才有实际意义,特别是数字助听器,只有在嘈杂环境下,才能充分显示其作用。因此在进行评估时,至少应在不同的模拟噪声环境中让小儿听取测试音,有条件时应让配戴者亲自到各种环境中体会助听后的感觉。
  8.3  听器的试戴和适应性训练:对助听器的效果进行初步评价后,要在成人的陪同下让小儿进行试戴,试戴期间注意观察小儿的躯体行为有无异常、耳模对软组织有无损伤、助听器有无反馈啸叫、小儿对各种不同声音的反应等。
  几乎所有小儿在配戴初期,均对助听器或多或少地有些不适应,反应强烈者会出现拒戴现象。此时决不能采取强制措施,应设法转移他们对助听器的注意,或将音量降低直至将其关闭。在进行听觉练习时,应先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听取节奏明快但韵律柔和的声音,以增加"听"的兴趣。为防止产生听觉疲劳,开始练习时,声音应由小到大,配戴时间应由短到长,声音环境应由简单到复杂。在进行适应性训练的时候,还要让小儿练习听取并分辨听力测试和助听器效果评估时使用的声音信号,例如纯音、啭音、窄带噪声、言语噪声、音响器具声等,以备再次检查和评估之用。
  8.4  听器处方:经试戴和适应性训练,确定助听器的各项性能参数和工作状态后,应开具助听器处方。处方的内容包括:耳模的种类和形状、声孔和气孔的种类、助听器的型号、耳钩的种类、音量和音调的位置、声输出限制的方式、程序的设置、增益的大小、电池的型号、助听效果的满意度、使用时注意事项等。
  8.5  康复训练辅导:助听器配戴的目的是声音的听取和语言的学习,为达此目的,验配小组应根据小儿的听力损失程度、学习能力水平、助听器配戴效果、家庭配合程度等制定相应的听觉语言训练计划和阶段目标,由语言训练师与家长共同实施。
  8.6  听器效果的定期评估:在使用过程中,助听器的工作状态会发生变化,小儿的听力状况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些都会影响助听器的使用效果,因此应定期对其进行评估检查。届时主要是重新测试听力,检查助听器性能,评估并调整助听器工作状态,重新出具助听器处方、制定下一步训练计划,确定新的训练目标。一般的做法是在配戴助听器的第一年应每三个月复查一次,以后每半年一次。
  8.7  卷调查:助听器配戴后对小儿的影9向,决不仅仅表现在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方面,影响肯定是全方位的,对此家长和监护人了解的最清楚。验配小组应设计相应的问卷,让家长和监护人反馈小儿的听力语言康复状况,借以了解助听器的验配效果。
  9、助听器辅肋装置和技术的使用
  包括磁电感应装置、音频输入系统、调频接收、移频技术等。目前我国对这些装置和技术的使用还十分不普遍。实际上如能灵活地运用这些装置和技术,将是对传统助听器使用方式的极大补充和拓展。
儿童助听器验配的流程:
  为保证小儿助听器验配的效果,建议验配者应遵循相同的验配程序和方法。
  1、小几年龄的界定
  0-6岁,将其划分为新生儿、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三个年龄段。
  2、助听器
  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所有类型和种类的助听器。
  3、耳模材料:
  不产热,无形变,对人体无毒、不产生变态反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化工产品。
  4、验配前的准备
  4.1  详细向家长、亲属和监护人了解并记录小儿的现病史和既往史,力求找出导致和影响耳聋的原因。特别注意区分是否为遗传性聋或药物中毒性聋或自身免疫性聋。因为这些耳聋都有可能导致听力的渐进性下降。
  4.2  进行耳鼻咽喉科常规检查,尤其要注意鼻咽部、咽鼓管和中耳腔的病变,这些部位的病变常可导致听力的波动。
  4.3  对疑有脑瘫、智力低下、孤独症、多动症、交往障碍等疾患的小儿,要请求神经科和精神科的帮助,以排除非听力性言语障碍。
