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份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规范

2024-05-24 08:18:33 (54分钟前 更新) 435 3559

最新回答

1.使用要求
住宅区是居民居住、生活和部分居民工作的地方,人们约有2/3的时间是在住宅区度过的。因此,为居民创造一个方便、舒适的居住环境,就成为小区规划的最基本要求。这就需要从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来考虑。例如,为了适应住户家庭人数和人口年龄的不同构成,方便住户选择合适的住宅类型,就要考虑规划设计出相应的满足不同户室比要求的住宅结构;为了满足小区居民生活中的多方面需要,需合理地确定公共建筑服务设施的项目、规模及其分布方式,合理地组织居民户外活动场地、休息场地、绿地和居住区内外交通等。
2.卫生要求
小区规划设计应立足于为小区居民创造一个卫生、安静的居住环境。它既包括住宅及公共建筑的室内卫生要求,如有良好的日照、通风、采光条件,也包括室外和居住区周围的活动空间;既要照顾生理学、人生保健等方面的卫生需要,也应赋予居民精神上的健康和美的感受。为此,在规划时,要注意对建筑用地的选择和环境的营造,防止噪声干扰和空气污染;在布置住宅等各项建筑时,除满足使用功能外,还应从卫生要求出发,充分利用日照和防止阳光强烈辐射,组织居住区的自然通风,配备上、下水设施,设置**储藏公共卫生设备等,为居住区提供必要的物质环境和条件,以搞好小区环境卫生。
3.安全要求
小区规划设计应为居民创造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居住区内人口聚集、建筑密集,除正常情况下小区居民在居住生活中对良好治安的要求外,还必须考虑一旦发生火灾、地震、洪水等,抢运转移的方便和安全。因此,在规划布置时,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对建筑的防火、防震、安全间距、安全疏散通道与场地、人防的地下构筑物等作必要的安排,使居住区规划能有利于防灾、救灾或减少各种灾害的危害程度。
4.经济要求
经济合理地建设居住区,并尽可能降低居住区建设造价和节约城市用地,是居住区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居住区规划的经济合理性主要通过对居住区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综合造价等方面的分析来表达。这就要求在确定居住区内各项用地指标、建筑指标和标准时,必须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相适应。在有一定前瞻性基础上,考虑居民的承受和接受能力,从而选择留有余地分期分批进行还是一次性完成建设。
5.美观要求
小区规划设计应立足于为居民创造一个优美的居住区环境。一个优美的居住区环境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单个建筑设计的效果,更取决于建筑群体的组合、建筑群体与周围环境的结合。居住区不仅要有生活居住气息,而且要反映出生气勃勃的时代精神风貌。因此,居住区规划应在适用、经济的前提下,将建筑、道路、绿化等各种物质要素运用规划、建筑以及造园的手法,构造完整的、丰富的居住空间,为小区居民创造一个明朗、大方、优美、整洁的生活环境。
6.施工要求
在居住区进行规划设计时,还应考虑整个规划设计方案是否便于实际施工的组织与经营,特别是对成片的、大面积的居住区进行机械化施工时,更应当注意各建筑项目的间距和建设程序的设计,以便能有组织地顺利完成施工。
1.使用要求
住宅区是居民居住、生活和部分居民工作的地方,人们约有2/3的时间是在住宅区度过的。因此,为居民创造一个方便、舒适的居住环境,就成为小区规划的最基本要求。这就需要从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来考虑。例如,为了适应住户家庭人数和人口年龄的不同构成,方便住户选择合适的住宅类型,就要考虑规划设计出相应的满足不同户室比要求的住宅结构;为了满足小区居民生活中的多方面需要,需合理地确定公共建筑服务设施的项目、规模及其分布方式,合理地组织居民户外活动场地、休息场地、绿地和居住区内外交通等。
2.卫生要求
小区规划设计应立足于为小区居民创造一个卫生、安静的居住环境。它既包括住宅及公共建筑的室内卫生要求,如有良好的日照、通风、采光条件,也包括室外和居住区周围的活动空间;既要照顾生理学、人生保健等方面的卫生需要,也应赋予居民精神上的健康和美的感受。为此,在规划时,要注意对建筑用地的选择和环境的营造,防止噪声干扰和空气污染;在布置住宅等各项建筑时,除满足使用功能外,还应从卫生要求出发,充分利用日照和防止阳光强烈辐射,组织居住区的自然通风,配备上、下水设施,设置**储藏公共卫生设备等,为居住区提供必要的物质环境和条件,以搞好小区环境卫生。
3.安全要求
小区规划设计应为居民创造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居住区内人口聚集、建筑密集,除正常情况下小区居民在居住生活中对良好治安的要求外,还必须考虑一旦发生火灾、地震、洪水等,抢运转移的方便和安全。因此,在规划布置时,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对建筑的防火、防震、安全间距、安全疏散通道与场地、人防的地下构筑物等作必要的安排,使居住区规划能有利于防灾、救灾或减少各种灾害的危害程度。
4.经济要求
经济合理地建设居住区,并尽可能降低居住区建设造价和节约城市用地,是居住区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居住区规划的经济合理性主要通过对居住区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综合造价等方面的分析来表达。这就要求在确定居住区内各项用地指标、建筑指标和标准时,必须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相适应。在有一定前瞻性基础上,考虑居民的承受和接受能力,从而选择留有余地分期分批进行还是一次性完成建设。
5.美观要求
小区规划设计应立足于为居民创造一个优美的居住区环境。一个优美的居住区环境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单个建筑设计的效果,更取决于建筑群体的组合、建筑群体与周围环境的结合。居住区不仅要有生活居住气息,而且要反映出生气勃勃的时代精神风貌。因此,居住区规划应在适用、经济的前提下,将建筑、道路、绿化等各种物质要素运用规划、建筑以及造园的手法,构造完整的、丰富的居住空间,为小区居民创造一个明朗、大方、优美、整洁的生活环境。
