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丝历史谁了解

2024-05-23 13:54:07 (35分钟前 更新) 216 6249

最新回答

蚕丝的历史:
   中国蚕丝纺织历史已经有四、五千年,大概是黄帝时期。  有意思的是蚕丝的创始人据说是黄帝的妻子嫘祖。  黄帝开创农耕文明,她妻子又发明了蚕丝纺织,他们两个是中国几千年男耕女织的理想组合的鼻祖。
1926年春天的一个傍晚,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距今5500~6000年)遗址正在紧张地挖掘中,这是第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进行的考古发掘。
一名考古队员突然从一堆残陶片和泥土中发现了一颗花生壳似的黑褐色物体,引起了众人的关注。这是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丝质茧壳,已经部分腐蚀,但仍有光泽,而且茧壳的切割面极为平直。
当时主持发掘的我国第一代田野考古学家、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李济先生对此十分重视,但是在现场再没有找到第二颗。后来,李博士请清华大学生物学教授刘崇乐先生进行鉴定,刘教授虽不敢断定这就是蚕茧,但也没有找出相反的证据。
   因为该茧壳比现在西阴村家养的蚕要小很多;不像是后来放进去的,因为埋藏的位置并不在坑底下,茧壳周围的土色也没有受干扰的痕记;当然也不会是野蚕偶尔吐的,因为有利器切割过的痕迹。
最后,刘教授初步断定其为桑蚕茧,茧壳长约1.36厘米,茧幅约1.04厘米,切割面是由锐利的刀刃所为。  有关这半个蚕茧的报道很快飞过千山万水,远涉重洋,传到了世界各地。关于这个当时发现最古老的蚕茧的孤证,引起了中外考古学界长时期的争论。
   甲骨文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1899年才被发现。殷墟是商王朝后期都城的遗址,自盘庚迁都直至商纣灭亡共历273年。
   近一个世纪以来,在此出土的甲骨多达几十万片,其中有很多都记载了与蚕、桑、丝和蚕业有关的事和文字。可见,蚕丝早已成为当时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甲骨文中的各种“丝”,形状均似丝线缠绕。“缫”字中有水、缫釜及蚕茧,属象形字。此外,还有续丝的“续”、断丝的“断”,束丝的“束”、用丝线钓鱼的“钓”、以丝线作琴弦的“乐”,以及用丝帛制成的“衣”、“巾”等字,它们的字形或造字本义都与丝有关,属会意字。
   有些如“幽”、“幼”,则是由丝线的细微含义引申而来。甲骨文中的“桑”以桑树为形,往往用作地名。
先秦史籍曾记载:商代开国君主成汤在位时,七年大旱,成汤于桑林中以身祷雨,后人称为“成汤祷雨”。成汤的名相伊尹,曾是空桑之中的弃婴,被一采桑女所得。从这些文字记载可推测出商代已大量种植桑树。
目前,一些学者对甲骨文中的“蚕”字有不同的解释,他们认为那不是“蚕”字,而是“蛇”字的象形文字。其实,这些“蚕”字的构形虽有变化,但都突出表现其多环节的生理特征,是对蚕的生动写照。
“蚕神”是古人崇拜的神灵之一。祭祀蚕神称为“蚕示”,或用三牛、三牢,或用羌(被杀死的奴隶),典祀十分隆重。由每年祭祀蚕神以求丰收的行为可知,蚕桑也属重要的农业收成。
   商代后期一个叫武丁的国王曾为派人察看蚕事而九次占卜,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对蚕桑业极为重视。
丝绸具有轻盈、舒适、光亮等神奇特性,这是其他织物所没有的。在“无私耕私织,共寒其寒”的原始社会中,由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生产和使用;进入奴隶社会之后,便成为贵族的专用物品。
统治者为了满足奢侈生活的需要或炫耀其显赫的地位,桑蚕丝织生产倍受重视。蚕的形象还不断出现在奴隶主礼器的装饰纹样中。
   从出土文物可知,奴隶主死后,其墓葬极为奢华,甚至在陪葬品青铜器外包上精美的丝织品,以显示经济实力。由于埋葬于地下数千年,丝绸逐渐被青铜器的铜酸腐蚀,后人只能从考古发掘出的粘附于商周青铜器上的丝绸印痕中窥测当时丝绸的生产水平。
目前所能见到的商周丝绸大多为附着在青铜器上的印痕,考古出土的实物极为少见。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件商代玉戈堪称珍宝,它不仅拥有各种朱砂染色而成的平纹织物的印痕,而且还拥有以平纹为地、呈雷纹的丝织物印痕。
蚕丝的历史:
   中国蚕丝纺织历史已经有四、五千年,大概是黄帝时期。  有意思的是蚕丝的创始人据说是黄帝的妻子嫘祖。  黄帝开创农耕文明,她妻子又发明了蚕丝纺织,他们两个是中国几千年男耕女织的理想组合的鼻祖。
1926年春天的一个傍晚,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距今5500~6000年)遗址正在紧张地挖掘中,这是第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进行的考古发掘。
一名考古队员突然从一堆残陶片和泥土中发现了一颗花生壳似的黑褐色物体,引起了众人的关注。这是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丝质茧壳,已经部分腐蚀,但仍有光泽,而且茧壳的切割面极为平直。
