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栀子花瓷器如何鉴别

2024-05-30 02:58:28 (28分钟前 更新) 440 6534

最新回答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青花虽然不像有些专家说的:不会超过三四百件,但是相比而言还是不多的。正因为如此,市场上出现很多赝品,对于普通收藏爱好者来说难度加大了许多,所以出手要谨慎,再谨慎!
  元青花瓷起源
  元青花瓷器起源于元朝,元王朝(公元1271-1368年)立国虽不到一百年,但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却成就巨大,影响深远。在陶瓷领域里,元代算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有三个变化。其一,突破了宋代名窑林立、百花齐放的局面,自此景德镇一支独秀屹立在中华乃至世界瓷苑里,成就了其“瓷都”的地位。其二,改变了东汉以来瓷器生产以青、黑、白、青白等单色釉瓷为主的状态,彩绘瓷特别是青花一跃成为生产与生活用瓷的主流。元代彩绘瓷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釉下彩,先后有以铁作着色剂的釉里褐,以铜作着色剂的釉里红,以钴作着色剂的青花;另一类是釉上彩,有红绿彩、五彩、沥粉挂彩(即后来人称之为珐华彩)。其三,结束了我国制瓷业历来是私人民营的体制。元蒙元政府于公元1278年(至元十五年)专门设置了浮梁瓷局主营窑务,秩正九品,隶属枢密院,到公元1352年(至正十二年)宣告结束(前后共74年的时间)。这种官民结合的生产体制,有力地促进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大发展。
  中国元青花瓷器创始于公元九世纪的唐代中晚期,由河南巩县窑烧制,国内外考古资料表明,它是远销中东、西亚的外销瓷。到了元代中后期,大约1330年之后景德镇烧制出成熟的青花瓷。它的出现与唐青花没有关系,而是受了宋元时代之磁州窑与吉州窑彩绘瓷的影响,特别是吉州窑。景德镇在元代首先烧制出以铁作为着色剂的釉里褐瓷。1974年南朝鲜新安海底打捞出水的沉船中就有整件釉里褐花草纹、玉兔纹、犀牛纹的器皿,该沉船沉没的年代不会早于公元1331年(元至顺二年)。另据文献记载,元代景德镇画彩绘瓷的工匠大都来自吉州地区的永和人。
  元青花的特点
  1,从造型来说,与宋代相比品种明显减少,以日常用品的盘、碗、杯、碟、瓶、罐为主,另有少量的祭祀器、文房用具,很难看到陈设瓷。由于重视实用,圆器占了绝大多数。常见盘尺寸大,有撇口与折沿两种,大型折沿盘是为迎合伊斯兰人吃抓饭需要而烧造的。高足杯的高足大都是竹节状。
  2,采用进口料与国产料两种钴料。进口料含铁钴比高,呈色浓艳,蓝中闪黑,侧看有一层锡光,局部有下凹感,此种料大都用于高档瓶、罐一类大件琢器与大盘上。国产料含锰钴比较高,呈色浅淡,个别的灰暗,常用于民间日用的大众瓷上。
  3,用进口料绘画的高档瓷上纹饰繁密,主题突出,层次分明,以缠枝花卉者多;龙纹多为小头,三爪或四爪;人物画题材的元青花尤其少见,题材内容主要是戏曲故事、历史故事、高士故事、道教人物等。国产料绘画的普通瓷,纹饰简单,画笔粗率,以折枝菊花、梅花、栀子花居多。
  4,胎采用二元配方,高温烧制不会变形,色泽不白。釉色白中闪青,较少洁白。高档瓷多透明釉,普通瓷用乳浊釉。
  5,元青花很少书帝王年号款,极少的书许愿文款、记事款或刻干支款。元青花不是朝廷官用瓷,而是外销瓷。用进口料的高档瓷主要行销于中东、西亚、东非伊斯兰地区,而用国产料的普通瓷主要行销于东南亚一带。
  元青花瓷的鉴定
  元青花传世品很少,私人能收藏到它也很难得,大多数玩瓷人能亲手把玩一下的机会且不多。因此如何鉴别元青花却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尤其在高仿技术很成熟的今天,市场上以假乱真的假货混杂极乱的条件下,无论是专家、行家都会容易“走眼”。过去许多专家们曾作过不少贡献,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这些方法去面对出土文物,仅仅是为了断代,都是可行的。如果对市场来说,在鱼龙混杂、以假乱真的条件下来判别真假则显得无能为力了。