  4.4  学习能力检查不仅仅是对智商的了解,而是对于小儿交往能力,应对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等综合能力的掌握,其结果对于制定小儿的训练计划和预测训练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4.5  根据年(月)龄的不同,采取相应的行为测听方法,了解小儿的主观听力情况。建议:0-3个月,采用听性反射;4-6个月,采用听觉行为反应;6-28个月,采用视觉强化测听;28个月—6岁:采用游戏测听或纯音测听的方法进行。大龄儿童除了测定气导听阈外,应同时检查骨导听阈和不适阈,这些对于助听器的选择十分重要。
  客观听力测试能够较准确地确定听觉反应阈,可采取的方法主要有:摇篮床测听、听性脑干反应、40赫兹相关电位、耳声发射、声导抗、多频稳态反应等,其中声导抗可以排除中耳疾患,耳声发射可鉴别蜗后病变,应列为必查项目。新近推出的多频稳态反应是一种既有频率特性,又可对耳聋程度做出判断的客观测听方法,对于小儿的助听器验配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值得推荐。  在行客观听力检查时,应尽量同时对骨导听觉反应阈做出判定。
  4.6  影象学检查可以排除和确定内耳及相关结构的异常,常规应检查CT和MRI
  4.7  怀疑耳聋与自身免疫有关时,应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5、耳模制作和试戴
  5.1  耳模的作用:耳模不但具有将经助听器放大后的声音导入外耳道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固定助听器、防止脱落;使得助听器配戴舒适;密闭外耳道,防止反馈啸;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改善助听器的声学效果。因此凡是选配盒式和耳背式助听器时,必须制作相应的耳模。
  5.2  耳模的种类: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耳模可分为软耳模、半软耳模和硬耳模三种。软耳模与耳郭和外耳道软组织相容性好,不容易造成损伤,因此为小儿使用助听器时的首选。
  5.3  耳模的形状:耳模的形状与听力损失的程度有关,一般情况下,极重度和重度聋,选择密封性好的壳式耳模;重度和中重度聋,选择框架式耳模;中重度和中度聋,选择半框架式耳模;中度聋和轻度聋选择耳道式耳模。
  5.4  声孔的形状和阻尼:号角式声孔可较好地提升高频的声音;反号角声孔可降低高频声输出;在耳模胶管或耳钩中放置阻尼可降低中频输出。因此当高频听力损失较重时应选择号角型声孔。
  5.5  气孔的选择:气孔可降低堵耳效应,使其配戴更力口舒适,因此在不影响声孔位置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之。
  5.6  耳模的更换:由于小儿的耳郭和外耳道的不断发育,一段时间后,密封性降低,对于听力损失较重者,会出现反馈啸叫,影响助听效果,因此需定期更换。对于听力损失较重,配戴的助听器声输出较大的小儿,更是如此。一般,3个月内小儿,应每月换一次;3-9个月,应两个月换一次;9-18个月,应三个月换一次;18-36个月,应六个月换一次;3-6岁,每9个月或一年换一次。
  部分小儿会对耳模材料产生过敏反应,应引起注意。
  6、助断器的选择
  6.1  助听器形状的选择:目前常用的助听器主要有盒式、耳背式、耳内式和耳道式。盒式助听器配戴不便,由于身体的板障效应,具有较多的低频噪声和摩擦噪声;耳内式和耳道式需要定期更换外壳,由于麦克风和耳机的距离近,为防止反馈啸叫,声输出不宜太大,并且价格相对较高;因此小儿不宜首选这几类助听器。耳背式助听器不但配戴方便,而且声输出的设计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应作为小儿使用时的首选。
  6.2  助听器技术线路的选择:现阶段,助听器根据控制方式和技术线路的不同,可分为模拟助听器、编程助听器和全数字助听器三种,其中全数字助听器具有声音分析能力,分辨率高、配戴舒适并且能有效地保护残余听力,因此小儿应首选此类助听器。但对于听力损失严重的小儿,为保证对声音的听感知,模拟助听器也是一种选择。