当时主持发掘的我国第一代田野考古学家、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李济先生对此十分重视,但是在现场再没有找到第二颗。后来,李博士请清华大学生物学教授刘崇乐先生进行鉴定,刘教授虽不敢断定这就是蚕茧,但也没有找出相反的证据。
   因为该茧壳比现在西阴村家养的蚕要小很多;不像是后来放进去的,因为埋藏的位置并不在坑底下,茧壳周围的土色也没有受干扰的痕记;当然也不会是野蚕偶尔吐的,因为有利器切割过的痕迹。
最后,刘教授初步断定其为桑蚕茧,茧壳长约1.36厘米,茧幅约1.04厘米,切割面是由锐利的刀刃所为。  有关这半个蚕茧的报道很快飞过千山万水,远涉重洋,传到了世界各地。关于这个当时发现最古老的蚕茧的孤证,引起了中外考古学界长时期的争论。
   甲骨文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1899年才被发现。殷墟是商王朝后期都城的遗址,自盘庚迁都直至商纣灭亡共历273年。
   近一个世纪以来,在此出土的甲骨多达几十万片,其中有很多都记载了与蚕、桑、丝和蚕业有关的事和文字。可见,蚕丝早已成为当时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甲骨文中的各种“丝”,形状均似丝线缠绕。“缫”字中有水、缫釜及蚕茧,属象形字。此外,还有续丝的“续”、断丝的“断”,束丝的“束”、用丝线钓鱼的“钓”、以丝线作琴弦的“乐”,以及用丝帛制成的“衣”、“巾”等字,它们的字形或造字本义都与丝有关,属会意字。
   有些如“幽”、“幼”,则是由丝线的细微含义引申而来。甲骨文中的“桑”以桑树为形,往往用作地名。
先秦史籍曾记载:商代开国君主成汤在位时,七年大旱,成汤于桑林中以身祷雨,后人称为“成汤祷雨”。成汤的名相伊尹,曾是空桑之中的弃婴,被一采桑女所得。从这些文字记载可推测出商代已大量种植桑树。
目前,一些学者对甲骨文中的“蚕”字有不同的解释,他们认为那不是“蚕”字,而是“蛇”字的象形文字。其实,这些“蚕”字的构形虽有变化,但都突出表现其多环节的生理特征,是对蚕的生动写照。
“蚕神”是古人崇拜的神灵之一。祭祀蚕神称为“蚕示”,或用三牛、三牢,或用羌(被杀死的奴隶),典祀十分隆重。由每年祭祀蚕神以求丰收的行为可知,蚕桑也属重要的农业收成。
   商代后期一个叫武丁的国王曾为派人察看蚕事而九次占卜,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对蚕桑业极为重视。
丝绸具有轻盈、舒适、光亮等神奇特性,这是其他织物所没有的。在“无私耕私织,共寒其寒”的原始社会中,由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生产和使用;进入奴隶社会之后,便成为贵族的专用物品。
统治者为了满足奢侈生活的需要或炫耀其显赫的地位,桑蚕丝织生产倍受重视。蚕的形象还不断出现在奴隶主礼器的装饰纹样中。
   从出土文物可知,奴隶主死后,其墓葬极为奢华,甚至在陪葬品青铜器外包上精美的丝织品,以显示经济实力。由于埋葬于地下数千年,丝绸逐渐被青铜器的铜酸腐蚀,后人只能从考古发掘出的粘附于商周青铜器上的丝绸印痕中窥测当时丝绸的生产水平。
目前所能见到的商周丝绸大多为附着在青铜器上的印痕,考古出土的实物极为少见。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件商代玉戈堪称珍宝,它不仅拥有各种朱砂染色而成的平纹织物的印痕,而且还拥有以平纹为地、呈雷纹的丝织物印痕。
原来我在这里8 2024-05-23
于丝绸的起源,我国古代史籍中流传着不少神话传说,中国丝绸,源远流长,至少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已出现了丝绸的曙光。  
   1、浙江湖州钱三漾出土的绢片距今4750年,为长江流域出土最早、最完整的丝织品。
   2、河南荥阳青台村出土的罗织物距今5630年,是黄河流域发现最早的丝织品。
 
   3、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原始织机的使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丝绸的发展历程  
     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
     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锦的出现是中国丝绸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蚕丝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丝绸不仅是高贵的衣料,而且是艺术品,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是很深远的。