  我认为要学会识假就要掌握那些想仿也仿不成的特点,从特定的条件下去发现这些特点是目前还来不及仿的东西,至于今后造假者跟上形势又出新招那我们也只好甘败下风了。
  我对元青花真仿识别的要点提出初步的建议,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或补充。
  1、在按照元青花基本特征(胎釉、造型、纹饰)进行观察后,并不存在疑问的前提下再进一步观察其老化程度,如果是“生坑”出土物应该有牢固的土斑和土腥味,如果是“熟坑”的传世物则风化、氧化、磨痕、染旧等自然老化明显,而不是碱咬或人工打磨。几百年前的东西和现代新品之间的比较应该好判断。
  2、真元青花的胎质有两类,一种为白灰色,一种为黄白色。这是由于几百年前的瓷土矿所决定的。那个时候的工艺设备和生产水平所限,其烧制出的胎质比较疏松,其中含有粗大颗粒,显得不那么细腻、不密实、不光滑,而今天的瓷土是洁白、细润、密实的且很光滑,这特点想仿也仿不了。
  3、元青花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始期,为唐、宋青花萌芽期的继续。成熟期,也就是元朝至大代到至元代,这个时期生产青花已经过渡到正常水平,最后发展到顶盛期,也正是国外大批贸易要求出口元青花的时候,由当时中东地区伊朗国人带来的钴矿石,要求按外国人生活习惯烧制大型青花器的至正时代,故又有叫“至正型”青花。这种青花色泽极好的原因是用了国产矿石和进口矿石二元配方的结果。(含钴量超过0.5%)。这三个不同时期所用的青花料中由于含钴量的不同则釉色也不相同,早期的浅灰色青釉已不复存在,故早期元青花很好鉴别。中期的元青花色泽明亮,但青花以兰为主,泛点点灰色,很幽青柔和,与近代青花都不同,唯独这几年来高仿至正型青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仿品的兰艳浓重的程度实不易区分。因此凡遇到至正青花时应多从其它方面进行比较,不应被色调所迷惑,但一般高仿品虽色泽相近,其老化程度远远赶不上自然老化或刚出土的真品。
  4、对早期、中期和至正型青花的区别可以借助镜下观测汽泡的形成,我们发现早期和中期的元青花的釉下极少气泡或不存在气泡,只有至正型元青花才有气泡,且小气泡多,大气泡少。这一点也是仿制者难仿成功的。更是鉴定的一个主要指标。
  5、借助科学仪器帮助鉴定。
  以上只是本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青花虽然不像有些专家说的:不会超过三四百件,但是相比而言还是不多的。正因为如此,市场上出现很多赝品,对于普通收藏爱好者来说难度加大了许多,所以出手要谨慎,再谨慎!
  元青花瓷起源
  元青花瓷器起源于元朝,元王朝(公元1271-1368年)立国虽不到一百年,但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却成就巨大,影响深远。在陶瓷领域里,元代算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有三个变化。其一,突破了宋代名窑林立、百花齐放的局面,自此景德镇一支独秀屹立在中华乃至世界瓷苑里,成就了其“瓷都”的地位。其二,改变了东汉以来瓷器生产以青、黑、白、青白等单色釉瓷为主的状态,彩绘瓷特别是青花一跃成为生产与生活用瓷的主流。元代彩绘瓷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釉下彩,先后有以铁作着色剂的釉里褐,以铜作着色剂的釉里红,以钴作着色剂的青花;另一类是釉上彩,有红绿彩、五彩、沥粉挂彩(即后来人称之为珐华彩)。其三,结束了我国制瓷业历来是私人民营的体制。元蒙元政府于公元1278年(至元十五年)专门设置了浮梁瓷局主营窑务,秩正九品,隶属枢密院,到公元1352年(至正十二年)宣告结束(前后共74年的时间)。这种官民结合的生产体制,有力地促进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大发展。
  中国元青花瓷器创始于公元九世纪的唐代中晚期,由河南巩县窑烧制,国内外考古资料表明,它是远销中东、西亚的外销瓷。到了元代中后期,大约1330年之后景德镇烧制出成熟的青花瓷。它的出现与唐青花没有关系,而是受了宋元时代之磁州窑与吉州窑彩绘瓷的影响,特别是吉州窑。景德镇在元代首先烧制出以铁作为着色剂的釉里褐瓷。1974年南朝鲜新安海底打捞出水的沉船中就有整件釉里褐花草纹、玉兔纹、犀牛纹的器皿,该沉船沉没的年代不会早于公元1331年(元至顺二年)。另据文献记载,元代景德镇画彩绘瓷的工匠大都来自吉州地区的永和人。
