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葵种植有哪几种方法

2024-04-29 09:48:43 (36分钟前 更新) 271 5224

最新回答

(1)播种与育苗:黄秋葵适宜在土层深厚,土层疏松肥沃的地块上种植。整地同时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土杂粪2000公斤,饼肥100公斤。育苗一般于3月底至4月中旬在阳畦或日光温室里播种。苗床土按菜园土、腐熟有机肥和细砂6:3:1的比例配制,以10厘米见方的密度点播。因黄秋葵种壳较坚硬,所以播前应先浸种24小时,后放在25—30℃下催芽,4—5天发芽,苗龄30一40天,即幼苗3—4叶时定植。直播一般于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播种,按1米宽做畦,每畦播两行,密度为50厘米见方,每穴播2—3粒种子。地膜覆盖栽培可早播4—6天。当苗长出两叶时进行间苗,每穴只留一株壮苗,4—5叶时定苗。
(2)田间管理:黄秋葵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当株高40—50厘米时,应环株施1次肥,结合中耕培土。采收第一一二个果后每亩追尿素l0公斤。生长后期,为防止早衰,可进行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  黄秋葵比较耐旱,苗期可少浇水,开花前适当中耕蹲苗,促进根系伸展。午旱时随时浇水,夏季注意保持畦面湿润,一般7—10天浇1次水。生长后期酌情浇水。雨季水多,温度高,易导致渍水烂根,要及时清沟沥水。  黄秋葵以主蔓结果为主,应及时摘除侧枝,减少养分损耗。开始采果后适当摘去基部老叶,以利通风,减少病害。雨季要注意培土,防止植株倒伏。
(3)病虫害防治:黄秋葵病虫害较少,偶尔有蚜虫、螟虫和地老虎危害。防治蚜虫和螟虫,可用2.5%敌杀死3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2500倍液喷治;防治地老虎,可在根际周围灌80%敌敌畏1500倍液,或90%敌百虫500倍液,毒杀幼虫。连阴雨季节,枝叶出现较多病斑,可在天转晴后,及时在植株基部附近撒施石灰,防止病害蔓延。
(4)采收:黄秋葵采收的产品是嫩果。采收过早,影响产量;过迟,纤维增多,肉质老化,降低品质,甚至失去食用价值,因此适时采收非常重要。一般花谢后7—8天,嫩果长到8一10厘米时采收,可获得最佳商品果。采收宜在傍晚进行,采收时在果柄处剪下,以免伤害枝干。采收期可从6月下旬持续到10月上旬。
(1)播种与育苗:黄秋葵适宜在土层深厚,土层疏松肥沃的地块上种植。整地同时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土杂粪2000公斤,饼肥100公斤。育苗一般于3月底至4月中旬在阳畦或日光温室里播种。苗床土按菜园土、腐熟有机肥和细砂6:3:1的比例配制,以10厘米见方的密度点播。因黄秋葵种壳较坚硬,所以播前应先浸种24小时,后放在25—30℃下催芽,4—5天发芽,苗龄30一40天,即幼苗3—4叶时定植。直播一般于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播种,按1米宽做畦,每畦播两行,密度为50厘米见方,每穴播2—3粒种子。地膜覆盖栽培可早播4—6天。当苗长出两叶时进行间苗,每穴只留一株壮苗,4—5叶时定苗。
(2)田间管理:黄秋葵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当株高40—50厘米时,应环株施1次肥,结合中耕培土。采收第一一二个果后每亩追尿素l0公斤。生长后期,为防止早衰,可进行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  黄秋葵比较耐旱,苗期可少浇水,开花前适当中耕蹲苗,促进根系伸展。午旱时随时浇水,夏季注意保持畦面湿润,一般7—10天浇1次水。生长后期酌情浇水。雨季水多,温度高,易导致渍水烂根,要及时清沟沥水。  黄秋葵以主蔓结果为主,应及时摘除侧枝,减少养分损耗。开始采果后适当摘去基部老叶,以利通风,减少病害。雨季要注意培土,防止植株倒伏。
(3)病虫害防治:黄秋葵病虫害较少,偶尔有蚜虫、螟虫和地老虎危害。防治蚜虫和螟虫,可用2.5%敌杀死3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2500倍液喷治;防治地老虎,可在根际周围灌80%敌敌畏1500倍液,或90%敌百虫500倍液,毒杀幼虫。连阴雨季节,枝叶出现较多病斑,可在天转晴后,及时在植株基部附近撒施石灰,防止病害蔓延。
(4)采收:黄秋葵采收的产品是嫩果。采收过早,影响产量;过迟,纤维增多,肉质老化,降低品质,甚至失去食用价值,因此适时采收非常重要。一般花谢后7—8天,嫩果长到8一10厘米时采收,可获得最佳商品果。采收宜在傍晚进行,采收时在果柄处剪下,以免伤害枝干。采收期可从6月下旬持续到10月上旬。
三月蛐蛐 2024-04-29
红秋葵的种植技术
  1、  培育壮苗,适时移栽  一般是3月上、中旬在冬暖大棚内播种育苗,播种前需进行种子处理,用30~35℃温水浸种20~24h,在28~30℃条件下催芽48h刚露白时,播于8cm×8cm营养块中,苗床保持25℃左右,4~5天可出齐苗,当幼苗长至3~4片真叶时定植,行距45~50cm,株距40cm。