到了秦汉时期,丝织业不但得到了大发展,而且随着汉代中国对外的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路从古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一直西去,经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造成对黄河流域经济的严重破坏,到了隋代,中国蚕桑丝绸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唐朝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无论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丝绸的生产组织分为宫廷手工业、农村副业和独立手工业三种,规模较前代大大扩充了。同时,丝绸的对外贸易也得到巨大的发展,不但"丝绸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条,而且贸易的频繁程度也空前高涨。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为唐代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元时期,随着蚕桑技术的进步,中国丝绸有过短暂的辉煌。不但丝绸的花色品种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出现了宋锦、丝和饰金织物三种有特色的新品种,而且对蚕桑生产技术的总结和推广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明清两代,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丝绸的生产与贸易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丝绸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日渐明显,丝绸的海外贸易发展迅速。但是,封建制度对生产力的阻碍也十分突出,中国丝绸业在苛捐杂税和洋稠倾销的双重打击下,陷入了十分可悲的境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丝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间,中国生丝产量从3.6万吨上升到5.7万吨,增长了1.58倍;丝织物的产量增长了2倍多;丝织品消费量也从4亿米增长到了12.2亿米,增长了约3倍;出口的生丝占世界生丝贸易量的80%以上,绸缎也要占50%上下。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又争得了在世界丝绸市场上的主导地位,丝绸业成为国家的创汇支柱产业。
 丝绸与华夏文明    
     丝绸的出现,使养蚕织绸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非常重要并且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手工业门类。丝绸的兴盛则开创了中华民族丝绸服饰文明的新时代,给中国古代民俗、习惯以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丝绸对中国汉字的巨大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人类历史上,因丝绸贸易而兴起的东西方人民的大规模经济文化交流,对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浩若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里,不少诗篇是以蚕桑丝绸为题材的。如《诗经》中反映妇女从事农桑事业的情景:"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大量对蚕桑丝绸的描写,可以窥见丝绸对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巨大影响。
     作为世界蚕桑丝绸业的发源地,中国流传着许多与此相关的神话和传说。如蚕马神话、螺祖教民、天仙配等等,都以天真美丽的幻想和清新质朴的风格,艺术地概括了人们对蚕桑丝绸的认识,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蚕桑丝绸的亲情。
 蚕丝与染织    
   中国是家蚕丝的发源地,养蚕,缫丝是我国古代在纤维利用上最重要的成就。蚕丝厅让你了解蚕吐丝的秘密,向人们展示了蚕丝生产的工艺和发展历程,人们对蚕丝的利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蚕丝风格。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已发明平纹,绞纱织造及朱砂染色技术,此后随着织机的不断改进,印染技术的不断提高,丝织品种日益丰富,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染织工艺体系,使我国古代的丝绸染织技术领先于世界各国。染织厅向人们展示历代织机的发展历程,每台织机置于一定的场景氛围内,并有古丝绸工艺演示,动静结合趣味无穷。   
    
 丝绸之路    
     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为世界人民提供绚美华贵的丝绸产品,为绚丽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远在公元前七世纪,中国丝绸就已作为珍品馈赠外宾。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丝绸就传到了希腊等遥远的西方国家。