  6.3  助听器声输出的选择:助听器的最大声输出应与听力损失相适应,一般在听力损失稳定的情况下,轻度聋选择最大声输出小于105dB(SPL)的助听器;中度聋选择最大声输出为105-114dB(SPL)的助听器;中重度聋选择最大声输出为115-124dB(SPL)的助听器;重度聋选择最大声输出为125-135d6(SPL)的助听器;极重度聋选择最大声输出为135dB(SPL)以上的助听器。但对于听力损失呈渐进性下降的小儿,所选助听器的输出应适当放宽一些。
  7、助断器的配戴耳
  双耳听力对于辨别声音的方向,减低环境中噪声的干扰,提高分辨率,减少配戴疲劳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小儿应坚持双耳同时配戴助听器。更为重要的是双耳同时配戴可以避免出现"听力剥夺"现象。如因特殊原因暂时选配了一只助听器,要创造条件,尽量做到两耳交替配戴,并尽快选配另一耳的助听器。
  具有可利用价值的单耳听力障碍的小儿,也提倡通过助听器改善听觉质量
  8、助断器的验配、效果评估和适应性训练
  8.1  助听器的验配提示:助听器验配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力测试的准确性和对听力测试结果的正确分析,小儿行为测听的听阈往往比实际听阈要高,特别是对于初次接受纯音测听的小儿,此点应引起充分注意。而现时的各种客观测听方法均有局限性,决不能单独使用任何一种方法作为助听器验配的依据。正确的选择是综合分析多种测听的结果。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助听器验配,行为测听的结果尤为重要。
  根据听力测试结果,选择助听器的增益、输出和输出限制是最常用的验配方法,但是由于小儿的外耳道容积和中耳系统的阻抗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确定目标增益时,不但要考虑到验配公式的选择,还要测试并修正外耳道的共振峰曲线。真耳藕合腔差(RECD)的测量和应用,在考虑小儿听觉器官特点的同时,还修正了由于耳模和耳内机壳对声压物理量的影响,虽然比较繁杂,但对于验配的准确性十分必要,值得提倡。
  8.2  听器的效果评估:大部分初次配戴助听器的小儿,很难象成人那样可以与验配者默契配合,更不能准确描述助听器配戴后的感觉,因此小儿的助听器效果评估需要多种方法和多次测试才能准确。目前常用的方法有行为观察法、数量评估法、
  Ling氏六音法、言语测试法、功能评估法、介入增益法等多种,应根据小儿的年龄和配合程度自由组合。无论选用何种方法,均应先对双耳分别评估,再对双耳同时进行评估,部分小儿会出现双耳助听效果与单耳助听效果不一致的现象,应根据主诉进行调整,直至满意为止。
  助听器的听力补偿效果不仅取决于助听听阈,而且与助听后的不适阈有很大的关系。对于每一配戴助听器的小儿,再测定助听听阈的同时应常规测定不适阈。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种助听器效果评估方法,均需要在不同的声音环境下进行才有实际意义,特别是数字助听器,只有在嘈杂环境下,才能充分显示其作用。因此在进行评估时,至少应在不同的模拟噪声环境中让小儿听取测试音,有条件时应让配戴者亲自到各种环境中体会助听后的感觉。
  8.3  听器的试戴和适应性训练:对助听器的效果进行初步评价后,要在成人的陪同下让小儿进行试戴,试戴期间注意观察小儿的躯体行为有无异常、耳模对软组织有无损伤、助听器有无反馈啸叫、小儿对各种不同声音的反应等。
  几乎所有小儿在配戴初期,均对助听器或多或少地有些不适应,反应强烈者会出现拒戴现象。此时决不能采取强制措施,应设法转移他们对助听器的注意,或将音量降低直至将其关闭。在进行听觉练习时,应先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听取节奏明快但韵律柔和的声音,以增加"听"的兴趣。为防止产生听觉疲劳,开始练习时,声音应由小到大,配戴时间应由短到长,声音环境应由简单到复杂。在进行适应性训练的时候,还要让小儿练习听取并分辨听力测试和助听器效果评估时使用的声音信号,例如纯音、啭音、窄带噪声、言语噪声、音响器具声等,以备再次检查和评估之用。