  元青花的特点
  1,从造型来说,与宋代相比品种明显减少,以日常用品的盘、碗、杯、碟、瓶、罐为主,另有少量的祭祀器、文房用具,很难看到陈设瓷。由于重视实用,圆器占了绝大多数。常见盘尺寸大,有撇口与折沿两种,大型折沿盘是为迎合伊斯兰人吃抓饭需要而烧造的。高足杯的高足大都是竹节状。
  2,采用进口料与国产料两种钴料。进口料含铁钴比高,呈色浓艳,蓝中闪黑,侧看有一层锡光,局部有下凹感,此种料大都用于高档瓶、罐一类大件琢器与大盘上。国产料含锰钴比较高,呈色浅淡,个别的灰暗,常用于民间日用的大众瓷上。
  3,用进口料绘画的高档瓷上纹饰繁密,主题突出,层次分明,以缠枝花卉者多;龙纹多为小头,三爪或四爪;人物画题材的元青花尤其少见,题材内容主要是戏曲故事、历史故事、高士故事、道教人物等。国产料绘画的普通瓷,纹饰简单,画笔粗率,以折枝菊花、梅花、栀子花居多。
  4,胎采用二元配方,高温烧制不会变形,色泽不白。釉色白中闪青,较少洁白。高档瓷多透明釉,普通瓷用乳浊釉。
  5,元青花很少书帝王年号款,极少的书许愿文款、记事款或刻干支款。元青花不是朝廷官用瓷,而是外销瓷。用进口料的高档瓷主要行销于中东、西亚、东非伊斯兰地区,而用国产料的普通瓷主要行销于东南亚一带。
  元青花瓷的鉴定
  元青花传世品很少,私人能收藏到它也很难得,大多数玩瓷人能亲手把玩一下的机会且不多。因此如何鉴别元青花却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尤其在高仿技术很成熟的今天,市场上以假乱真的假货混杂极乱的条件下,无论是专家、行家都会容易“走眼”。过去许多专家们曾作过不少贡献,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这些方法去面对出土文物,仅仅是为了断代,都是可行的。如果对市场来说,在鱼龙混杂、以假乱真的条件下来判别真假则显得无能为力了。
  我认为要学会识假就要掌握那些想仿也仿不成的特点,从特定的条件下去发现这些特点是目前还来不及仿的东西,至于今后造假者跟上形势又出新招那我们也只好甘败下风了。
  我对元青花真仿识别的要点提出初步的建议,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或补充。
  1、在按照元青花基本特征(胎釉、造型、纹饰)进行观察后,并不存在疑问的前提下再进一步观察其老化程度,如果是“生坑”出土物应该有牢固的土斑和土腥味,如果是“熟坑”的传世物则风化、氧化、磨痕、染旧等自然老化明显,而不是碱咬或人工打磨。几百年前的东西和现代新品之间的比较应该好判断。
  2、真元青花的胎质有两类,一种为白灰色,一种为黄白色。这是由于几百年前的瓷土矿所决定的。那个时候的工艺设备和生产水平所限,其烧制出的胎质比较疏松,其中含有粗大颗粒,显得不那么细腻、不密实、不光滑,而今天的瓷土是洁白、细润、密实的且很光滑,这特点想仿也仿不了。
  3、元青花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始期,为唐、宋青花萌芽期的继续。成熟期,也就是元朝至大代到至元代,这个时期生产青花已经过渡到正常水平,最后发展到顶盛期,也正是国外大批贸易要求出口元青花的时候,由当时中东地区伊朗国人带来的钴矿石,要求按外国人生活习惯烧制大型青花器的至正时代,故又有叫“至正型”青花。这种青花色泽极好的原因是用了国产矿石和进口矿石二元配方的结果。(含钴量超过0.5%)。这三个不同时期所用的青花料中由于含钴量的不同则釉色也不相同,早期的浅灰色青釉已不复存在,故早期元青花很好鉴别。中期的元青花色泽明亮,但青花以兰为主,泛点点灰色,很幽青柔和,与近代青花都不同,唯独这几年来高仿至正型青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仿品的兰艳浓重的程度实不易区分。因此凡遇到至正青花时应多从其它方面进行比较,不应被色调所迷惑,但一般高仿品虽色泽相近,其老化程度远远赶不上自然老化或刚出土的真品。
  4、对早期、中期和至正型青花的区别可以借助镜下观测汽泡的形成,我们发现早期和中期的元青花的釉下极少气泡或不存在气泡,只有至正型元青花才有气泡,且小气泡多,大气泡少。这一点也是仿制者难仿成功的。更是鉴定的一个主要指标。
  5、借助科学仪器帮助鉴定。
