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资讯

设计传奇:张永和

2024-03-20

装修导读:关于这个人,张永和引言:建筑是什么?随着西方文明演进,这件事不停的被追问,大师们的论述就像前后浪般,即使相互矛盾却仍旧将建筑不断向前推进,如同西方的文明一样,从

  关于这个人,张永和

  引言:建筑是什么?

  随着西方文明演进,这件事不停的被追问,大师们的论述就像前后浪般,即使相互矛盾却仍旧将建筑不断向前推进,如同西方的文明一样,从大一统开始变分裂的国度,然而建筑仍是文明的表征之一。当建筑耸立,人开始构筑属于自己的殿堂。

  张永和这位出生中国的建筑师,质朴的穿着,有着一点学者的味道。他被台湾媒体热切关注的主因,不仅是因为他与台湾建筑业界一直保有友好关系,更因为今年,他获邀至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建筑系担任系主任。然而若只是看到这个光环,显然不是认识他的好方式。

  张永和1956年出生于北京。在24年前,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首批赴美国学习建筑的留学生,先后在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和柏克莱大学建筑系,分别获得环境设计理学士和建筑硕士学位,1989年成?美国注册建筑师。1992年回大陆后,他成立了「非常建筑」工作室,开始以非常务实的姿态,进行他的建筑实践。

  非常建筑,建筑非常

  对于「非常建筑」,他的诠释是如此:汉语中作为名词,意指「非常规的建筑、特殊的建筑、紧急的建筑」;作?动词,意指「非常规地建造」;作为形容词,意谓「很有建筑意味的,符合建造规律的」。我们对「非常建筑」的所有内涵皆感兴趣,也不认?之间存在着任何固有的矛盾。

  他说建筑师是要实践的,必须去盖建筑而非仅在学术的象牙塔里钻研。就像他所成立「非常建筑」也是如此,因此,他坚持关注于基本建筑的研究,坚持从一些基本的建筑问题出发,如:使用组织、场地、空间、材料、建造等,这些问题又根植于中国的城市、景观、传统和文化之中。

  北京,现代建筑竞技场

  讲到中国大陆─北京这座古城,因为2008年的奥运盛会,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目光与话题,包括汇聚了全世界顶尖建筑师到此展现建筑实力,使得北京俨然成为一个建筑竞技场。然而,在这些夺目的话题沸腾同时,以及缤纷夺目的建筑竞技之下,却甚少有人对于这样的举动做一反思,也甚少有媒体去关注大陆当地的建筑师又在进行着怎样的活动?

  于是,旧的街景、胡同因为被视为进步的阻碍而不断被摧毁,并且迅速换上新建筑样貌。这也如同一般多数人对大陆的观感,硬体上的突飞猛进,巧妙地突显了软体文化上的贫瘠和困乏。而张永和是少数在大陆当局鼓励大规模、快速建设状态之中,仍保有批判性的少数当地建筑师之一。

  他说到,由于中国目前正面临文化转型的时期,因此,他所带领的「非常建筑」前十年的努力,好像是用一只脚卡在门缝里,虽然门在关了,却希望能够多少减缓这样的变动。就像北京的建筑竞技场内的世界知名建筑师们,若能使他们去参与当代中国生活城市的规划、城市肌理设计等主要建筑,而非仅是建造个别的建筑,起的作用会好得多。

  虽然这近些年经济开放,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他并不反对资本主义,却也不完全的接受资本主义。身为一位中国建筑师,除了拥有建造一栋栋建筑去影响生活空间的机会,更重要的使命是致力于当代中国面貌的成形过程,这是对他、对非常建筑的最终挑战。

  当建筑回到建造

  他在一篇「文学与建筑」中,这样写道:我曾经有过一个冲动,想把巴特《客体文学--阿兰·罗伯一格里叶》一文中文学一词逐个换?建筑,因?我从中意识到一个建筑的可能性。后来理性战胜了冲动(未必是好事),只是对这个可能性进行了一系列推演捕捉:如果建筑也拒绝意义,或许建筑本来就不具备表达意义的能力,尽管具有表达能力,建筑的能指所指?生重合,建筑只表达自己。如果建筑也回到基本的时空经验,而不是特定的风格化审美经验,人参与建筑,而不是礼拜建筑,建筑可能成?活人的建筑;如果建筑的每个细部都被(概念性地)显微,从而超越现实,建筑反而可能成为现实的也是寻常的建筑;如果建筑回到建造,就可能成为建筑的建筑。

  而这正好可说明他的建筑理念,就是由下而上的,通过建造的建筑。这种倾向也使他特别不注重形式(尤其是西方形式主义那一套),或者形而上的哲理。他说了一个笑话:某某建筑师总爱为他的作品内的空间附注许多隐喻并用许多言语的词藻来阐述。而他的妻子耳濡目染之下,俨然成为他作品的最佳导览人。一次,当她在为友人导览作品,舌灿莲花的细数空间的精采之处,只见友人指着一道门把,开玩笑的问:「这个呢?」她回答:「这个,建筑师忘了告诉我了!」