6.施工要求
在居住区进行规划设计时,还应考虑整个规划设计方案是否便于实际施工的组织与经营,特别是对成片的、大面积的居住区进行机械化施工时,更应当注意各建筑项目的间距和建设程序的设计,以便能有组织地顺利完成施工。
我爱我家2小宝 2024-05-24
1.社区发展原则
1954年,马斯洛提出需求等级学说。该学说认为人的需要的产生是一个从低级的生理需要到高级的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过程,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可能产生对高层次需要的需求。由此推出,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各层次需求的人的数量呈金字塔型。
在住宅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充分考虑住宅区的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以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其中,卫生、安全、方便和舒适是住宅区适居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卫生包括环境卫生与生理健康卫生;安全包括人身安全与治安安全;方便是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舒适则既含有与物质因素有关的生理性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与物质因素和非物质的社会因素相关的心理性方面的内容。识别与归属反映着人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其中,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主要要素。场所指特定的人或事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与心理归属感关系密切;特征与居住环境的形象识别性、社会归属感有着直接联系,一般可通过建筑的风格、空间的尺度、绿化的配置、街道的线型、空间的格局、环境的氛围等塑造。而丰富的社区文化、祥和的生活气息、融洽的邻里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
2.生态优化原则
生态优化原则提出的依据是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合理地利用和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实现住宅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减少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综合考虑交通与停车系统、供排水系统、供热取暖系统、**收集处理系统等小区物质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营造出生态优良的小区环境。
3.社区共享原则
住宅区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设施共享、景象共享、服务共享与公众参与。社区共享原则要求住宅区的规划设计应该在设施选择上注意类型、项目、标准和消费费用的大众化,在设施布局上注意均衡性与选择性,在服务方式与管理机制上注意整体性与到位程度,以直接面向住宅区自身的居住对象。公众参与是住宅区全体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保证机制和重要过程。公众参与包括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社区建设、社区发展决策以及社区信息交流等内容。
1.社区发展原则
1954年,马斯洛提出需求等级学说。该学说认为人的需要的产生是一个从低级的生理需要到高级的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过程,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可能产生对高层次需要的需求。由此推出,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各层次需求的人的数量呈金字塔型。
在住宅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充分考虑住宅区的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以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其中,卫生、安全、方便和舒适是住宅区适居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卫生包括环境卫生与生理健康卫生;安全包括人身安全与治安安全;方便是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舒适则既含有与物质因素有关的生理性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与物质因素和非物质的社会因素相关的心理性方面的内容。识别与归属反映着人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其中,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主要要素。场所指特定的人或事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与心理归属感关系密切;特征与居住环境的形象识别性、社会归属感有着直接联系,一般可通过建筑的风格、空间的尺度、绿化的配置、街道的线型、空间的格局、环境的氛围等塑造。而丰富的社区文化、祥和的生活气息、融洽的邻里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
2.生态优化原则