  以上只是本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加密算法 2024-05-30
首先元青花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青花加彩期  2.青花青白釉时期  3.至正型青花时期(成熟)
  下面说重点的:你所指的应该是至正型的元青花(至正型也是典型的元青花)
  首先鉴定要从多个方面来考证  不能只看单一的一个方面
  造型:高足杯、玉壶春瓶、罐、梅瓶和大盘五种器形是至正型元青花的常见器形
  胎质:在露胎处可见火石红  并且有些器物会有轮旋的旋纹痕迹,且有乳突
  纹饰:★元青花独有纹饰  ①仰覆莲瓣纹分开绘画  不借边  (且边框勾线后填色)
  ②蕉叶纹中茎满色
  ③莲花叶为葫芦形
  ④牡丹叶肥大规整
  ⑤云纹为蝌蚪形
  ⑥竹尖叶向上
  ⑦梅的枝干上见刺状小枝
  青花用料:官窑器用料为苏麻离青  该青料因含铁量高  所以可见铁锈斑
  款识:元青花无款  且底部多为糙底(不上釉)
首先元青花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青花加彩期  2.青花青白釉时期  3.至正型青花时期(成熟)
  下面说重点的:你所指的应该是至正型的元青花(至正型也是典型的元青花)
  首先鉴定要从多个方面来考证  不能只看单一的一个方面
  造型:高足杯、玉壶春瓶、罐、梅瓶和大盘五种器形是至正型元青花的常见器形
  胎质:在露胎处可见火石红  并且有些器物会有轮旋的旋纹痕迹,且有乳突
  纹饰:★元青花独有纹饰  ①仰覆莲瓣纹分开绘画  不借边  (且边框勾线后填色)
  ②蕉叶纹中茎满色
  ③莲花叶为葫芦形
  ④牡丹叶肥大规整
  ⑤云纹为蝌蚪形
  ⑥竹尖叶向上
  ⑦梅的枝干上见刺状小枝
  青花用料:官窑器用料为苏麻离青  该青料因含铁量高  所以可见铁锈斑
  款识:元青花无款  且底部多为糙底(不上釉)
贰格格的爹 2024-05-26
首先元青花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青花加彩期      2.青花青白釉时期      3.至正型青花时期(成熟)
  下面说重点的:你所指的应该是至正型的元青花(至正型也是典型的元青花)
  首先鉴定要从多个方面来考证    不能只看单一的一个方面
  造型:高足杯、玉壶春瓶、罐、梅瓶和大盘五种器形是至正型元青花的常见器形
  胎质:在露胎处可见火石红      并且有些器物会有轮旋的旋纹痕迹,且有乳突
  纹饰:★元青花独有纹饰      ①仰覆莲瓣纹分开绘画    不借边    (且边框勾线后填色)
  ②蕉叶纹中茎满色
  ③莲花叶为葫芦形
  ④牡丹叶肥大规整
  ⑤云纹为蝌蚪形
  ⑥竹尖叶向上
  ⑦梅的枝干上见刺状小枝
首先元青花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青花加彩期      2.青花青白釉时期      3.至正型青花时期(成熟)
  下面说重点的:你所指的应该是至正型的元青花(至正型也是典型的元青花)
  首先鉴定要从多个方面来考证    不能只看单一的一个方面
  造型:高足杯、玉壶春瓶、罐、梅瓶和大盘五种器形是至正型元青花的常见器形
  胎质:在露胎处可见火石红      并且有些器物会有轮旋的旋纹痕迹,且有乳突
  纹饰:★元青花独有纹饰      ①仰覆莲瓣纹分开绘画    不借边    (且边框勾线后填色)
  ②蕉叶纹中茎满色
  ③莲花叶为葫芦形
  ④牡丹叶肥大规整
  ⑤云纹为蝌蚪形
  ⑥竹尖叶向上
  ⑦梅的枝干上见刺状小枝
星愿乐活 2024-05-21
我研究元青花好多年了,你这是一件青花釉里红玉壶春瓶,我看很有希望,你用100倍放大镜观察青花里最深色的地方,如果有象网状纹的现象,并瓶里面最粗的地方是横接的,那就是一件真
我研究元青花好多年了,你这是一件青花釉里红玉壶春瓶,我看很有希望,你用100倍放大镜观察青花里最深色的地方,如果有象网状纹的现象,并瓶里面最粗的地方是横接的,那就是一件真
六月她妈 2024-05-08
元青花,以“至正型”器为典范,同时还包括“延祐型”和一些形、纹简陋,销售层次较低的青花瓷。为提高“目鉴”科学性,在前辈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结合公私藏品,就元青花鉴定,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1、大花大叶,叶为满色,但花朵不填满色,且外部绘有较明显的空白边线。山石、海水、人物、动物纹等、亦相类,纹饰内露白。