  2、加强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与培土  幼苗定植后及时中耕2次,以促进缓苗和幼苗生长。第1朵花开前,中耕并适当蹲苗。开花结果初期,每次追肥浇水后应及时中耕,防止土壤板结和杂草生长。植株封行前,结合追肥浇水,适当中耕培土,以防植株倒伏。
  (2)肥水管理  红秋葵结果期较长,需肥量较多,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还要多次追肥。缓苗后进行第1次追肥,施后应及时浇水;6月中旬到结果盛期实行第2次追肥,促使植株健壮生长,配合施用磷钾肥,促使果实早熟。
  红秋葵比较耐旱,水分管理应根据土壤墒情适当浇水。
  (3)整枝摘叶  栽培密度较大时,在生长中后期应适当剪掉基部侧枝与老黄叶。
  (4)病虫害防治  红秋葵的抗病性很强,容易发生的主要是根结线虫病。在定植前,注意用辛硫磷进行土壤消毒。
  3、适时采收  红秋葵植株具有7~9片叶时开始开花,花谢后7~8天嫩果长至8~10cm时,须及时采收。若采收过迟,嫩果老化,纤维增多,品质变劣。采收时间以早晨为宜,便于直接销售,采收时应用剪刀剪断果柄,不能用手硬拉,防止伤枝。
  红秋葵从播种至初收约需50天,一般于6月上中旬开始收获,可持续采收至初霜前,采收供应期为4个月左右,每667m2产量约1500~2000kg。
红秋葵的种植技术
  1、  培育壮苗,适时移栽  一般是3月上、中旬在冬暖大棚内播种育苗,播种前需进行种子处理,用30~35℃温水浸种20~24h,在28~30℃条件下催芽48h刚露白时,播于8cm×8cm营养块中,苗床保持25℃左右,4~5天可出齐苗,当幼苗长至3~4片真叶时定植,行距45~50cm,株距40cm。
  2、加强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与培土  幼苗定植后及时中耕2次,以促进缓苗和幼苗生长。第1朵花开前,中耕并适当蹲苗。开花结果初期,每次追肥浇水后应及时中耕,防止土壤板结和杂草生长。植株封行前,结合追肥浇水,适当中耕培土,以防植株倒伏。
  (2)肥水管理  红秋葵结果期较长,需肥量较多,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还要多次追肥。缓苗后进行第1次追肥,施后应及时浇水;6月中旬到结果盛期实行第2次追肥,促使植株健壮生长,配合施用磷钾肥,促使果实早熟。
  红秋葵比较耐旱,水分管理应根据土壤墒情适当浇水。
  (3)整枝摘叶  栽培密度较大时,在生长中后期应适当剪掉基部侧枝与老黄叶。
  (4)病虫害防治  红秋葵的抗病性很强,容易发生的主要是根结线虫病。在定植前,注意用辛硫磷进行土壤消毒。
  3、适时采收  红秋葵植株具有7~9片叶时开始开花,花谢后7~8天嫩果长至8~10cm时,须及时采收。若采收过迟,嫩果老化,纤维增多,品质变劣。采收时间以早晨为宜,便于直接销售,采收时应用剪刀剪断果柄,不能用手硬拉,防止伤枝。
  红秋葵从播种至初收约需50天,一般于6月上中旬开始收获,可持续采收至初霜前,采收供应期为4个月左右,每667m2产量约1500~2000kg。
守望的原罪 2024-04-19
黄秋葵种植方法:
1、播种,播前浸种12小时,后置于25~30℃下催芽,约24小时后种子开始出芽,待60%~70%种子"破嘴"时播种。播种以穴播为宜,每穴3株,穴深2~3厘米。各地应在终霜期过后,适时播种,先浇水,后播种,再覆土2厘米左右。
2、管理,幼苗出土后,气温较低,应连续中耕2次,提高地温,促进缓苗。第一朵花开放前加强中耕,以便适度蹲苗,以利根系发育。开花结果后,植株生长加快,每次浇水追肥后均应中耕,封垄前中耕培土,防止植株倒伏。
3、采收,黄秋葵从播种到第一嫩果形成约需55天左右。以后整个采收期长达90~120天,全生育期可达150天左右,甚至更长。黄秋葵商品性鲜果采摘标准以果长8~10厘米,果外表鲜绿色,果内种子未老化为度。如果采收不及时,肉质老化,纤维增多,商品食用价值大大降低。一般第一果采收后,初期每隔2~4天收一次,随温度升高,采收间隔缩短。8月盛果期,每天或隔天采收一次。
黄秋葵种植方法:
1、播种,播前浸种12小时,后置于25~30℃下催芽,约24小时后种子开始出芽,待60%~70%种子"破嘴"时播种。播种以穴播为宜,每穴3株,穴深2~3厘米。各地应在终霜期过后,适时播种,先浇水,后播种,再覆土2厘米左右。
2、管理,幼苗出土后,气温较低,应连续中耕2次,提高地温,促进缓苗。第一朵花开放前加强中耕,以便适度蹲苗,以利根系发育。开花结果后,植株生长加快,每次浇水追肥后均应中耕,封垄前中耕培土,防止植株倒伏。
3、采收,黄秋葵从播种到第一嫩果形成约需55天左右。以后整个采收期长达90~120天,全生育期可达150天左右,甚至更长。黄秋葵商品性鲜果采摘标准以果长8~10厘米,果外表鲜绿色,果内种子未老化为度。如果采收不及时,肉质老化,纤维增多,商品食用价值大大降低。一般第一果采收后,初期每隔2~4天收一次,随温度升高,采收间隔缩短。8月盛果期,每天或隔天采收一次。
jiuxing2015 2024-04-13

扩展回答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页面运行时间: 0.5137569904327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