     西汉(公元前二世纪前后),张謇通西域,开辟了从长安(今西安市)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北方丝绸之路。这也是一条最长最古的丝绸之路,它横贯亚洲,直达欧洲地中海沿岸的古代交通要道,因运送中国的丝绸而闻名。它东起古长安,西达古罗马都城君士坦丁堡,长15000余公里,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整个古代东西方商品和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丝绸是中国的发明,丝绸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欧、亚、非三大洲人民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古代丝绸之路,起点是中国的长安(今西安)。长安是汉朝和唐朝的国都,当时各地丝绸和其它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後,再由各国商人把一捆捆的生丝和一匹匹绸缎,用油漆麻布和皮革装裹,然後浩浩荡荡地组成商队,爬上陕甘高原,越过乌鞘岭,经过甘肃的武威,穿过河西走廊,到达当时的中西交通要道敦煌。另外经过青海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再往西便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第一条是沿著昆仑山北麓到达安息(今伊朗),直至印度洋,称为南道。第二条顺天山南侧行走,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中亚和波斯湾等地,称为北道。但西汉以後天山北路又增加了第三条丝路,通往地中海各国,称为北道,或新北道,原来的北道(即顺天山南侧行走的那一条)就改称为中道了。除了从长安出发运往欧洲外,还有其他“丝绸之路”:
   1)南方丝绸之路:长安  --  成都  --  保山  --缅甸--  印度  --  欧洲
   2)海上丝绸之路:扬州、泉州、珠海  --(经马六甲)--  欧洲
于丝绸的起源,我国古代史籍中流传着不少神话传说,中国丝绸,源远流长,至少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已出现了丝绸的曙光。  
   1、浙江湖州钱三漾出土的绢片距今4750年,为长江流域出土最早、最完整的丝织品。
   2、河南荥阳青台村出土的罗织物距今5630年,是黄河流域发现最早的丝织品。
 
   3、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原始织机的使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丝绸的发展历程  
     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
     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锦的出现是中国丝绸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蚕丝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丝绸不仅是高贵的衣料,而且是艺术品,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是很深远的。到了秦汉时期,丝织业不但得到了大发展,而且随着汉代中国对外的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路从古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一直西去,经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造成对黄河流域经济的严重破坏,到了隋代,中国蚕桑丝绸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唐朝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无论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丝绸的生产组织分为宫廷手工业、农村副业和独立手工业三种,规模较前代大大扩充了。同时,丝绸的对外贸易也得到巨大的发展,不但"丝绸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条,而且贸易的频繁程度也空前高涨。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为唐代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元时期,随着蚕桑技术的进步,中国丝绸有过短暂的辉煌。