2、缠枝莲叶,“叶形多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孙瀛洲)。
3、变形莲瓣边饰,有的为一组、有的画二组,构成上下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除盘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莲瓣,均呈单体形式排列,莲瓣间留有空隙、互不相连。明洪武时,除部分执壶和盏托外,瓶、罐、盘及碗的莲瓣纹边饰均呈并拢(共边)型、此后,这种绘法贯穿于明清两代。
4、蕉叶纹,多数作分开状、叶与叶之间留有空隙,少量为并拢型或叶与叶呈重叠状。明初以重叠状多见,偶见有分开的。宣德以后,蕉叶纹几乎不见有分开的,都为拼拢重叠状。此外,元代蕉叶的主脉,均以浓笔的粗线条表示;入明后,蕉叶的主脉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叶主脉的粗实线条,在视觉上泾渭分明,非常醒目。
5、如意云头纹(亦称“云头纹”、“云肩纹”、“垂云纹”)。云头与两云脚相交之尖头,指向呈前后相背形态。即,如意云纹两云脚间的尖头,与云头的尖头,方向相反,很少例外。而洪武,如意云的头与脚的尖头指向,均方向一致、亦绝无例外,并沿袭至永宣。成化起,如意云头的两尖头,既有朝向一致的,亦有相背的。
6、回纹边饰。由互不相连的单体回纹组成、有的回纹呈规矩的方形,有的为变形回纹,有的为减笔式回纹。明洪武时,回纹边饰由一正一反两方相连形式排列组成。明永乐以两方连为主,同时又出现一笔环连式的回纹边饰。宣德以后,除少数边饰仍作一正一反两方相排列连外,多数回纹边饰呈整圈一笔环连式,并延续至清末。
元青花,以“至正型”器为典范,同时还包括“延祐型”和一些形、纹简陋,销售层次较低的青花瓷。为提高“目鉴”科学性,在前辈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结合公私藏品,就元青花鉴定,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1、大花大叶,叶为满色,但花朵不填满色,且外部绘有较明显的空白边线。山石、海水、人物、动物纹等、亦相类,纹饰内露白。
2、缠枝莲叶,“叶形多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孙瀛洲)。
3、变形莲瓣边饰,有的为一组、有的画二组,构成上下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除盘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莲瓣,均呈单体形式排列,莲瓣间留有空隙、互不相连。明洪武时,除部分执壶和盏托外,瓶、罐、盘及碗的莲瓣纹边饰均呈并拢(共边)型、此后,这种绘法贯穿于明清两代。
4、蕉叶纹,多数作分开状、叶与叶之间留有空隙,少量为并拢型或叶与叶呈重叠状。明初以重叠状多见,偶见有分开的。宣德以后,蕉叶纹几乎不见有分开的,都为拼拢重叠状。此外,元代蕉叶的主脉,均以浓笔的粗线条表示;入明后,蕉叶的主脉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叶主脉的粗实线条,在视觉上泾渭分明,非常醒目。
5、如意云头纹(亦称“云头纹”、“云肩纹”、“垂云纹”)。云头与两云脚相交之尖头,指向呈前后相背形态。即,如意云纹两云脚间的尖头,与云头的尖头,方向相反,很少例外。而洪武,如意云的头与脚的尖头指向,均方向一致、亦绝无例外,并沿袭至永宣。成化起,如意云头的两尖头,既有朝向一致的,亦有相背的。
6、回纹边饰。由互不相连的单体回纹组成、有的回纹呈规矩的方形,有的为变形回纹,有的为减笔式回纹。明洪武时,回纹边饰由一正一反两方相连形式排列组成。明永乐以两方连为主,同时又出现一笔环连式的回纹边饰。宣德以后,除少数边饰仍作一正一反两方相排列连外,多数回纹边饰呈整圈一笔环连式,并延续至清末。
1982吃货一枚 2024-05-03

扩展回答

热门问答

装修专题

页面运行时间: 0.2980909347534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