生态优化原则提出的依据是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合理地利用和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实现住宅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减少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综合考虑交通与停车系统、供排水系统、供热取暖系统、**收集处理系统等小区物质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营造出生态优良的小区环境。
3.社区共享原则
住宅区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设施共享、景象共享、服务共享与公众参与。社区共享原则要求住宅区的规划设计应该在设施选择上注意类型、项目、标准和消费费用的大众化,在设施布局上注意均衡性与选择性,在服务方式与管理机制上注意整体性与到位程度,以直接面向住宅区自身的居住对象。公众参与是住宅区全体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保证机制和重要过程。公众参与包括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社区建设、社区发展决策以及社区信息交流等内容。
一抹熙云 2024-05-18
依据*******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93  (2002  年版)规定,住宅小区楼间距规划设计标准  
主要是依据日照做为评定标准。  
详见:  
5.0.2.1  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表5.0.2-1规定,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  
(2)  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  
(3)  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表5.0.2-1  住宅建筑日照标准  
建筑气候区划  Ⅰ、Ⅱ、Ⅲ、VII气候区  Ⅳ气候区  Ⅴ、Ⅵ  
气候区  
大城市  中小城市  大城市  中小城市  
日照标准日  大寒日  冬至日  
日照时数(h)  ≥2  ≥3  ≥1  
有效日照时间带(h)  8~16  9~15  
日照时间计算起点  底层窗台面
依据*******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93  (2002  年版)规定,住宅小区楼间距规划设计标准  
主要是依据日照做为评定标准。  
详见:  
5.0.2.1  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表5.0.2-1规定,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  
(2)  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  
(3)  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表5.0.2-1  住宅建筑日照标准  
建筑气候区划  Ⅰ、Ⅱ、Ⅲ、VII气候区  Ⅳ气候区  Ⅴ、Ⅵ  
气候区  
大城市  中小城市  大城市  中小城市  
日照标准日  大寒日  冬至日  
日照时数(h)  ≥2  ≥3  ≥1  
有效日照时间带(h)  8~16  9~15  
日照时间计算起点  底层窗台面
mm糖糖豆 2024-05-14
没有
没有
王子麻麻 2024-05-04
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计划任务和城市现状条件,进行城市中生活居住用地综合性设计工作。它涉及使用、卫生、经济、安全、施工、美观等几方面的要求。综合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为居民创造一个适用、经济、美观的生活居住用地条件。
  居住区规划主要包括的内容有:
  (1)根据居住区规划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确定规划用地位置及范围;
  (2)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
  (3)按照确定的居住水平标准,选择住宅类型、层数、组合体户比及长度;
  (4)确定公共建筑项目、规模、数量、用地面积和位置;
  (5)确定各级道路系统、走向和宽度;
  (6)对绿地、室外活动场地等进行统一布置;
  (7)拟定各项经济指标;
  (8)拟定详细的工程规划方案。居住区规划应符合使用要求、卫生要求、安全要求、经济要求、施工要求和美观要求等。
  居住区的规模包括人口及用地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的标志。
  居住区的规模主要受以下一些因素决定:
  ①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配套设置居住区级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  
  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是影响居住区人口规模的重要因素。所谓合理的服务半径,是指居民到达  
  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放大步行距离,一般为800~1000,在地形起伏的地区可适当减少。
  ②城市道路交通方法的影响。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要求城市干道之间要有合理的间距,以保证城市交通的  
  安全、快捷和通常。
  ③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居住区的规模与居民行政管理体制相适应或相结合,这是在我国社会主  
  义制度下居住去规划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影响居民区规模的另一个因素。
  ④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都有很大的影响。
  此外,自然地形条件和城市的规模等因素对居住区的规模也有一定的影响。
  居住区规模结构的基本形式
  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基本的形式有:
