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祠橡木怎么样

2024-06-21 07:27:00 (33分钟前 更新) 350 9294

最新回答

韩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位于笔架山!
韩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位于笔架山!
公山虚1 2024-06-21
形成
笔架山原名双旌山,因形似笔架遂称笔架山。韩文公祠位于笔架山中峰的双旌石下。相传韩愈贬任潮州刺史时,常登此山,筑亭游览,并亲手植下橡树。后人敬仰韩公,将笔架山称为“韩山”,将亭称为“侍郎亭”。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公尝游于此并手植橡木,韩公之祠应迁建于此,所以将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至今址。
特征
韩文公祠的建筑简朴雅致,墙壁全是水磨砖砌成,祠内分前后二进,并带两廊,后进升高七尺,有石阶可登,正中供韩愈塑像。祠内石柱多刻对联,四壁环立历代碑刻四十面,详载韩愈贬潮史迹和该祠兴废情况。
其他介绍
相关传说
相传当年韩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据宋礼部尚书王大宝《韩木赞》的描写,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但花不常开,潮州人崇尚韩愈,以至效祥于他手植的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祠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记载。于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韩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邑人郑兰枝有诗云:
高植一株耸翠峦,侍郎手泽倚栏干。
根深八月蟠祠古,叶毓双旌度岁寒。
棱影参差侵曲水,奇花多少映祠坛。
游人若问科名事,为指芳林旧姓韩。
韩文公祠(韩愈纪念馆),位于韩江东岸笔架山麓,是纪念我国唐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韩愈的祠宇,是著名的潮州八景之一  --  韩祠橡木的所在地。
唐代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他治潮八月,政绩昭彰;驱鳄、兴学、勤农、释奴,特别是启用贤士,兴学育才一节,对潮州文化的发展影响至深,故为潮人历代传诵、景仰。笔架山因之改称韩山,山下鳄溪改称韩江,潮州山水俱姓韩。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潮州通判陈尧佐于金山麓辟建“韩吏部祠”。元祜五年(公元1090年),知州王涤徙到州南七里,苏轼为此写下了著名的《潮州韩文公庙碑记》,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遂成天下定论。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太守丁允元因“东山为韩公登临之地,手植橡木尤存”,故将韩祠迁于今址。祠堂现有三层殿阁—正门是胡耀邦题写的匾额,进入正殿的蹬道,使人一步步在仰视韩愈塑像中前进,令人肃然起敬。周围为历代韩祠碑刻和韩愈笔迹。饶有趣味的是“传道起文”的碑刻,因字形特殊竟有多种读法。庭园有碑廊,保存现代名人评价韩愈的书法碑刻。后山腰为侍郎阁,阁前有韩愈石雕头像,阁内辟为韩愈生平展览馆。韩祠依山面水,后有韩山三峰并峙,前有韩水汩汩流淌,山光水色,鸟语花香,吸引着许多崇敬者前来参观瞻仰,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诗文和艺术佳作,现祠内保存有历代碑刻四十面,是研究潮州历史的珍贵资料。
现代
一九八四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濯邦同志视察潮州时,为韩祠题写匾额,当年由省政府拨款对韩祠进行重修,并制订了韩祠景区的总体规划。经过多年来的逐步发展,现已形成了以主祠为中心的建筑群体,相继落成的侍郎阁、允元亭、天南碑胜、天水园分布在主祠周围,高低错落,遥相呼应,是我国现存年代最为完整的纪念韩愈的一处圣地,也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形成
笔架山原名双旌山,因形似笔架遂称笔架山。韩文公祠位于笔架山中峰的双旌石下。相传韩愈贬任潮州刺史时,常登此山,筑亭游览,并亲手植下橡树。后人敬仰韩公,将笔架山称为“韩山”,将亭称为“侍郎亭”。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公尝游于此并手植橡木,韩公之祠应迁建于此,所以将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至今址。
特征
韩文公祠的建筑简朴雅致,墙壁全是水磨砖砌成,祠内分前后二进,并带两廊,后进升高七尺,有石阶可登,正中供韩愈塑像。祠内石柱多刻对联,四壁环立历代碑刻四十面,详载韩愈贬潮史迹和该祠兴废情况。
其他介绍
相关传说