  8.4  听器处方:经试戴和适应性训练,确定助听器的各项性能参数和工作状态后,应开具助听器处方。处方的内容包括:耳模的种类和形状、声孔和气孔的种类、助听器的型号、耳钩的种类、音量和音调的位置、声输出限制的方式、程序的设置、增益的大小、电池的型号、助听效果的满意度、使用时注意事项等。
  8.5  康复训练辅导:助听器配戴的目的是声音的听取和语言的学习,为达此目的,验配小组应根据小儿的听力损失程度、学习能力水平、助听器配戴效果、家庭配合程度等制定相应的听觉语言训练计划和阶段目标,由语言训练师与家长共同实施。
  8.6  听器效果的定期评估:在使用过程中,助听器的工作状态会发生变化,小儿的听力状况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些都会影响助听器的使用效果,因此应定期对其进行评估检查。届时主要是重新测试听力,检查助听器性能,评估并调整助听器工作状态,重新出具助听器处方、制定下一步训练计划,确定新的训练目标。一般的做法是在配戴助听器的第一年应每三个月复查一次,以后每半年一次。
  8.7  卷调查:助听器配戴后对小儿的影9向,决不仅仅表现在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方面,影响肯定是全方位的,对此家长和监护人了解的最清楚。验配小组应设计相应的问卷,让家长和监护人反馈小儿的听力语言康复状况,借以了解助听器的验配效果。
  9、助听器辅肋装置和技术的使用
  包括磁电感应装置、音频输入系统、调频接收、移频技术等。目前我国对这些装置和技术的使用还十分不普遍。实际上如能灵活地运用这些装置和技术,将是对传统助听器使用方式的极大补充和拓展。
zhang太太 2024-05-15
正确的儿童助听器选配流程有以下几步:
步骤一  助听器验配前详细的检查
1、询问病史、治疗情况,询问目前小儿对外界声音反应以及智力、行为其它方面表现,观察小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等。
目的:初步了解小儿听损情况,可能引起耳聋的原因,是否有并发其它疾病等。
2、检查小儿诊断客观听力检查是否已做齐全,如齐全进入下一步骤,如不全可回医院或在中心补全检查。
目的:了解引起耳聋部位,确定耳聋性质。
注意:小儿验配助听器前必须做的客观听力检查包括:耳声发射\\诱发电位\\声导抗三个项目。
3、检查外耳道情况,为小儿做行为测听,给家长详细解释各种测试结果含义。
目的:获得小儿相对准确的听力图,行为测听方法根据其年龄确定。让家长了解孩子目前情况。
步骤二  根据孩子听力程度精确验配助听器
1、根据主、客观听力检查情况,结合小儿年龄判断是否需要配助听器,配什么样的助听器。
目的:在适合年龄给小儿验配参数适合的助听器。
2、制取耳印,根据听力情况制作适合耳模
目的:耳模制作要求同小儿耳廓、耳道的贴服性好;有提升小儿听觉效果的声学特性,密封性好,不产生啸叫;佩戴舒适。
3、耳模制作完成后,佩戴调试助听器,借助真耳测试仪对助听器放大到在外耳道的声学数据进行获取,根据前期步骤获得的听力图判断助听器的声学补偿是否准确,为小儿精确调试助听器。
目的:借助真耳测试仪器做到更精确调试助听器
4、专业人员指导小儿戴助听器后进行早期的声音察知训练
目的:使孩子尽快感知声音的存在,以及简单的理解声音。
步骤三、助听器验配后的其它工作
1、小儿有了初步的声音查知能力后,根据孩子年龄,建议送专业语训中心(大于30个月龄)或家长在语训老师指导下(小于30个月龄)对其进行系统听觉言语训练。
目的:使小儿能接受到系统正规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
2、根据小儿声音察知情况定期(初次一般为佩戴助听器后3个月左右)为其做佩戴助听器后的行为测听(学名助听听阈测试),可以同时再行裸耳的行为测听。
目的:一是了解助听器对小儿听力的补偿情况,测试结果结合真耳测试声学情况更精确调试助听器;二是要观察小儿是否存在听力波动情况,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3、在验配助听器后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带小儿做一些查找病因等相关检查,如可做基因检查、耳部的影像检查(CT/MRI),查找可能的原因以及小儿内耳是否存在畸形等等。