不但丝绸的花色品种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出现了宋锦、丝和饰金织物三种有特色的新品种,而且对蚕桑生产技术的总结和推广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明清两代,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丝绸的生产与贸易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丝绸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日渐明显,丝绸的海外贸易发展迅速。但是,封建制度对生产力的阻碍也十分突出,中国丝绸业在苛捐杂税和洋稠倾销的双重打击下,陷入了十分可悲的境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丝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间,中国生丝产量从3.6万吨上升到5.7万吨,增长了1.58倍;丝织物的产量增长了2倍多;丝织品消费量也从4亿米增长到了12.2亿米,增长了约3倍;出口的生丝占世界生丝贸易量的80%以上,绸缎也要占50%上下。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又争得了在世界丝绸市场上的主导地位,丝绸业成为国家的创汇支柱产业。
 丝绸与华夏文明    
     丝绸的出现,使养蚕织绸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非常重要并且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手工业门类。丝绸的兴盛则开创了中华民族丝绸服饰文明的新时代,给中国古代民俗、习惯以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丝绸对中国汉字的巨大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人类历史上,因丝绸贸易而兴起的东西方人民的大规模经济文化交流,对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浩若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里,不少诗篇是以蚕桑丝绸为题材的。如《诗经》中反映妇女从事农桑事业的情景:"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大量对蚕桑丝绸的描写,可以窥见丝绸对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巨大影响。
     作为世界蚕桑丝绸业的发源地,中国流传着许多与此相关的神话和传说。如蚕马神话、螺祖教民、天仙配等等,都以天真美丽的幻想和清新质朴的风格,艺术地概括了人们对蚕桑丝绸的认识,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蚕桑丝绸的亲情。
 蚕丝与染织    
   中国是家蚕丝的发源地,养蚕,缫丝是我国古代在纤维利用上最重要的成就。蚕丝厅让你了解蚕吐丝的秘密,向人们展示了蚕丝生产的工艺和发展历程,人们对蚕丝的利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蚕丝风格。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已发明平纹,绞纱织造及朱砂染色技术,此后随着织机的不断改进,印染技术的不断提高,丝织品种日益丰富,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染织工艺体系,使我国古代的丝绸染织技术领先于世界各国。染织厅向人们展示历代织机的发展历程,每台织机置于一定的场景氛围内,并有古丝绸工艺演示,动静结合趣味无穷。   
    
 丝绸之路    
     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为世界人民提供绚美华贵的丝绸产品,为绚丽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远在公元前七世纪,中国丝绸就已作为珍品馈赠外宾。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丝绸就传到了希腊等遥远的西方国家。
     西汉(公元前二世纪前后),张謇通西域,开辟了从长安(今西安市)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北方丝绸之路。这也是一条最长最古的丝绸之路,它横贯亚洲,直达欧洲地中海沿岸的古代交通要道,因运送中国的丝绸而闻名。它东起古长安,西达古罗马都城君士坦丁堡,长15000余公里,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整个古代东西方商品和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丝绸是中国的发明,丝绸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欧、亚、非三大洲人民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古代丝绸之路,起点是中国的长安(今西安)。