相传当年韩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据宋礼部尚书王大宝《韩木赞》的描写,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但花不常开,潮州人崇尚韩愈,以至效祥于他手植的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祠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记载。于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韩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邑人郑兰枝有诗云:
高植一株耸翠峦,侍郎手泽倚栏干。
根深八月蟠祠古,叶毓双旌度岁寒。
棱影参差侵曲水,奇花多少映祠坛。
游人若问科名事,为指芳林旧姓韩。
韩文公祠(韩愈纪念馆),位于韩江东岸笔架山麓,是纪念我国唐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韩愈的祠宇,是著名的潮州八景之一  --  韩祠橡木的所在地。
唐代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他治潮八月,政绩昭彰;驱鳄、兴学、勤农、释奴,特别是启用贤士,兴学育才一节,对潮州文化的发展影响至深,故为潮人历代传诵、景仰。笔架山因之改称韩山,山下鳄溪改称韩江,潮州山水俱姓韩。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潮州通判陈尧佐于金山麓辟建“韩吏部祠”。元祜五年(公元1090年),知州王涤徙到州南七里,苏轼为此写下了著名的《潮州韩文公庙碑记》,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遂成天下定论。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太守丁允元因“东山为韩公登临之地,手植橡木尤存”,故将韩祠迁于今址。祠堂现有三层殿阁—正门是胡耀邦题写的匾额,进入正殿的蹬道,使人一步步在仰视韩愈塑像中前进,令人肃然起敬。周围为历代韩祠碑刻和韩愈笔迹。饶有趣味的是“传道起文”的碑刻,因字形特殊竟有多种读法。庭园有碑廊,保存现代名人评价韩愈的书法碑刻。后山腰为侍郎阁,阁前有韩愈石雕头像,阁内辟为韩愈生平展览馆。韩祠依山面水,后有韩山三峰并峙,前有韩水汩汩流淌,山光水色,鸟语花香,吸引着许多崇敬者前来参观瞻仰,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诗文和艺术佳作,现祠内保存有历代碑刻四十面,是研究潮州历史的珍贵资料。
现代
一九八四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濯邦同志视察潮州时,为韩祠题写匾额,当年由省政府拨款对韩祠进行重修,并制订了韩祠景区的总体规划。经过多年来的逐步发展,现已形成了以主祠为中心的建筑群体,相继落成的侍郎阁、允元亭、天南碑胜、天水园分布在主祠周围,高低错落,遥相呼应,是我国现存年代最为完整的纪念韩愈的一处圣地,也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个人淋着雨 2024-06-15
韩祠橡木挺不错的,质量相当的好,很结实,也很漂亮的。韩文公祠位于笔架山中峰的双旌石下。相传韩愈贬任潮州刺史时,常登此山,筑亭游览,并亲手植下橡树。后人敬仰韩公,将笔架山称为"韩山",将亭称为"侍郎亭"。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公尝游于此并手植橡木,韩公之祠应迁建于此,所以将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至今址。韩文公祠的建筑简朴雅致,墙壁全是水磨砖砌成,祠内分前后二进,并带两廊,后进升高七尺,有石阶可登,正中供韩愈塑像。祠内石柱多刻对联,四壁环立历代碑刻四十面,详载韩愈贬潮史迹和该祠兴废情况。相传当年韩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据宋礼部尚书王大宝《韩木赞》的描写,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但花不常开,潮州人崇尚韩愈,以至效祥于他手植的这棵橡木。
韩祠橡木挺不错的,质量相当的好,很结实,也很漂亮的。韩文公祠位于笔架山中峰的双旌石下。相传韩愈贬任潮州刺史时,常登此山,筑亭游览,并亲手植下橡树。后人敬仰韩公,将笔架山称为"韩山",将亭称为"侍郎亭"。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公尝游于此并手植橡木,韩公之祠应迁建于此,所以将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至今址。韩文公祠的建筑简朴雅致,墙壁全是水磨砖砌成,祠内分前后二进,并带两廊,后进升高七尺,有石阶可登,正中供韩愈塑像。祠内石柱多刻对联,四壁环立历代碑刻四十面,详载韩愈贬潮史迹和该祠兴废情况。相传当年韩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据宋礼部尚书王大宝《韩木赞》的描写,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但花不常开,潮州人崇尚韩愈,以至效祥于他手植的这棵橡木。
吃客声声 2024-06-05

扩展回答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页面运行时间: 0.1532731056213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