  建筑的反动

  他补充说道,从建筑学的发展来说,我所谈的城市是比较传统的城市,是跟步行、连续肌理、密度等有关的。后来,我曾到访休士顿,然而那是一段不愉快、感受不佳的居住经验。就像现在有一种论述:「城市已经死亡」。但我觉得城市没有不好,这也正好反映出我的城市观是趋于传统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相对于现今的建筑理论而言,我的观念可以说是反动的。如同,我所感兴趣的建筑,或许某部分挺虚的,但一定有个物质的基础。

  或许在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建筑观念之间,他避开了形式的问题,却更能直接的面对建筑本身。如同他的作品「二分宅」中,将传统民居作了非常好的诠释。传统三合院经常是由一个中心的虚空间「院子」所维系,在北京城里的四合院,则因为土地需要作特别有效的运用,加上每户都要私密性,四合院的形态对于空间利用的效益最大。暂且撇除中国哲学这一块不谈,若把这个模型搬到山里,又如何因地制宜?

  北京四合院最典型是分成七个房子,于是「二分宅」里,也运用了「分」这个手段,把房子分成两边,另一边则与山体围合,形成庭院的空间。如此,从城里到乡下,基地一换,围法虽然不一样,但空间还是围、还是内向性的。同时,「二分宅」互成角度的两翼可依地形的差异调整角度,是灵活多变的建筑原型,同时它也是生态的。

  张永和表示,受到以往经验的影响,除了深受在美国受教育的指导老师影响之外,另一部分的影响是来自传统文化里的「视觉」这一块。张永和说,他从小看京剧长大,虽然不特别喜欢音乐,却深受京剧中的视觉影响,尤其是国画。最后,则是特别关注围绕城市的社会问题。只是在大陆,多数人对于传统并不感兴趣。事实上,我们所处的后现代社会跟传统完全不矛盾,一个从空间入手来谈传统,像二分宅。另一个则可从建造切入。

  重新定义国际化的形象

  此次就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作为华裔人士执掌美国建筑研究重镇的第一人,又有怎样的具体规划呢?

  他表示,之前在中国北大的教学经验里,他特别关注两个问题,其一是许多学生容易把自己当作艺术家,不愿意动手,属于文人式的建筑家,认为技术问题是工匠去做的,即使做建筑却对技术、建造不了解,都是谈一些想法,却跟建筑艺术不连结。这个部分,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建造来克服。

  其次是建筑的社会性。在中国内地,有些人只要当个艺术家,对于商业看不上,工匠的事也看不上,以致和社会脱离,甚至隐居起来。还有一种就是纯做商业。

  其实,这两种都不对。其一是把建筑本身的社会性给否定了。另一种则是如60年代所说的「抵抗的建筑」(ResistanceArchitecture)、「批判的实践」(CriticalPractice)。然而,建筑师是需具有社会意识的,如果不通过设计去服务社会。何不干脆转行呢!张永和幽默的说。

  张永和进一步表示,过去他曾在美国任教,对于美国教育体系还算熟悉。美国的教育问题在于实践的机会少,时间一长,学校里谈的建筑、做的建筑跟社会上老百姓能接触到的脱钩特别严重。过去,国际化往往指的就是欧美的延续。过去一世纪,欧洲是强势的,这是现实。然而新世纪开始,这种现况慢慢改变,尤其亚洲建筑师的影响已是非常显著。目前可以说是欧洲、亚洲、美国三国鼎立的状态。以往美国和亚洲建筑界的交流不多,然而中国建筑界的迅速发展,正好可以补强美国所欠缺的实践机会。我到麻省理工学院,首先让MIT和北大透过各个层面进行学术交流,甚至将MIT学生带到亚洲来交流,提供更多实践的经验给他们。某一部分也算是重新定义国际化的形象。

  采访」周巽莉人物摄影」邹昌铭图片提供」非常建筑

  基本资料:

  张永和

  1956年,出生于北京。

  1981年,先后在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和柏克莱大学建筑系,分别获得环境设计理学士和建筑硕士学位。

  1989年,成?美国注册建筑师。

  1992年,回到中国,成立「非常建筑」工作室。

  1999年,就任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主任。

  200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

  除了建筑之外,他也游走视觉艺术的领域,参与过不少国际性的艺术展览,透过建立新内涵的现代艺术空间,并开拓崭新的艺术语言。

设计传奇:张永和 设计传奇:张永和 设计传奇:张永和 设计传奇:张永和 设计传奇:张永和设计传奇:张永和设计传奇:张永和


热门案例

装修风格学问图库

  • 漳州厂房装修设计要点与注意事项漳州厂房装修设计要点与注意事项
  • 儿童眼镜什么牌子好?儿童眼镜品牌推荐儿童眼镜什么牌子好?儿童眼镜品牌推荐
  • 紫勋雅苑小区介绍紫勋雅苑小区介绍