目的:多种诊断综合判断孩子致聋部位及原因,为后续的干预方法提供参考。
4、对经过一个阶段语训的小儿做听觉能力、言语识别评估,结合助听听阈测试判断其助听器效果如何。
目的:了解小儿在助听器帮助下靠听的言语理解水平。
5、助听器效果评好的小儿可继续使用助听器进行康复,效果不佳小儿考虑植入人工耳蜗或能过加入学习手语、看口形等方法提升交流能力。
正确的儿童助听器选配流程有以下几步:
步骤一  助听器验配前详细的检查
1、询问病史、治疗情况,询问目前小儿对外界声音反应以及智力、行为其它方面表现,观察小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等。
目的:初步了解小儿听损情况,可能引起耳聋的原因,是否有并发其它疾病等。
2、检查小儿诊断客观听力检查是否已做齐全,如齐全进入下一步骤,如不全可回医院或在中心补全检查。
目的:了解引起耳聋部位,确定耳聋性质。
注意:小儿验配助听器前必须做的客观听力检查包括:耳声发射\\诱发电位\\声导抗三个项目。
3、检查外耳道情况,为小儿做行为测听,给家长详细解释各种测试结果含义。
目的:获得小儿相对准确的听力图,行为测听方法根据其年龄确定。让家长了解孩子目前情况。
步骤二  根据孩子听力程度精确验配助听器
1、根据主、客观听力检查情况,结合小儿年龄判断是否需要配助听器,配什么样的助听器。
目的:在适合年龄给小儿验配参数适合的助听器。
2、制取耳印,根据听力情况制作适合耳模
目的:耳模制作要求同小儿耳廓、耳道的贴服性好;有提升小儿听觉效果的声学特性,密封性好,不产生啸叫;佩戴舒适。
3、耳模制作完成后,佩戴调试助听器,借助真耳测试仪对助听器放大到在外耳道的声学数据进行获取,根据前期步骤获得的听力图判断助听器的声学补偿是否准确,为小儿精确调试助听器。
目的:借助真耳测试仪器做到更精确调试助听器
4、专业人员指导小儿戴助听器后进行早期的声音察知训练
目的:使孩子尽快感知声音的存在,以及简单的理解声音。
步骤三、助听器验配后的其它工作
1、小儿有了初步的声音查知能力后,根据孩子年龄,建议送专业语训中心(大于30个月龄)或家长在语训老师指导下(小于30个月龄)对其进行系统听觉言语训练。
目的:使小儿能接受到系统正规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
2、根据小儿声音察知情况定期(初次一般为佩戴助听器后3个月左右)为其做佩戴助听器后的行为测听(学名助听听阈测试),可以同时再行裸耳的行为测听。
目的:一是了解助听器对小儿听力的补偿情况,测试结果结合真耳测试声学情况更精确调试助听器;二是要观察小儿是否存在听力波动情况,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3、在验配助听器后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带小儿做一些查找病因等相关检查,如可做基因检查、耳部的影像检查(CT/MRI),查找可能的原因以及小儿内耳是否存在畸形等等。
目的:多种诊断综合判断孩子致聋部位及原因,为后续的干预方法提供参考。
4、对经过一个阶段语训的小儿做听觉能力、言语识别评估,结合助听听阈测试判断其助听器效果如何。
目的:了解小儿在助听器帮助下靠听的言语理解水平。
5、助听器效果评好的小儿可继续使用助听器进行康复,效果不佳小儿考虑植入人工耳蜗或能过加入学习手语、看口形等方法提升交流能力。
不管三七 2024-05-08
据我了解儿童验配助听器流程是:
1.  佩戴耳选择。对于双耳均需助听器帮助的聋儿,原则上应双耳选配,这不仅符合听觉生理要求,也符合听觉心理要求,使聋儿听到的声音更为自然、均衡、清晰。如果因某种原因,一时难以做到,助听器应戴在听觉动态范围大的一侧耳上。另外如果双耳的平均听力损失均不超过60  dB,则应戴在听  力损失较重的一侧;如果双耳听力损失均超过60  dB,则应戴在听力损失较轻、听力曲线较平坦的一侧。助听器种类选择。选定助听器的功率和频响范围,介绍助听器的种类及其优缺点。根据我们的经验,传统耳背式助听器较适合聋儿使用。如有条件,亦可选择数码编程助听器或定制耳内式助听器。预调助听器。对助听器的音量、音调、最大输出及自动增益作调试,使之处于理论上的最佳状态。  
2.定制耳模  