  ①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具体地说,居住小区的规模一般以一个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  
  规模的下限,而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为其用地规模的上限。
  ②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这种组织方式不划分明确的小区用地范围,居住区直接由若干住宅组团
  组成,也可以说是一种扩大小区的形式。其规划结构的方式为:居住区—住宅组团。
  ③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其规划结构方式为: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
  居住区规划设计主要文件:
  (1)规划设计任务书
  (2)用地现状图
  (3)规划总平面图
  (4)功能分区分析
  (5)交通组织分析
  (6)环境规划及设计
  (7)配套设施建设
  (8)施工图
  (9)施工许可证  设计许可证  用地许可证等相关政府文件
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计划任务和城市现状条件,进行城市中生活居住用地综合性设计工作。它涉及使用、卫生、经济、安全、施工、美观等几方面的要求。综合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为居民创造一个适用、经济、美观的生活居住用地条件。
  居住区规划主要包括的内容有:
  (1)根据居住区规划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确定规划用地位置及范围;
  (2)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
  (3)按照确定的居住水平标准,选择住宅类型、层数、组合体户比及长度;
  (4)确定公共建筑项目、规模、数量、用地面积和位置;
  (5)确定各级道路系统、走向和宽度;
  (6)对绿地、室外活动场地等进行统一布置;
  (7)拟定各项经济指标;
  (8)拟定详细的工程规划方案。居住区规划应符合使用要求、卫生要求、安全要求、经济要求、施工要求和美观要求等。
  居住区的规模包括人口及用地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的标志。
  居住区的规模主要受以下一些因素决定:
  ①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配套设置居住区级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  
  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是影响居住区人口规模的重要因素。所谓合理的服务半径,是指居民到达  
  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放大步行距离,一般为800~1000,在地形起伏的地区可适当减少。
  ②城市道路交通方法的影响。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要求城市干道之间要有合理的间距,以保证城市交通的  
  安全、快捷和通常。
  ③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居住区的规模与居民行政管理体制相适应或相结合,这是在我国社会主  
  义制度下居住去规划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影响居民区规模的另一个因素。
  ④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都有很大的影响。
  此外,自然地形条件和城市的规模等因素对居住区的规模也有一定的影响。
  居住区规模结构的基本形式
  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基本的形式有:
  ①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具体地说,居住小区的规模一般以一个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  
  规模的下限,而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为其用地规模的上限。
  ②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这种组织方式不划分明确的小区用地范围,居住区直接由若干住宅组团
  组成,也可以说是一种扩大小区的形式。其规划结构的方式为:居住区—住宅组团。
  ③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其规划结构方式为: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
  居住区规划设计主要文件:
  (1)规划设计任务书
  (2)用地现状图
  (3)规划总平面图
  (4)功能分区分析
  (5)交通组织分析
  (6)环境规划及设计
  (7)配套设施建设
  (8)施工图
  (9)施工许可证  设计许可证  用地许可证等相关政府文件
飘渺于浮尘中 2024-05-02
2,居民生活空间调查:
A,  居民家庭构成、收入水平、日常生活规律
B,  居民住宅室内各项活动空间要求:
睡眠、工作、学习、用餐、休闲、会客等
C,  居民食物烹饪流程与空间要求
D,  居民卫生行为空间要求:
便溺、沐浴、洗衣、扫除等
E,  储藏、停车空间要求以及特殊人群空间要求
F,  家具、家用电器等设备空间要求
2,居民生活空间调查:
A,  居民家庭构成、收入水平、日常生活规律
B,  居民住宅室内各项活动空间要求:
睡眠、工作、学习、用餐、休闲、会客等
C,  居民食物烹饪流程与空间要求
D,  居民卫生行为空间要求:
便溺、沐浴、洗衣、扫除等
E,  储藏、停车空间要求以及特殊人群空间要求
F,  家具、家用电器等设备空间要求
卷卷小白菜 2024-04-20

扩展回答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页面运行时间: 0.837254047393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