长安是汉朝和唐朝的国都,当时各地丝绸和其它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後,再由各国商人把一捆捆的生丝和一匹匹绸缎,用油漆麻布和皮革装裹,然後浩浩荡荡地组成商队,爬上陕甘高原,越过乌鞘岭,经过甘肃的武威,穿过河西走廊,到达当时的中西交通要道敦煌。另外经过青海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再往西便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第一条是沿著昆仑山北麓到达安息(今伊朗),直至印度洋,称为南道。第二条顺天山南侧行走,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中亚和波斯湾等地,称为北道。但西汉以後天山北路又增加了第三条丝路,通往地中海各国,称为北道,或新北道,原来的北道(即顺天山南侧行走的那一条)就改称为中道了。除了从长安出发运往欧洲外,还有其他“丝绸之路”:
   1)南方丝绸之路:长安  --  成都  --  保山  --缅甸--  印度  --  欧洲
   2)海上丝绸之路:扬州、泉州、珠海  --(经马六甲)--  欧洲
暗了个然 2024-05-08
您好,非常荣幸回答您问题:
  桑蚕丝历史:
  传说远在黄帝时期,元妃始祖就开始驯养野蚕为家蚕,取蚕丝织成做衣服的锦帛。在古老的耕织图上,已详尽地记录了古代蚕农育蚕、养蚕、缫丝、织绸的整个过程。几千年过去了,任凭科学如何狂奔向前,丝绸依然只能慢慢地一寸寸来自于小小的蚕,所有的高科技辉煌在一条吐丝的蚕面前都黯然失色。
  真丝是蚕的生命的绝唱,真丝是蚕的生命的继续。一条蚕的一辈子只有  28  天,一条蚕一生所吐的丝有  1000  米长。要多少条蚕的生命才能汇聚成一件衬衣、一件旗袍、一个被面。真丝是蚕创造的奇迹。
  当一条蚕慢慢地长成、蜕皮、上簇、吐丝、结茧,似乎天、地、人、神都对它退让三分。人们对蚕爱护备致,生怕一不小心惊扰了,影响了它吃桑吐蚕的神气魔力。
  一根真丝来之不易,注定了丝绸的华贵和神秘。在唐朝,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将以“丝”为主的中国服饰文化传送到了遥远的西方。世界由一根莹亮的蚕丝一匹柔美的丝绸知道了古老而神秘的中国。“蚕神”是古人崇拜的神灵之一。
  祭祀蚕神称为“蚕示”,或用三牛、三牢,或用羌(被杀死的奴隶),典祀十分隆重。由每年祭祀蚕神以求丰收的行为可知,蚕桑也属重要的农业收成。商代后期一个叫武丁的国王曾为派人察看蚕事而九次占卜,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对蚕桑业极为重视。
  丝绸具有轻盈、舒适、光亮等神奇特性,这是其他织物所没有的。在“无私耕私织,共寒其寒”的原始社会中,由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生产和使用;进入奴隶社会之后,便成为贵族的专用物品。统治者为了满足奢侈生活的需要或炫耀其显赫的地位,桑蚕丝织生产倍受重视。蚕的形象还不断出现在奴隶主礼器的装饰纹样中。
您好,非常荣幸回答您问题:
  桑蚕丝历史:
  传说远在黄帝时期,元妃始祖就开始驯养野蚕为家蚕,取蚕丝织成做衣服的锦帛。在古老的耕织图上,已详尽地记录了古代蚕农育蚕、养蚕、缫丝、织绸的整个过程。几千年过去了,任凭科学如何狂奔向前,丝绸依然只能慢慢地一寸寸来自于小小的蚕,所有的高科技辉煌在一条吐丝的蚕面前都黯然失色。
  真丝是蚕的生命的绝唱,真丝是蚕的生命的继续。一条蚕的一辈子只有  28  天,一条蚕一生所吐的丝有  1000  米长。要多少条蚕的生命才能汇聚成一件衬衣、一件旗袍、一个被面。真丝是蚕创造的奇迹。
  当一条蚕慢慢地长成、蜕皮、上簇、吐丝、结茧,似乎天、地、人、神都对它退让三分。人们对蚕爱护备致,生怕一不小心惊扰了,影响了它吃桑吐蚕的神气魔力。
  一根真丝来之不易,注定了丝绸的华贵和神秘。在唐朝,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将以“丝”为主的中国服饰文化传送到了遥远的西方。世界由一根莹亮的蚕丝一匹柔美的丝绸知道了古老而神秘的中国。“蚕神”是古人崇拜的神灵之一。
  祭祀蚕神称为“蚕示”,或用三牛、三牢,或用羌(被杀死的奴隶),典祀十分隆重。由每年祭祀蚕神以求丰收的行为可知,蚕桑也属重要的农业收成。商代后期一个叫武丁的国王曾为派人察看蚕事而九次占卜,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对蚕桑业极为重视。
  丝绸具有轻盈、舒适、光亮等神奇特性,这是其他织物所没有的。在“无私耕私织,共寒其寒”的原始社会中,由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生产和使用;进入奴隶社会之后,便成为贵族的专用物品。统治者为了满足奢侈生活的需要或炫耀其显赫的地位,桑蚕丝织生产倍受重视。蚕的形象还不断出现在奴隶主礼器的装饰纹样中。
亲亲四合院 2024-04-29

扩展回答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页面运行时间: 0.29753208160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