耳模的作用除了固定助听器、防止声反馈、使佩戴舒适外,更重要的是用于改善助听器的声学特性,影响助听器的声输出效果,使之更适合佩戴者使用。佩戴盒式、耳背式助听器均应定制合适的耳模。  
3.助听器适应性训练  
聋儿戴上助听器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性训练,才能对声音产生认识。适应训练的成功与否,是决定助听器验配周期长短的重要环节。这一阶段的训练内容,应在听力学家的指导下,由家长或教师密切合作才能完成。  
在训练期间,要认真观察聋儿佩戴助听器的反应,尤其是不适反应。一般来讲,经过2~3个月的严格训练,聋儿适应佩戴助听器、熟悉不同频率的纯音和啭音、能分辨声音的有无并做出行为反应,才能对聋儿助听效果进行评估。  
4.助听效果评估,明确助听器处方  
听力学家进行助听效果的数量评估,从250  Hz到4  kHz每一倍频程对聋儿的听阈测试,精确地调试助听器的音量、音调,使聋儿佩戴助听器后的听阈在正常的“香蕉图”内,听力损失得到最佳补偿。另外,还须依据聋儿听觉动态范围调试助听器的自动增益和声输出控制,保护聋儿残余听力不受损害。(最好做真耳分析)  
聋儿选配助听器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听清语言,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因此,用言语测听对助听效果进行功能评估十分必要,应伴随聋儿逐渐掌握的词汇或语句跟踪进行。定期评估聋儿配戴助听器后接受语言信息的能力,较全面地评价助听效果
据我了解儿童验配助听器流程是:
1.  佩戴耳选择。对于双耳均需助听器帮助的聋儿,原则上应双耳选配,这不仅符合听觉生理要求,也符合听觉心理要求,使聋儿听到的声音更为自然、均衡、清晰。如果因某种原因,一时难以做到,助听器应戴在听觉动态范围大的一侧耳上。另外如果双耳的平均听力损失均不超过60  dB,则应戴在听  力损失较重的一侧;如果双耳听力损失均超过60  dB,则应戴在听力损失较轻、听力曲线较平坦的一侧。助听器种类选择。选定助听器的功率和频响范围,介绍助听器的种类及其优缺点。根据我们的经验,传统耳背式助听器较适合聋儿使用。如有条件,亦可选择数码编程助听器或定制耳内式助听器。预调助听器。对助听器的音量、音调、最大输出及自动增益作调试,使之处于理论上的最佳状态。  
2.定制耳模  
耳模的作用除了固定助听器、防止声反馈、使佩戴舒适外,更重要的是用于改善助听器的声学特性,影响助听器的声输出效果,使之更适合佩戴者使用。佩戴盒式、耳背式助听器均应定制合适的耳模。  
3.助听器适应性训练  
聋儿戴上助听器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性训练,才能对声音产生认识。适应训练的成功与否,是决定助听器验配周期长短的重要环节。这一阶段的训练内容,应在听力学家的指导下,由家长或教师密切合作才能完成。  
在训练期间,要认真观察聋儿佩戴助听器的反应,尤其是不适反应。一般来讲,经过2~3个月的严格训练,聋儿适应佩戴助听器、熟悉不同频率的纯音和啭音、能分辨声音的有无并做出行为反应,才能对聋儿助听效果进行评估。  
4.助听效果评估,明确助听器处方  
听力学家进行助听效果的数量评估,从250  Hz到4  kHz每一倍频程对聋儿的听阈测试,精确地调试助听器的音量、音调,使聋儿佩戴助听器后的听阈在正常的“香蕉图”内,听力损失得到最佳补偿。另外,还须依据聋儿听觉动态范围调试助听器的自动增益和声输出控制,保护聋儿残余听力不受损害。(最好做真耳分析)  
聋儿选配助听器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听清语言,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因此,用言语测听对助听效果进行功能评估十分必要,应伴随聋儿逐渐掌握的词汇或语句跟踪进行。定期评估聋儿配戴助听器后接受语言信息的能力,较全面地评价助听效果
沈阳宜家装饰 2024-05-04

扩展回答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页面运行时间: 0.160675048828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